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宁峰:当时在英国读完本科之后,很多人都建议我,如果想接着深造的话,最好是到德国,因为德国的音乐传统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于是我就去了柏林。宁峰:大家对德国的了解,从民族的性格或者文化、艺术层面上来讲,第一个会想到的词就是严谨——这也是我跟她学到的第一点,对待音乐、对待作品的严谨。

安婕·薇特哈斯(c)Marco Borggreve

7月22日,德国小提琴大师安婕·薇特哈斯(Antje Weithaas)即将来到上海大剧院,献演“一个人的古典”独奏家系列演出,展现当代德国小提琴学派最佳实力。

旅德小提琴家宁峰是薇特哈斯的学生。他曾跟随薇特哈斯学习八年,对她的艺术造诣和为人品格均有深入的了解。此次采访中,宁峰将从专业的角度解读薇特哈斯的艺术,并畅谈他求学过程中的感悟。

本文字数:3431字

阅读时间:7分钟

(c)NING FENG 2019

Q

你到德国留学为什么会找安婕·薇特哈斯学琴?

宁峰:当时在英国读完本科之后,很多人都建议我,如果想接着深造的话,最好是到德国,因为德国的音乐传统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于是我就去了柏林。当时找老师,一是希望跟德国的小提琴家学,二是希望跟一位相对来讲年轻的,或者还活跃在演奏第一线的老师学,这个是我当时找老师的两个目标。

到了柏林之后,很多人向我推荐薇特哈斯。那个时候她还比较年轻,名气也没有现在这么大,但她确实是我的第一选择,是我最想找的老师。我给她打过一个电话,她直接就婉拒了,说班上已经满了。之后,我还试了好几个其他的老师,虽然觉得都还不错,但没有一个能马上抓住我,让我觉得那就是我想跟他学的老师。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我认识了薇特哈斯一位来自比利时的学生。来德国的前一年,我在比利时参加了伊丽莎白比赛,进了决赛,得了第五名。伊丽莎白比赛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在当地,决赛是电视直播的,走在路上都能有人把我认出来。这位比利时的同学也因此知道了我,便向薇特哈斯推荐,于是我便获得了一次拉琴给她听的机会。她听完了之后开了个玩笑说,只要明天没有比你拉得更好的,就收你了。这样,绕了一大圈儿,最终还是成了她的学生。这位比利时同学也成了我的师兄。

后来,我跟薇特哈斯聊起这件事,她说我当时打电话的时候,如果多介绍一下自己,她可能就不会直接拒绝了。因为她每天都会接到这样的电话和电邮,都是想找她学的,而她确实没有办法让每一个人都来拉给她听。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使我最终得到了这个机会跟薇特哈斯学习。

(c)Giorgia Bertazzi

Q

你跟薇特哈斯学习了八年,那么为什么要学这么长时间?

宁峰:我跟薇特哈斯开始学习的时候,她在柏林艺术大学(Universität der Künste Berlin),就是以前的西柏林音乐学院里任教。一年半之后,她转到了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Hanns Eisler”Berlin)当教授。我和她的绝大部分学生都跟着她一块儿转到了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

转学之后,我可以接着之前的一年半继续读下去,也可以选择从头开始。我希望能够多跟她学一些东西,所以选择了从头开始。我先读了一个独奏Konzertexamen(类似演奏家文凭、艺术家文凭的学位),后来我又读了一个室内乐的Konzertexamen,这样一共读了两个学位。在德国,读两个学位中间,还可以有一年的休假学期。所以两个学位,再加上转学之前的一年半,还有休假学期,总共算起来,我做了八年她的学生。毕业之后,我还当了她的助教,大约两年半到三年左右,直到被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聘为老师。

(c)Giorgia Bertazzi

Q

你觉得从薇特哈斯那里学到了什么,对你的艺术甚至人生都有很大影响?

