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學習有一個必經的路徑,則臨帖,所以書法家,或尚未成火候的書法愛好者,對歷代書法名家的作品如數家珍,說起陸機的《平復帖》,或許許多人瞭解不多,細觀《平復帖》,書法技巧並不出衆,字跡甚至難以辨認……

《平復帖》的價值不在書法技巧等方面,此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名家法帖,則我國書法有史以來,年代最久遠的書法作品,被稱“法帖之祖”,也有“中華第一帖”之稱,現藏故宮博物院,是故宮的鎮館之寶!

《平復帖》流傳可謂“曲折離奇”,封建王朝年代,《平復帖》則被視爲珍寶,或皇宮內府或私人珍藏,王朝更換,輾轉多手,流傳有序。民國時期,《平復帖》被清皇室後裔溥心畬收藏,後因急需用錢,不惜忍痛割愛出售,著名愛國收藏家張伯駒聽聞此事,擔心《平復帖》流失國外,託好友張大千作爲中間人,最後以6萬塊大洋的價格買回來。張伯駒先生自知《平復帖》的價值,甚至看的比自己的性命還重。抗日戰爭爆發,日本人到處搜刮中國國寶,張伯駒先生把《平復帖》縫進被褥中,才逃脫流失之難。之後到了1956年,張伯駒先生無償把《平復帖》捐給了故宮博物院。

雖然《平復帖》上面並沒有署名,但經專家鑑定,基本認定爲西晉陸機的作品,《平復帖》共九行、八十四字,用禿筆書寫在麻紙上,是陸機給一個身體多病、難以痊癒的友人寫的一個信札。

西晉至今已經1700年,紙面有不少破損,部分字體變得模糊難以辨認,我們一般人更像看“天書”,後經現代書法家啓功先生才翻譯出來(啓老的譯文仍有爭議)。

《平復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崇高,字體古樸率直自然,介於章草與今草之間,是漢代章草書法向晉代書法今草過渡的有力實物證據,對研究文字和書法變遷有不可估量的參考價值,

附《平復帖》譯文:

彥先贏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爲節年使至。男幸有復失,甚憂耳。舍(或庶)子楊往,初來至,吾不能起。臨西復來,威儀詳時,舉動成觀。自軀體之恙也,思識夢之邁甚,執所恆與君。稍之閔凶,棠寇亂之際,聞問不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