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許敬宗馬上向唐高宗彙報案情進展,他說,案子已經調查出眉目來了,韋季方的問題不是簡單的 結黨營私,這裏面涉及一個陰謀,他是想和長孫無忌合謀,上下勾結,陷害忠臣和貴戚,試圖謀反。韓瑗曾經對長孫無忌說,當年您和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以及褚遂良三人合謀立李忠做太子,現在李忠已經被廢,皇上也不信任您了,您還不早做打算 啊。

皇帝大多都是荒淫的,不過最好色的皇帝非漢武帝莫屬。不是因爲別的,而是因爲漢武帝身邊擁有四大國寶級的美女。這些美女不僅美貌無比,而且都在歷史上有名氣,很有典故。

第一個美女就是陳阿嬌。當年4歲的膠東王劉彘就對身前的小美女阿嬌垂涎,當姑母問他阿嬌怎麼樣的時候,小劉彘就很懂事的說:好,若得阿嬌做婦,當做金屋築之。這便是“金屋藏嬌”的來歷。

你看小劉彘多會說話,就因爲這一句話,讓姑母長公主費盡心機的要把小劉彘扶上皇位。後來果然如願以償,六歲的他被立爲太子,後來改名字爲劉徹。

陳阿嬌便成了陳皇后

16歲時即位,此時陳阿嬌便成了陳皇后。可惜婚後的日子並不幸福,一般是因爲陳阿嬌出身高貴,再加上比劉徹年齡大,對劉徹多有不遜之態,言語之間讓劉徹很不舒服。

劉徹是個很花心的男人,此時恰好自己的姐姐平陽公主喜歡給弟弟保媒拉縴,此時遇上了會唱歌的衛子夫。衛子夫有一頭烏黑靚麗的頭髮,讓漢武帝心裏頭發癢,於是一拍即合。

據說是漢武帝如廁的時候,和衛子夫好上了,從此二人如膠似漆,只羨鴛鴦不羨仙。陳阿嬌自然不服氣,又哭又鬧,甚至要死要活,可是漢武帝都不爲所動。

無奈之下陳阿嬌又弄出了巫蠱之禍,讓人刻了個小人,說要把衛子夫給弄死。結果事發之後,處死好多人。連陳阿嬌都被打入冷宮。打入了冷宮的陳阿嬌花了大價格讓大才子司馬相如給自己寫了一篇《長門賦》,可惜於事無補。不久衛子夫坐上了皇后的寶座。

大概是色衰而愛弛吧,衛子夫做了31年的皇后,漢武帝居然感到自己和她不合拍了。這時候有個樂師叫李延年,唱了一曲《佳人歌》,詞中說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平陽公主自然不願放棄這個拉皮條的好機會,於是就把李延年的妹妹介紹給漢武帝,果然佳人難得,漢武帝喜出望外。

婚後的日子自然是賞心悅目的。不過人有旦夕禍福,李夫人生過孩子之後得了下紅之症,最後久治不愈。

後來,漢武帝親自前去探望她,李夫人蒙着被子辭謝道:“妾長期臥病,容顏憔悴,不可以見皇上。希望能把兒子和兄弟託付給皇上。”漢武帝說:“夫人病重,大概將要不能痊癒,讓我見一面再囑託後事,豈不快哉?”

李夫人說:“婦人容貌未曾修飾,不可以見君父。妾不敢以輕慢懈怠的態度見皇上。”漢武帝說:“夫人如見我一面,將加贈千金的賞賜,而且授予你的兄弟尊貴的官職。”

李夫人說:“授不授尊官都在於皇上,不在於見妾一面。”漢武帝還是堅持一定要見她,李夫人便轉過臉去嘆息流淚,不再說話。

於是漢武帝不高興地起身離開了。別人都說李夫人不懂事,李夫人說:“我之所以不願見皇上,正是爲了能確實地託付兄弟之事。我因爲容貌美好,得以從微賤地位獲得皇上寵愛。

以美色事人者,色衰則愛意鬆懈,愛懈則恩義斷絕。皇上之所以還能念念不忘來看我,正因爲我平生美好的容貌,現在如見到我容貌毀壞,顏色非故,一定會厭惡拋棄我,還怎麼會記得憐憫錄用我的兄弟呢!”果然漢武帝對李夫人一直念念不忘,後來對李夫人的兒子格外看好。

