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研組建設 促教師專業發展》——超銀教科研成果榮獲全國一等獎

2017-11-08 青島超銀學校

超銀教科研成果榮獲全國一等獎

近日,超銀學校副校長、超銀中學(鞍山路校區)校長張麗梅的作品《立足教研組建設 促教師專業發展》在由教育部國家教師十三五科研規劃重點總課題組、國家智慧工程研究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素質考覈與評價體系研究總課題組、中國教師雜誌社、中央教育研究部等單位聯合隆重舉辦的十三五教科研成果活動中,經專家組評審榮獲大賽一等獎。

作品內容

立足教研組建設 促教師專業發展

青島超銀中學 張麗梅

在超銀學校20年所走過的教育教學歷程中,鞍山路校區始終堅持超銀學校多年來以“辦老百姓滿意的好學校”爲辦學宗旨,確立了“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的辦學理念和“超越自我成才,和諧發展育人”的辦學目標。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全力推進課程改革,努力營造一個“管理科學、師資優良、團結進取”的人文環境。

多年來,超銀學校始終認爲教育科研是學校不斷前進和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學校只有走科研之路,纔能有所創新,才能煥發更新更強的生命力。一所學校的發展不僅要立德興校,更要科研強校,學校進一步明確了“重科研、強管理、創特色”的辦學思路,學校以教育科研爲動力,努力實踐“學校工作科研化”的辦學特色。學校在深化“五彩文化核心素養”

教育品牌的建設中,狠抓了教師隊伍建設。我們深知教師專業的發展,離不開教研組的建設,學校特色的創立,離不開教研組的建設;因此始終堅持把加強教研組建設,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追求教學實效、勤練內功、實現共同發展,作爲打造一支敬業愛崗、業務過硬的教師團隊的努力目標,探索學校的特色發展道路。所以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攀升。每屆畢業生在當年全市中考中均取得了在全市初中學校名列第一的優異成績。贏得了家長和社會廣大百姓的高度評價和讚譽,並且使每一位學生經過三年努力,思想道德素養、科學文化素養和健康素養明顯提高,學校已成爲島城小學升初中的熱點名校。

一、加強教研組建設 打造優秀教師團隊

針對學校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如何繼續保持優勢,進一步發展優勢,乘勢而上,使學校在發展歷史中永不衰退;我們進行了認真的思考:越來越認識到教研組是學校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基地,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舞臺。因此我校把加強學習型教研組建設作爲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抓常態、強效益、細教研、升品質”的教研主題,要求各教研組紮實做好本組內的教研工作。貫徹“源於實際需求 ,解決實際問題”的原則,開展學科整體的發展研究,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思想和行爲,把教學和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實現民主、合作、共享,打造實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我們主要的做法:

一是抓實抓牢教研組的常規建設,實現學科教研活動的制度化。各教研組可開展相關的教學常規研討活動,以規範有序的系列主題校本教研活動和各層次的公開課爲抓手,完善教研組的制度;以求常規管理的實效性。

二是加強檢查監督,進一步深化和落實我校教研組的精細化管理。教導處每學期期中、期末兩次檢查;校長等幹部深入教研組,定期參加教研、集備活動。學校中層以上幹部注意聚焦課堂,堅持集體聽課,與教師一起研究探討。對教學成績優異或暫時落後的教師進行跟蹤聽課,跟蹤聽課形式先後改進了三次,在不斷的改進中,使幹部和教研組集備組大家一起面對面當場評課。 聽課後立即進行當堂檢測,檢查教學案,檢查教研記錄,集備記錄,立即組織評課交流。這樣的聽評課不僅對被評課人促動很大,而且還使集備、教研有了鮮活的課例,對教學研究更有針對性、實效性。

三是走出去請進來,各教研組積極參加市區級教研活動,積極和其它學校教師交流學習。在教育局牽線搭橋下,和56中、40中成爲友好學校,相互之間進行聽課、評課、交流教學經驗,王建成、徐明明、曲鵬、張鳳仙等領導和老師先後代表學校進行經驗分享。區教研員零距離服務,經常親臨教研組指導工作,給老師們答移解惑,梳理教學方法,探討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四是調整教學評價,強化集體創優。正確的教學評價,使得各學科之間宏觀協調的多了,集備組內教師封閉信息、孤軍奮戰的少了,教師之間資源共享、集體攻關的多了,教師之間的防範和內耗少了,團結和諧與求真務實的作風增強了,集體創優的意識給我們的教育教學增創了最大的效益。教研組、集備組成爲了“一個充滿思維活力的學習組織”、“一個解決教學問題的研究團隊”、“一個提高有效教學的培訓基地”、“一個懂得互助分享的溫馨家庭”。

教研組的建設,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以 王永玲老師爲龍頭,形成了一流的教師團隊。學校有數學組、英語組、物理組、生物組多次被評爲校優秀教研組,在學校的教研組建設中起到了很好的模範帶頭作用。

目前,中青年教師已成爲學校教育教學中堅力量。學校用“彙報課、成長課、展示課”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以“成長記錄冊”的形式建立學科檔案,促進教研組的主動發展。全體老師工作講方法、肯花功夫、肯創新,能將日常工作常做常新。我校教師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是學校的主人和從教的幸福,自覺建立與學校發展一致的願景,從而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心盡職,在發展學校的過程中體現個人的社會價值。教師工作情緒高漲,有着推動學校邁向高端發展的熱切願望。

