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起源於古猿。20 世紀末葉,遺傳學界普遍認爲人與黑猩猩在500 萬年前或更晚分道揚鑣。2000 年,在肯尼亞發現600萬年前的原初人化石;2002 年,在乍得發現600~700 萬年前的撒海爾人化石,人猿揖別時間的共識便改變爲700 萬年前或更早。比180 萬年前更早的人類化石迄今只在非洲發現過,所以一般認爲人類起源於非洲,估計在180~200 萬年前,人類才走出非洲。經過長期演化,產生現代人。關於現代人如何起源,有着不同的假說與長期爭論,至今仍在進行中。

1984 年,古人類學家Wolpoff 等提出多地區進化假說,主張人類第1次走出非洲以後,在非洲、東亞、歐洲和印尼-澳洲分成4條進化鏈相對獨立地連續演化,其間有着基因交流,將各大地區的人羣聯繫在一個多型的物種——智人內。在演化過程中,與現代人相似乃至相同的特徵逐漸出現,替代似猿的古老特徵。早期現代人化石兼具現代和古老特徵。人體中現代特徵越積越多,最後變成近代的現代人。

“近期出自非洲說”主要根據非洲人基因變異多樣性比非洲以外的人高。變異多樣性是多世代基因突變積累造成的,根據恆定的突變率計算出大約20 萬年前在非洲產生現代人的一位女性共同祖先,故又稱“夏娃說”;大約13 萬年前現代人走出非洲,完全取代亞洲和歐洲的原住民,其間毫無基因交流,故又稱“取代說”。後續研究對這兩個事件得出過許多不同的年代數據。按此假說,包括北京猿人和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在內的亞、歐原住民完全滅絕,全球所有現代人都是上述非洲那位女祖的後代。

中國古人類學者總結出中國人類化石一系列共同形態特徵,直立人和智人之間沒有明確的形態分界線,在《PNAS》發表的廣西崇左大約110ka的下頜骨化石,表明中國也經歷過從古老型人類轉變到現代人的過渡過程,這些都是中國古人類連續進化的證據。中國舊石器文化一脈相承,地球冰期時中國氣候仍宜人居住,都是有力旁證。而分析大約1萬例中國人Y染色體的數篇論文一致主張萬年前中國纔有現代人,而且只來自非洲,支持取代說。可是廣西咁前洞5 85~139ka的現代人牙,陸那洞1126.9±1.5 ka70.2±1.4 ka之間的現代人牙,《Nature》發表的湖南道縣80~120 ka47枚現代人牙,都與上述Y染色體分析的結論嚴重矛盾。中國個別人類化石具有在中國很罕見而在歐洲古人類中很常見甚至獨有的形態特徵,合理的推測是,與中國這些特徵有關的基因來源不在中國,可能來自歐洲。近年,在周口店田園洞人類古DNA中發現有尼人基因。總之,東亞最初的人來自非洲,現代人則主要源於本土,也吸納少量外來基因。

1997 年,Pääbo 團隊從尼人化石成功提取了古DNA,起初認爲支持“完全取代說”。在積累更多數據後,2010 年,在《Science》發表的“尼人基因組草圖”,確定了尼人與現代人有1% ~4% 的雜交。2014 年,Reich 團隊在千人基因組中檢出30%的尼人基因變異。這就導致堅持主張亞歐古老型人類與現代人沒有雜交的“完全取代說”或“夏娃說”喪失了重要基礎,退出歷史舞臺。原來相信該假說的學者改而支持被冷落多年的“同化說”。同化說主張各大洲的古人類之間有基因交流,亞洲和歐洲的古老型人類對現代人起源也有貢獻,非洲不是現代人唯一的起源地,這些都與多地區進化說一致;但是它主張非洲作出的貢獻很大,而亞洲和歐洲的貢獻很小,這與多地區進化說不同,而與完全取代說接近。同化說與多地區進化說和取代說都有同也有異,是後兩者趨於協調的一種表現形式。

因此,現代人起源的完全取代說與多地區進化說爭論了23 年,終於在2010 年走出邁向協調的關鍵一步。目前爭議的焦點轉移到同化說與多地區進化說之間。根據化石和DNA研究現代人起源都是爲了探索歷史的真相,而歷史真相不可能既是這樣又是那樣,所以不同科學途徑的探索理應逐漸走向協調。相信隨着出土的人類化石、DNA實驗數據積累以及接近或符合實際的解讀越來越多,不同學科得到的認識將越來越協調、越來越接近歷史的真相。   

作者簡介:吳新智,安徽合肥人,古人類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深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爲古人類學。

本文發表於《科技導報》2018 年第15 期。敬請關注。

《科技導報》

中國科協學術會刊

聯繫電話:010-62194182

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長按二維碼 即刻關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