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中医,都有这样一群对手,他们是孩子的爸妈、爸妈的爸妈,和幼儿园的食堂,可怜无辜的孩子,被过剩的营养喂养的营养不良。小儿疳积不是一个很小的病,但是已经积滞成疳的孩子一点都不在少数。本文收录了3篇文章,给中医同仁参考。

诊治小儿疳积的经验

整理/汪惠斯

叶嵩高老中医年近80高龄,行医50余载,对小儿疳积的诊治有独特之处,特整理介绍如下。

诊断方法

疳积是由于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常,以致水谷精微长期不能濡养脏腑经络气血而成,其典型表现多以形体萎黄枯瘦、皮毛憔悴、腹胀如鼓、青筋暴露,或低烧潮热,或烦渴引饮,或嗜食异物,或泄泻完谷,或尿如米泔等为特征。

叶老认为:典型的疳积诊断并不难,但是一旦出现上述证候,不仅治疗时间较长,且增加一定困难。因此,应重视疳积的早期诊断,力争在疾病的初、中期予以控制,有着重要的临床含义。叶老对疳积的诊断方法,除察看患儿一般体征外,主要有望、切、刺三法。

一、望

1.望手指螺纹

I型:手指螺纹略有突起之状。II型:少数或多数手指螺纹明显突起。III型:少数或多数手指螺纹呈透明凸丘。未成疳者,手指螺纹无突起。

2.望腹部青筋(腹壁静脉)

I型:腹部青筋隐隐若现。II型:腹部青饬显而易见。III型:腹部青筋暴露,且多而粗。未成疳者,无腹部青筋显露。

3.望手指脉纹

手指四缝穴两侧之脉纹由青转淡,也是疳积的征象。

二、切

1.摸鼠鼷部(腹股沟部)

I型:腹股沟部皮下结节如绿豆大小,仔细推寻可及。II型:腹股沟部皮下结节如黄豆大小,触摸较明显。III型:腹股沟部皮下结节大如黄豆,累累成串。

2.按腹部

I型:腹胀软而不坚。II型:腹胀坚而微软。III型:腹胀如鼓,坚而不软。

三、刺四缝穴

叶老认为,针刺四缝穴,不仅是治疗疳积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亦可根据针刺四缝所出粘液的颜色、多少来判断疳积的轻重,故也可作为一诊断方法。

I型:刺出黏液清亮,随挤压而出,间或夹有血丝。II型:刺出黏液清亮,不挤自出。III型:刺出黏液色黄而稠,不挤自出,牵丝不断。

证治方法

疳积的辨证施治,一般大多循心、肝、脾、肺、肾五疳之法。叶老认为,以五脏为中心辨证立法治疗疳积,固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但不太切合临床实际,似有繁杂之弊。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小儿尤为突出。

疳积之发,乃以脾胃的病理变化为中心,不论五脏之中何脏为疳,均根源于脾胃。临证时只有围绕脾胃辨证施治,方能执简驭繁。叶老治疗本病的主要经验是以脾胃为主,视其兼证,分I、II、III型辨证施治,同时结合针刺四缝穴。

I型:以脾胃运化不畅为特征,为疳积初起病情较轻之证。症见体弱面黄,躁扰不安,夜多啼哭,口渴喜饮,纳呆,嗜食异物,或食不知饱,腹胀或痛,扪之软而不坚,或手足心热,昼凉夜热,大便或泄或结。

指纹淡滞而沉,脉象弦细或涩。腹股沟可触及绿豆大皮下结节,手指螺纹微突起,针刺四缝穴,粘液清亮随挤随出,亦可见腹部青筋隐隐若现。治宜理气健脾,消积化滞,方用越鞠丸随证加减。

腹时痛者,重用香附理气止痛;夹食者重用神曲,加鸡内金、山楂、麦芽消导化食;脾虚纳差者加党参、山药补脾健胃;烦躁夜寐不安者加胡黄连、知母清热除烦,或佐远志安神;兼虫积者加川楝子、使君子、槟榔杀虫消疳;肺气虚弱者加人参、五味子补肺敛气,大便秘结者加酒大黄、芦荟通便消积。

II型:以脾胃虚弱、邪气渐盛为特征,大多由I型发展而来。症见体瘦神疲,毛发不荣,肚腹胀大,青筋渐露,纳呆,嗜酸、辣、硬食,烦渴引饮,夜啼不眠,或低热盗汗,或牙龈肿溃出血,或眼成雀目,大便为不消化食物、味酸臭,小便短黄或如米泔。

指纹淡红或淡紫,脉细弱或数。腹胀而微坚,腹股沟部皮下结节大如黄豆,手指螺纹明显突起。针刺四缝,粘液尚清亮,且不挤自出。治宜健脾消疳,除湿化积,方用六君子汤加味。一般加淮山药、莲肉补脾益气;自汗盗汗者,加黄芪益气敛阴;阳气虚弱者,酌加附片、干姜温振中阳;牙龈肿溃,加生地、麦冬、石斛等养阴清热。