在漢武帝的淫威之下,荒了容顏,白了頭髮

李夫人死後,漢武帝一直耿耿於懷。狩獵河間時,遇到一團紫氣。傳說此地有一女子天生握拳不能伸展於是召見她並將其手展開,展開後掌中握有一玉鉤,因此被稱爲拳夫人,又稱鉤弋夫人,後被封爲婕妤。

這時候漢武帝拿着寶貝供養着她,生下兒子劉弗陵後,立爲太子。不過臨死時,爲了防止女主亂政,卻把鉤弋夫人殺死了。

不過這都是有名有姓的,人常說皇帝后宮三千佳麗,其實漢武帝后宮遠遠多於這個數字,據記載後宮女人有幾萬人,堪稱皇帝后宮之最。可惜了這些女子,在漢武帝的淫威之下,荒了容顏,白了頭髮。

西漢時期的漢武帝和司馬遷究竟誰閹割了誰?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中國文化史上最黑暗、最醜惡的一幕悲劇發生:司馬遷被漢武帝下令施以“宮刑”。說實在的,歷代皇帝在收拾文人的時候大 都不會手軟,什麼殘忍毒辣的法子都使用過,但把一個整天埋頭於簡牘中,忙於閱讀、整理歷史文獻的文人施行宮刑者,漢武帝劉徹卻是獨一份。這種世所罕見的無 恥行徑,無不讓人覺得惡毒陰損和卑鄙下流。那麼,漢武帝爲何會突發奇想、挖空心思地這樣對待司馬遷呢?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是 一個典型的關西硬漢,具有明顯的剛強正直氣概。他只不過是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爲被迫投降匈奴的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就引起了漢武帝的惱羞成怒。其他官 員趁機彈劾司馬遷,說他執意爲叛徒李陵開脫,又有誣罔皇親李廣利之嫌,按照漢朝律令,罪當至死。可漢武帝特別卻不想讓司馬遷這麼痛快淋漓地死去,尤其是看 到他被判死刑的瞬間竟然面無懼色時,在一種強烈變態心理的支配下,決定對司馬遷施以“宮刑”。

   爲了能讓司馬遷順利接受“宮刑”,漢武帝還特別提醒負責此案的酷吏杜周說:“這人性烈,不要讓他在受刑前死掉。”他還特意讓杜周把可以免除“宮刑”的贖 金提高到50萬兩這樣一個天文數字,並派人密切注視那些準備掏錢爲司馬遷贖罪的人的動向,看誰敢與皇命抗衡,看誰敢與自己叫勁。有錢的人不肯相救,肯救的 人卻沒有錢,況且皇帝也不願意、不希望、不同意有人來救司馬遷。在這種嚴酷的政治高壓下,司馬遷也只有聽天由命、任人宰割了。那年,漢武帝劉徹59歲,司 馬遷47歲。

一個“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無婦人”的荒淫老男人,毫不留情地剝奪了另一個身體強健的中年男人性愛的權利;一個年近花甲、 日薄西山、性能力逐漸衰退的皇帝,用這種歹毒的手段制裁一個血氣方剛、如日中天且敢於講真話、說實話的文人,每一個生理正常的男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漢武帝 對司馬遷的妒忌心理。你司馬遷不是自視正直無私嗎?不是自視血性男兒嗎?那我就把你的銳氣掃平,讓你失去作爲一個男人的尊嚴,讓你在屈辱中苟活,看你以後 還有沒有這份剛強和倔犟。

不能否認,漢武帝在“宮”司馬遷的時候,心情確實很糟糕。李廣利的兵敗,李陵的投敵,大漢朝顏面的掃地,匈奴 軍得勝後的歡呼,都讓漢武帝感到窩火。最重要的是,由於歷年窮兵黷武,造成民不聊生、國庫空虛,使大漢朝表面上看起來風光依舊、轟轟烈烈,但“內囊卻也盡 上來了”。而那一年,齊、楚、燕、趙和南陽等地相繼爆發的來勢兇猛的農民起義,更讓漢武帝心情鬱悶、心理扭曲。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臉上無光的漢武帝 最需要的是同情、支持和順從,不需要別人指責他的武略方針,更不願意看到別人懷疑他的雄才大略。這個時候,不懂軍事的文人司馬遷卻跳出來口無遮攔地鍼砭時 弊,也只有挨“宮”的份了。