在教研組的建設推進了“名師培養工程”。學校有9人積極申報參加了吳樂琴老師名師工作室,教科研中心精心組織了青年教師讀書的各項學習活動,爲教師的後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深化校本教研 搭建交流平臺

以校本培訓爲主要手段,專業引領教研組的整體發展。學校發展依靠的是教師集體的發展,校本教研的主體是教師,但離不開專家的引領和骨幹的帶頭。教科研中心建立以來,我們利用學校的優勢資源吳樂琴老師多次舉辦講座,請教研室的領導到校進行專題講座,請來教研員參與聽課、評課,與教師面對面的進行教育思想與業務的研討、交流和對話;學校積極爭取機會,每年都派出多人蔘加教師培訓,參加課改研討,教師回到學校除向組內教師做學習交流、學期內開彙報課,開放課堂外,積極將學習所得融於教學實踐,帶動教研組、備課組的教學研究。同時我們既在爲學生的一生髮展負責的高度上認識校本教研,又注重紮紮實實地把校本教研的重心根植於教研組,解決課堂第一線的問題,切實改善教學、優化教學。我們有計劃地開展主題研討活動,引導教師在競爭與合作中交流、促進。

各教研組在組長帶領下,紛紛開展組內研討課、校內展示課。展示課前,先進行組內大集備。上課老師作爲中心發言人,談課堂設計,其他老師相互補充。展示課後,教研組長都組織了認真的評課,精彩的點評和深刻的課後反思爲今後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寶貴經驗。校長副校長幹部也分別參加了教研組的集備活動,我和王校經常親自點評、指導,重點強調如何從集備入手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理念,通過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達到具體學習目標,教師集備應從學生的角度精心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要有簡潔導語,導語要起到承上啓下,達到引領學生深入探究的目的。一條條清晰獨特的教學設計,一次次深入激烈的分析、交流、討論,展示了集體智慧的融合,起到了引領、推動作用。老師們進一步明確瞭如何落實有效集備,增強了進行教學改革的信心,提出許多改進課堂教學的建議。比如、要加強預習作業的佈置,預習要有針對性、有效性,要起到承上啓下,提綱挈領的作用,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大膽發言、聲音洪亮,教師上課語言要精練、精講,多給學生施展才華的空間和時間,課堂教學效率有了明顯提高。很多教師課堂語言更加精煉,課堂檢測時間得以保證,課堂容量開始增多。我校課堂產生了許多積極變化:

許多班級學生髮言更加自信,主動發言的人數在增多。

課堂上學生練習、學生活動,有效討論開始增多。

爲豐富校本教研,我們還開展“同課異構”,同集備組的教師圍繞一個課題設計課例,全組相互聽課,經各執教教師的個體反思和集備組教師間的相互評課來幫助每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貼切地貫徹先進教學理念,同時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例如:初三數學組馬雙福老師帶領初三數學組形成了“預習學案自學+課件合作研學+檢測反饋督學”課堂教學模式。

三、依託課題研究 提高課堂效益

我們以打造學習型教研組爲研究課題,推動教研組爲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不斷探索和研究。以學科爲單位進行校級優秀教學法評選,包括教學方法介紹、教學案、現場授課三部分,在評選基礎上進一步加工整理,總結出先進教學模式,在同一學科中加以推廣,使科研服務教學。我校新近的學校課題《五彩文化構建核心素養》中的子課題,建設書香型學習型教研組,就是用課題引領教研組建設。如教研組研討的審美朗讀法、創設情境講授法、解疑答難法、興趣小組法、課內外銜接閱讀法、語文活動法、動態評價法等,提高了課堂效益,把減負增效落到了實處,促進了學生素養的全面發展,同時提高了教師教育教學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從理論和實踐上豐富了對課堂教學的認識。如學生能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語文,並且語文素養得到全面和諧地發展。另外,我校其他學科在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益方面也作了深入地教學研討與實踐,我們的各學科課堂教學基本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設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科學地揭示學科素養教育的內核;給全體學生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活動;給全體學生營造一種輕鬆活潑的民主氛圍;多元評價,致力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創設激情高效課堂,學生能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自主學習,整體素養得到全面和諧地發展,享受着科學學習的幸福感。也正因爲各學科多年的認真而深入地教學研討與實踐使我校的教學成績一直在 青島市區遙遙領先。

教研組建設的發展,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最終是爲了學生的發展。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之所以能得到新的提高,主要得益於:樹立“ 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思想,重視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構建有實效性的新課堂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手段,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使學生在愉悅的身心交往中發展學習技能,完善人格。不斷優化學生的學習素質,關注學生的自我發展狀態,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及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課堂教學蘊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學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揮與凸顯,才能真正有助於學生的培養和成長,才能真正凸顯生命關懷。正如葉瀾教授所說:“在課堂裏的教師和學生,他們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湧動和成長,只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纔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因此,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把握好教學設計與課堂學生狀況的互動關係,關注學生的課堂狀況,關注學生生命成長,關注學生個性差異,努力追求真實的生命體驗,纔會感受到課堂中生命的湧動和成長,感受到學生生命的存在與力量,享受着創造的喜悅與滿足,品味着人性的燦爛與魅力;我們才能形成生命關懷的教育理念,尊崇學生的主體意識、人格、個性和創造精神,讓學生放飛理想,真正成爲情感體驗的主體、思維的主體、思想的主體,自我生命的主體。

回首過去,我們豪情滿懷,展望未來,我們更加信心百倍。我們將 繼續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教研組建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創造實效課堂、高效課堂,使課堂上的教與學活動產生最佳效益。讓教育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讓教育科研之花開放的更加燦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