每經記者 張虹蕾    實習編輯 湯輝    

據飛利信(300287,SZ)2018年年報,第四季度收入爲-5.39億元,深交所在年報問詢函中要求公司對此做出說明。飛利信在回函中表示,其原因包括部分業務的收入確認政策由總額法改爲淨額法產生的影響。

但這一回復再次引起了深交所的關注,在6月12日的問詢函中,深交所要求飛利信結合回函內容就淨額法相關情況做更加詳細的說明。

而對於上述問詢,6月18日,飛利信的會計師事務所回覆認爲,在該類業務中,飛利信對流轉的商品的控制力較弱,對該類商品不具有實質控制權;對交易的商品的價格的議價能力有限,故此類業務毛利較低,遠低於主營業務的毛利率水平,不符合主營業務的毛利率特徵,從此類業務上述特徵看飛利信更符合代理人的角色,用淨額法覈算營業收入更能反映此類業務的實際情況。

事實上,早在5月13日,深交所就飛利信資產商譽減值、營收下滑、絕大多數子公司業績出現虧損發出問詢。其中,深交所要求飛利信說明結合往年四季度情況說明報告期內四季度營業收入爲-5.39億元的原因及合理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按照飛利信6月18日問詢函的回覆中披露的信息,記者計算兩種確認方法的收入差異超過7億元。不過,從全年的營收數據來看,兩種確認方法的不同未影響整年的營收和淨利。

收入確認一直是財務覈查中的要點,按照總額法還是淨額法確認收入一直是個疑問較多的領域,收入確認方法的不同雖然對淨利潤、淨資產沒有產生影響,但是對於收入的規模、毛利率的分析影響較大。

不同營收確認方法對於毛利率的影響,在其他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中也不時出現。*ST九有(600462,SH)2018年年度股東大會會議資料顯示,全資子公司九有供應鏈實現毛利虧損11萬元,毛利率-56.51%;上年同期毛利706萬元,毛利率爲13.58%。毛利虧損主要是因爲2018年成立的九有供應鏈管理(寧波)有限公司和九有供應鏈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報告期的營業收入按淨額法確認。

一位財務從業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瑞華會計師事務所技術與標準部編著的《計學撮要》裏面寫了四個標準:是否是合同的首要義務人、是否承擔一般存貨風險、能否自主決定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是否承擔了源自客戶或供應商的信用風險。如果上述四個條件都滿足,應當按總額法確認收入,反之則用淨額法。而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企業也會根據自身的需求靈活選擇,並不是必須完全滿足4個法則才能用總額法確認收入。

(本文來自於每經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