真正促使漢武帝把司馬遷推上斷根“手術檯”的,還是那句“文人相輕”的千古至理名言。漢武帝雖是馬上皇帝, 但他能吟得了詩、唱得了賦,在很大程度上,漢武帝是以文人自居的。毛澤東《沁園春》詞中就曾寫到“秦皇漢武,略輸文采”。試想,一個傑出的拔尖文人是不屑 於同一個水平比自己低的文人叫勁的,但問題就出現在了“略輸文采”上。詩詞歌賦都能來兩下子的漢武帝,儘管在“文采”上“略輸”,但他動輒以文人自居,自 詡文采不凡。各個階層的文人之間大都會較真,會叫板,會妒忌,會詆譭,上流社會更是如此。對於司馬遷這樣一位足以淹沒皇帝“文采”的西漢文壇領袖,手握生 殺予奪大權的文人漢武帝,如果發起狠來,更是不擇手段。

司馬遷被“宮”了以後,漢武帝還是覺得不 夠解恨。他把身體殘缺的司馬遷安排到太史令的位置上,可謂用心險惡。因爲太史令一職自創立以來,皆由太監擔任,司馬遷被“宮”後,幹這個差事正合適。漢武 帝對司馬遷這種刻意的安排,既有知人善任的自我標榜,同時也有不言而喻的羞辱意圖。司馬遷坐在太史令的辦公室裏,承受這份天大的羞辱,這種無形的折磨,只 有當時身臨其境的司馬遷才能孤獨地感受到。

一部被後人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學鉅著,足以使司馬遷名垂青史,流芳萬古。 《史記》的文風雖然被公認爲求真務實、嚴謹不苟,但司馬遷在對漢武帝劉徹及其父漢景帝劉啓的記述中,還是紮紮實實地摻雜進去了自己的恩怨情仇,這是不能否 認的。在做漢景帝本紀時,司馬遷所用的筆墨極少,篇幅也極短,寥寥數語便輕而易舉地打發了這位在歷史上名號響噹噹的著名皇帝。在做漢武帝本紀時,司馬遷則 濃墨重彩地記錄了漢武帝“信奉鬼神”“求仙問丹”“封禪祭禮”“蠱惑之亂”等不光彩的事情,且篇幅巨大,而像“遠征匈奴”“廣開三邊”等一生偉業,反倒成 了陪襯。

唐高宗爲何要默許武則天來屠殺他的親舅舅

   我們先來看看在武則天和唐高宗對反對派進行大清洗的時候,長孫無忌在幹什麼呢?他在著書立說。中國古代政治家的傳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被重用的時候就胸懷天下,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不被任用的時候,就退回書齋之中,加強自我修養,著書立說。這叫進可攻,退可守。自從武昭儀被立爲皇后以 後,長孫無忌感覺自己在政治上難有作爲了,因此心灰意懶,只想退到書卷中去,享受一點心靈的安寧。顯慶四年(659年)以前,他先後領銜完成了武德和貞觀 兩朝的國史共八十卷,梁、陳、北周、北齊、隋五代的志三十卷,也就是現在隋書中的志,還有《顯慶新禮》一百三十卷,可以說是著作等身。有一句話叫盛世修 史,一個興盛的王朝,就會有條件、有餘力去總結前朝的經驗教訓。唐朝建立了史館,開創了宰相領銜修史的傳統。有唐一朝一共修了八部正史,佔二十四史的三分 之一,這其中就有長孫無忌的功勞。

長孫無忌想遠離政治,政治卻不會遠離他。武則天和唐高宗決心要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朝廷,長孫無忌就是 最大的障礙。但是,長孫無忌畢竟是皇帝的舅舅,又做了三十年的宰相,權傾朝野,威震天下。要扳倒他,需要慎之又慎。武則天是一個果斷的人,但是她並不急 躁。在需要耐心的時候,她非常有耐心。在重拳出擊長孫無忌之前,她還需要先剪除他的羽翼。出於這種考慮,長孫無忌的老戰友褚遂良、韓瑗、來濟先行被掃出朝 廷;與此同時,長孫無忌的親戚也難逃噩運。他的表弟太常卿高履行首先被貶出京,出任益州刺史。高履行是長孫無忌的舅舅高士廉的兒子,當年,長孫無忌的父親 去世,年幼的無忌兄妹被同父異母的哥哥趕出家門,是舅舅高士廉收留了他們。因此,高履行和長孫無忌名分上雖然是表兄弟,但實際比親兄弟還親。緊接着,長孫 無忌的堂兄、工部尚書長孫祥也被貶爲荊州刺史。長孫無忌在朝廷中可以援引的勢力逐漸被剪除,就剩下他孤家寡人了,該是對他開刀的時候了。

動手整治當朝宰相,這得需要一個充分的理由。以這個理由爲突破口,武則天的行動才名正言順,動起手來纔會又快又準又狠。那麼,突破口在哪裏呢?