宁峰:大家对德国的了解,从民族的性格或者文化、艺术层面上来讲,第一个会想到的词就是严谨——这也是我跟她学到的第一点,对待音乐、对待作品的严谨。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音乐上她给我的启发,就是在严谨的框架之内你可以去表达的一种自由。

我跟她第一次学莫扎特的时候,她一开始便和我说,你要知道在莫扎特的作品里面,没有任何一组十六分音符里,四个十六分音符是一样的。这四个音在任何一组里都会有变化。音乐的走向,都会使节奏、密度或其它微小细节上产生一些变动,但这一定是在一个大的、严谨的框架内的变化。对我而言,这是最大的启发,就是如何在看似相对立的两个要求里去找到一个最完美的平衡。我们需要在作品或者作曲家的宏观风格要求下,去发掘出其中最大限度的艺术上的自由。

我们这些演奏小提琴的人,可以称之为小提琴家,但是小提琴家并不等同于音乐家。怎样从一个相对而言比较“片面”的小提琴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家,这方面她给予我的直接启发和影响也非常重要。

除了独奏之外,我在国外参与了很多室内乐音乐节,也演奏了许多不同的作品。回国后,我也尽可能地演奏一些室内乐作品,包括三重奏和弦乐四重奏。我自己去做leader,坐在没有指挥的室内乐团里,带领整个乐团一起演奏。我也在交响乐团里担当首席,这些都是受她的影响。

薇特哈斯年轻的时候,也有自己的三重奏,而且她还跟塔贝亚·齐默尔曼(Tabea Zimmermann)一起组了一个四重奏,他们录了好几张唱片。她在德国以及欧洲的音乐节有很多演奏室内乐的经验,她自己在瑞士也有一个乐团(注:伯尔尼室内乐团Camerata Bern),但她不是指挥,只是作为乐队的首席带着演奏。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是我的一个榜样。

薇特哈斯在四重奏,或一些别的室内乐组合中,也会演奏第二小提琴声部。我也会这样去做,我觉得作为一个全面的音乐家,一位小提琴演奏家,不仅要有能力去当红花,同时也要有能力、而且要在很多场合去做绿叶。实际上做绿叶的难度并不比做红花小,这些都是她给我的极大启发和影响。

最后要提及的是教学。我在跟薇特哈斯学习的时候,她经常拎着个箱子就到学校来了。她要么就是刚刚从机场回来,要么就是马上要去火车站或者去机场,上完课之后马上就要去演出。我现在自己在学校当老师,包括在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都是特聘或者客座教授,也跟她一样常常拎着箱子到学校。因为时间确实比较紧,演出任务也很重,但是对于学生,对教学来讲,保证课时一种责任,也是动力。

从很多方面来说,薇特哈斯都是对我影响非常非常深的一位导师。音乐上,我学到了如何在保证作品风格的前提下,让每一个音都活起来;作为小提琴演奏者的态度来说,我也从她身上学到了,要让我们能够最终被历史评价成一位真正的音乐家,而不仅仅是一位小提琴家。

Q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薇特哈斯最大的艺术成就和魅力在于她是素养全面的艺术家,而不仅仅局限在小提琴演奏的领域?那么在你看来,她和德国小提琴家的前辈(如约阿希姆等)是不是有着什么内在的传承?

宁峰:比起说她是约阿希姆的传人,更确切地说她是德国精神、德国音乐传统的传承。虽然不可否认约阿希姆对于德国小提琴演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小提琴发展史上也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但约阿希姆本身是匈牙利人,他生活工作在德国,到底是他影响了德国还是德国影响了他,或者换句话说,到底是勃拉姆斯、舒曼影响他,还是他影响勃拉姆斯、舒曼,谁影响谁更多,这个我们不太好去评判。

但是跟他同时期另外一位最知名的小提琴家萨拉萨蒂相比较,约阿希姆更注重于纯音乐性作品的发掘和表达,包括我们现在奉为经典的巴赫无伴奏,也是在他的大力推广下才慢慢地为人所熟知。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与其说薇特哈斯是约阿希姆的传承,不如说她代表德国音乐体系一个最纯正、最传统的传承。