III型:以脾胃虚极,邪实正虚为特征,属疳积重症,多由I、II型发展而成。症见精神委靡,形体羸瘦,头大颈细,头重颈软:鸡胸龟背,雀目不明,或声音嘶哑,哭似猫声,手足厥冷,爪黑面黧,饮食不进或索食不断,腹胀如鼓,青筋暴露。大便或溏或完谷不化,溲频量多。

指纹青滞,脉沉细或数,舌淡苔白或黄,腹股沟皮下结节累累成串,手指螺纹呈透明凸丘。针刺四缝,黄色粘液涌出,牵丝不断。治宜大补脾胃,消疳破积,攻补兼施之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加三棱、莪术为主,重用参类。可酌加槟榔行气消积;加泽泻、白茅根利水消胀。雀目不明者,加枸杞、菊花、夜明砂养肝明目;低热渴饮者,加胡黄连、花粉;烦躁加知母。

病例简介

朱xx,女,3岁半,1969年5月28曰初诊。

其母代诉:病已近一年,二月来加重,屡经治疗,未见转机。症见羸瘦如柴,头大颈细,面如猴状,目陷睛突,哭似猫声,烦躁不安,嗜食硬物,口渴多饮,腹胀如鼓,按之坚满,青筋暴露,大便完谷不化,指纹青滞,舌淡苔白,腹股沟皮下结节累累成串,针刺四缝穴见黄色粘液涌出,诊为疳积型。

治疗上如单以补益,虑邪实难消;如纯用攻削,恐正气不支,乱生他变,故以攻补兼施,大补脾胃,破积消疳,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用:人参6克,白术10克,淮山药10克,苡米15克,砂仁5克,桔梗6克,三棱6克,莪术6克,神曲10克,槟榔10克,鸡内金6克,陈皮3克,大枣4枚,甘草3克。连服30剂,腹胀渐消,诸症转佳,此邪实渐去,正气日复,病见转机,遂遵《内经》“衰其大半而止”之原则,去三棱、莪术,加当归调和气血,病始告愈。

——中医杂志1986年第2期

三甲散治疗小儿疳证24例

作者/郝有孝

近年来,笔者采用三甲散治疗小儿疳证24例,均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药物组成:龟板12克,鳖甲12克,穿山甲12克,鸡内金6克。

制法服法:将前二味用食醋泡一小时后,放炭火中烧黄研末,穿山甲土炒黄研末,鸡内金生用研末,共研后过筛,装有色玻璃瓶内备用。每次服2—3克,每日服二次,一剂为一疗程。

方义解释:方中龟板滋补肝肾,强筋健骨;鳖甲清虚热,滋肾阴,软坚散结;穿山甲通经活络,调和气血;鸡内金消食导滞,健脾和胃。四药共奏滋阴清热,健脾消食,调整气血,强筋健骨,软坚散结之功,使脾气健运,气血调和而收效。

病例介绍:郝xx,女,13个月。于1982年2月14曰初诊。其母代诉:患儿缺乳,二个月后开始食奶粉、米面等,食量少而日趋消瘦。近三个月来,食欲又减,午后发烧,夜眠不安,烦躁易哭,盗汗腹胀,口渴喜饮,大便质稀色绿。曾经用助消化药、肌注维生素而不效,故来治疗。

检查:发育较差,面色萎黄,囟门未闭,牙未出齐,腹部胀大,青筋暴露。舌质红、苔厚腻,脉象细滑数,指纹色淡红。

辨证:喂养不当致乳食停滞,损伤脾胃,脾运失司,积久化热,气液消灼,肝肾阴虚之小儿疳证。

治则:健脾导滞,消疳化积,滋阴清热。用三甲散一剂,每次3克,每日二次,开水冲服而告愈。

——1984年第5卷第1期

自拟消疳散治疗小儿疳积122例

作者/呼延芳

治疗方药:槟榔、六神曲、山楂、鸡内金、山药、白术、使君子(去壳)、鸡蛋壳(去壳内膜,焙黄)各等份,分别炒至焦黄,共研极细末,装入有色瓶内封闭备用。每次1〜3克,日服3次,以白开水,母奶冲服或伴入饭内服,一般服药20〜30天为一个疗程。

治疗结果:本组122例中,经服上方后痊愈103例,其中服药20天以内痊愈者85例,服药30天以内痊愈者18例;好转19例,均服药30天以上。总有效率为100%。

病案举例:赵某,女,1岁6个月,1984年3月18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平时贪食生冷,近2月来面黄肌瘦,毛发见稀,纳差厌食,时烦时安,脘腹胀满,大便时干时溏,小便黄,手足心热,舌苔白腻,脉细滑,指纹淡红、滞。证属疳积,治以消积健脾,予消疳散嘱服20天,每次服2克,每日服3次。4月20日复查,见其面色转红润,食欲正常,大小便自调,病告痊愈,嘱注意饮食调养。

——陕西中医

——END——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中医书友会,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李小五

⊙运营编号:GYZX0002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