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馮友蘭與蔣介石來往密切的信息傳到遠在美國的胡適的耳朵裏,使胡對馮的偏見日深,他曾說:“馮友蘭雖曾出國門,而實無所見。”馮友蘭表示他要學新哲學,胡適說:那你就不要去哈佛大學,去哥倫比亞大學吧。

馮友蘭是中國近代以來泰斗級的哲學大師,被認爲是中國現代哲學史上“最先具備哲學史家資格的學者”,對許多西方人來說,馮友蘭就是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就是馮友蘭。

然而,馮友蘭的老師胡適對其卻頗不欣賞,1961年4月30日,胡適在與朋友交談中竟稱:“他(馮友蘭)本來是個會打算的人,在北平賣了不少的房地產。1950年在檀香山買了三個很大的冰箱帶回去,冰箱裏都裝滿東西,帶到大陸去做買賣,預備大賺一筆的。他平日留起長鬍子,也是不肯花剃鬍子的錢。”

其實,冰箱之說是誤傳,馮友蘭確實從美國買回一臺冰箱,但後來捐給了清華大學醫院。

“清華的曾國藩”

1895年12月,馮友蘭生於河南唐河縣。1915年,馮友蘭考入北京大學,“到了1917年,胡適到北大來了。我們那時候已經是三年級了”,而胡適教的是大一,所以胡只在名義上是馮的老師。

大學畢業後,馮友蘭在河南第一工業學校任教,次年考取官費留學生,在去美國攻讀哲學前,他特別諮詢胡適,胡問道:“你要學新哲學,還是學舊哲學?”馮友蘭表示他要學新哲學,胡適說:那你就不要去哈佛大學,去哥倫比亞大學吧。

胡適也是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生,他曾說:“我的思想受兩個人的影響最大:一個是赫胥黎,一個是杜威先生。”杜威是美國著名哲學家,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但杜威對胡適學業的評價不高,卻稱讚馮友蘭是“真正的學者材料”。

1923年,馮友蘭獲得博士文憑。

1928年6月,國民黨北伐入京,蔣介石派他的祕書羅家倫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同年9月,馮友蘭被清華大學聘用,馮稱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此後他長期在清華,直到1952年院系調整才離開。

在清華,馮友蘭展現出善於處事的長處。1930年,清華學生髮起“驅羅”運動,羅家倫被迫辭職,羅的親信楊振聲、張廣輿等紛紛離去,馮友蘭卻扛過了“倒馮”風潮,此後梅貽琦當校長,馮友蘭又成了梅的親信,馮友蘭也被人戲稱爲“清華的曾國藩”。

被魯迅稱爲“安分守己”

1930年後,馮友蘭學術成績不斷,他在清華的地位也不斷上升,成爲梅貽琦、葉企孫之後的第三號人物。胡適此前因《中國哲學史大綱》聞名,馮友蘭的哲學史研究後來居上,令二人關係微妙。

1934年,馮友蘭到英國講學,經法國、瑞士、德國後到蘇聯訪問,最後在捷克的布拉格參加國際哲學會議。回國後,馮友蘭突被何應欽部下特務捕去,原來特務們得報告稱有中共代表赴俄,帶回重要信息,誤認爲馮友蘭就是中共代表。經清華校方斡旋,第二天將馮放回,何應欽並電令相關人員道歉。

一個多月後,魯迅在給友人信中稱:“安分守己如馮友蘭,且要被逮,可以推知其他了。”

讓蔣介石潸然落淚

不少人認爲馮友蘭因1934年被捕而傾向左派,其實後來馮友蘭與蔣介石頗有來往。

蔣介石想利用哲學統一思想,曾4次接見哲學家賀麟,此外蔣在重慶辦中央訓練團,請馮友蘭來講“中國固有道德”。蔣介石思想趨傳統,更青睞馬一浮、馮友蘭、錢穆、蕭公權等國學功底深厚的學者。

1943年,輿論界對蔣介石專制統治的不滿之聲日趨激烈,蔣夢麟讓馮友蘭寫信勸說蔣介石,由陳雪屏代轉,陳雪屏稱該文爲“當代大手筆”,雷海宗也說“即使你(指馮友蘭)寫的書都失傳了,這一篇文章也可以使你不朽”。據陳雪屏說,蔣介石看了這封信後,“爲之動容,爲之淚下”。

1945年1月,蔣介石再度宴請馮友蘭,聽說馮母去世,蔣說:“我不知老太太去世,如果知道,我要叫劉主席(當時河南省主席劉茂恩)去弔祭。”蔣還親自爲馮母書寫了墓碑,讓馮覺得“很有面子”。

因與蔣介石來往過密,聯大學生畫漫畫諷刺馮友蘭是“政治哲學家”,並稱馮的《貞元六書》是爲了阿諛蔣介石而作。

馮友蘭與蔣介石來往密切的信息傳到遠在美國的胡適的耳朵裏,使胡對馮的偏見日深,他曾說:“馮友蘭雖曾出國門,而實無所見。他們(指馮友蘭、錢穆等)的見解多帶反動意味,保守的趨勢甚明,而維護集權的態度亦頗明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