薇特哈斯在商业上名气不是特别大,但是她的实力绝对是世界最顶尖的,而且在圈内也非常受人尊重。她的同行,哪怕是她的竞争对手,提到她也会说她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艺术家、音乐家。这样的氛围在德国比较普遍,很多人名声不是很大,但都一心一意地、认真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对音乐尽到音乐家的责任,成为真正为音乐服务的人。

再回到之前那个问题,这方面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我跟很多人也说过,对我来说,我并不期望所有人都知道宁峰是谁,比如说一个出租车司机都知道宁峰是拉小提琴的,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做到的是,行内的人都说宁峰是认真对待音乐、认真对待音乐家这个职业,一个从事音乐工作的人。

Q

薇特哈斯确实和许多优秀的演奏家一起合作,比如Tanja Tetzlaff、Christian Tetzlaf、Rachel Roberts、Alban Gerhardt和Capucon兄弟等等,你觉得薇特哈斯在欧洲古典音乐界具有教母般的地位吗?可以这么说吗?除了刚才提到专业上的能力和修养之外,她的人格魅力应该很大,可否结合上面的问题谈谈?

宁峰:教母这个词我觉得不太恰当,首先薇特哈斯的年龄没有那么大。教母这个词使人感觉应该是称呼七、八十岁的女性。第二我自己也不会喜欢这样的一个称呼,使人感觉有歧义。对她而言,我觉得她更多的是一个在音乐上勤勤恳恳、有着崇高的追求,有着一流的记忆力和一流的音乐修养的音乐家,我觉得这样形容更合适。

说到室内乐合作,我觉得音乐家之间相互的欣赏、相互的认可是一个最重要的基础。你提到的这些音乐家,像齐默尔曼也好,或者特兹拉夫(Christian Tetzlaff)也好,很多跟她在生活上就是很好的朋友。他们年龄都差不多,很多人从上学的时候就认识了,可以说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所以他们的合作自然很默契。

薇特哈斯自己性格非常开朗,特别爱笑。虽然演奏的时候,她会随着音乐而变化,但是在生活中,她是一个很直接、很随和的人,跟她在一起相处也特别容易。这也是我觉得为什么,她不管在同行还是学生中间人缘都这么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c)Marco Borggreve

Q

你听过她演奏巴赫和伊萨伊的小提琴无伴奏的音乐会吗?你觉得她的这套音乐会和演出的计划,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和别的小提琴家拉巴赫或者伊萨伊有什么不同?

宁峰:她的巴赫和伊萨伊的音乐会我暂时还没机会现场听,但是她的全套三张唱片我都有。作为演绎来说,实际上就是我刚刚提到的,在一个大的框架里寻找演绎的自由。她的巴赫实际上是非常非常自由的,甚至可以说有一点像我们中国的古琴音乐。她的巴赫演奏,乐句的走向起伏很大,特别是那些无伴奏组曲,每一个组曲里的舞曲,不同风格之间的对比也也很明显。跟一些比较传统、老一辈演奏家的演绎相比较,她的对比幅度要大得多。但与此同时,如果仔细去听,她的演奏依然遵循了原则,比如巴洛克演奏时的揉弦,她使用得很少,滑音也完全没有。

她的这种演绎的方式或者风格,也代表了德国或者是欧洲当代对于巴赫作品的一种主流的诠释吧。

*本文转载自“古典纵横”微信公众号,有改动。

“一个人的古典”独奏家系列演出

安婕·薇特哈斯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Antje Weithaas Violin Recital

票价 | Tickets

¥50(公益票day tickets)/160/280/380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票

曲目 | Programme

J.S.巴赫:b小调无伴奏小提琴组曲第一号

J.S.BACH : Violin Partita No. 1 in B minor, BWV 1002

E.伊萨依: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第五号

E.YSAYE:Sonata for Violin solo No.5 in G minor , Op. 27 No. 5

中场休息

E.伊萨依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第二号

E.YSAYE:Sonata for violin solo No.2 in A minor, Op. 27 No. 2

J·S·巴赫:d小调无伴奏小提琴组曲第二号

J. S. BACH:Violin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 1004

*演出、艺术家及时长信息或有变动,请以现场演出为准

All information on programme, artists and duration is subject to chang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