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在第一届“同乡会”好声音比赛火热选拔阶段,使用台湾大陆同乡会文献数据库的小伙伴不仅纷纷投稿,更是对同乡会文献相关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这不,昨天小皮收到了一段音频,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听了开头几句本以为她对同乡会文献湖南方言的相关史料有所质疑,细听方知她在引导大众做方言相关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征得她本人同意后,小皮率先发出这段音频以飨读者。

以下为原音频及文字

作者:20

20:湖南方言到底怎么说? 来自社科数托邦 00:00 05:29

《湖南文献》第7卷第3期里面登了一篇作家李少陵的文章《长沙人说长沙话》。李少陵虽是长沙人,却因生长在长沙乡下,说了一口湘阴话。因此,他回忆的长沙话似乎也不够地道。例如他举例的长沙土语“顿放子”,我往朋友圈一放,父老乡亲们都大声疾呼文章绝对写错了,肯定不是长沙人写的,应该是“卷贩子”。文中的解释倒是对的,就是拐着弯说话,不说实话的意思。例如:“跟你讲真的咧,莫卷贩子要呗?”

文章里面还有一段很有趣,说的是民国初年长沙盛行一种“时派腔”,将后舌音变成了前舌音,例如:“昨天太阳落水的「ㄙㄟ」候,我在街上买了一个「ㄙ」子,一个不小心,掉在「ㄙ」头上,害得隔壁屋里的王小妹,踩得一「ㄘ」,将两个牙「此」都班(去声)脱了。”文章说这个“时派腔”在1919年左右被严行禁绝了。说实话,现在长沙话也是这么讲的,天晓得啥时候长沙话也有翘舌音了呦?!!长沙话可都是没有翘舌音也没有后鼻音的。或者是后舌音不等于翘舌音,前舌音也不是指得平舌音?又或者是1919年之后长沙人说过一段翘舌音的话?这需要日后再考证了。

当然,这篇文章也有许多对的地方,例如“毛深皮厚”,是骂人不要脸的意思,例如“这人毛深皮厚,讲不进油盐,你不要管他哒”;“鬼五十七”指骂人不走正路,例如“他这个崽,一天到晚鬼五十七的,怎么得了吧”;“达班”指感谢此人帮忙,例如:“这件事情,达班你郎家主持公道。”文中还讲到长沙人喜欢说“那个”,许多事情,不直说其事,仅用这两个字代表,彼此便可心领神会。例如:朋友的父亲做寿,原议不举行,后来又举行,我便可以向朋友提出质问:“前天你说不那个,昨天你又那个,你这样对朋友未免太那个了,要那个,大家那个,以后你就不能骂我太那个啊!”假若你不是长沙人,听了半天,真是丈八高的城隍,摸不着头脑呢!长沙人至今也一直保持这个用语习惯。

《湖南文献》中有一些文章我认为还真是地道长沙人写的,例如第10卷第4期向明的一篇《闲话长沙小吃》,文中提到“刮凉粉”“热河凉粉”“火宫殿”的臭豆腐,“盐菜包子”“王春和的米粉”等都是很地道的长沙小吃。其中,“热河凉粉”我一开始还真不知道是什么,后来问了老爸,才晓得就是“河南粉”,以前的凉粉是湘江河水做成的,可能在流传过程中有一些变音。

长沙的“盐菜包子”我可能都没有吃过了,盐菜里面是加了糖的,所以长沙有句俗语:“乡里二老倌上街,吃热包子烫了背。” 吃包子怎么会烫到背呢?原来是长沙的糖包子糖馅特别多,刚出笼的包子拿在手上咬一口,里面的糖液会一拥而出顺手直流,吃的人烫得马上用口去䑛,谁知手一抬起,包子里的糖液正好倒在背上。所以有“乡里二老倌吃包子烫哒背”的说法。这句话想必以前是很流行的,我妈妈现在一吃包子总还会说到这句话。

还有就是“王春和的米粉”,文章说原来王春和在“织机巷”口,不过长沙现在有的是“织机街”,街应该是比巷子要更宽敞一些的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长沙城的发展才有了从巷到街的转变。还有文章说“火宫殿”在“下坡街”,现在可没有“下坡街”了,现在的火宫殿在“坡子街”,应该“下坡街”和“坡子街”是同一条街,不过古今的街名已经有些变化了。

请湖南省的小伙伴们听完这段音频留下你的点滴读后感,小皮会一一回复。如果你突然发现台湾大陆同乡会文献数据库中的方言值得研究与讨论,也欢迎来信分享。第一届“同乡会”好声音比赛通道还在开启中,小皮欢迎你的投稿!(点击查看第一届“同乡会”好声音比赛通知)

活动截止时间:2018年8月5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