   顯慶四年四月,洛陽人李奉節向唐高宗告狀說,他發現一個朋黨案件,太子洗馬韋季方和監察御史李巢,他們結交權貴,共結朋黨。這本來是一個很小的案子,針 對的是中下級官員。但是這個案子一出來,武則天的火眼金睛馬上看到它的利用價值。她覺得這個案子可以做大,爲什麼呢?因爲這個案子牽涉一個權貴。這個權貴 是誰呢?武則天希望他是誰,他就會是誰。那麼派誰去審理呢?武則天的心腹愛將許敬宗剛剛晉位宰相,立刻就被派上了用場。派一個堂堂宰相來審這種小案子,明 眼人都能覺出這件事異乎尋常。許敬宗是聰明人,他知道皇帝和皇后希望看到的結果。他不會讓他們失望的。

   許敬宗怎麼審案子呢?他大搞逼供,嚴刑拷打韋季方和李巢,讓他們招供自己結交的權貴是誰。當然,另一方面,許敬宗也巧妙地暗示這兩個人,只要你們供出長 孫無忌,事情就好辦了。可是韋季方是個老實人,他哪裏敢隨便誣陷當朝國舅啊。再說了,在他淳樸的心中,長孫無忌簡直就像一座巍巍高山,他哪裏有機會結交這 樣的權貴啊。這罪名堅決不能承認!但是許敬宗不停地逼他。最後,韋季方被逼無奈,就去撞牆,想要自殺。但是,小人物的悲劇在於,他連死的權利都沒有。他又 被救活了,而且自殺成爲他有罪的證據。沒有犯罪,幹嗎要尋死呢?許敬宗馬上向唐高宗彙報案情進展,他說,案子已經調查出眉目來了,韋季方的問題不是簡單的 結黨營私,這裏面涉及一個陰謀,他是想和長孫無忌合謀,上下勾結,陷害忠臣和貴戚,試圖謀反。現在,韋季方看到陰謀敗露,只好畏罪自殺。

   這可真是天下奇聞啊,一個堂堂宰相竟然和五品文官勾結在一起謀反!唐高宗聽了彙報之後,他怎麼反應的呢?據《資治通鑑》記載,他說了這麼一句話,非常有 意思:“舅爲小人所間,小生疑阻則有之,何至於反?”唐高宗並沒有質疑長孫無忌是否應該被牽扯進這個案子裏,甚至也沒有深究長孫無忌怎麼會腦子進水,和幾 個小小的文官謀反。他只是說:舅舅被小人挑撥離間,心裏對我有猜疑是可能的,怎麼至於到謀反這一步呢?他用了一個疑問句。可是這個問句就把這個案子的性質 給定下來了,這是謀反。唐高宗親口說出了這兩個字,但是呢,他用了一個疑問句,怎麼會謀反呢?許敬宗是一個聰明人,他當然知道怎麼樣處理皇帝這個疑問句, 只要把它變成肯定句就可以了。據《資治通鑑》記載,許敬宗馬上就說:“臣始末推究,反狀已露,陛下猶以爲疑,恐非社稷之福。”他說陛下您怎麼可以再懷疑 呢,這就是謀反啊!唐高宗聽了以後長嘆一聲,眼淚隨之滾滾而下,說:“我家不幸,親戚間屢有異志。往年高陽公主與房遺愛謀反,今元舅復然,使朕慚見天下之 人。茲事若實,如之何?”他說,我們家真是家門不幸,怎麼親戚老謀反呢,過去高陽公主就謀反,現在我舅舅又謀反。如果這件事是真實的,我們該怎麼處理呢? 定了調子之後,他要論罪責了。在這裏,唐高宗還給出一個先例,往年高陽公主也曾經謀反來着,這就成了長孫無忌案件處理的依據了。

高陽公主的謀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高陽公主謀反案是永徽三年(652年)發生的一個大案,這個案子的處理者正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太尉長孫無忌。高陽公主是唐太宗的女兒,人長得漂亮,又聰明 活潑,也非常任性。小時候,她深得唐太宗的寵愛。唐太宗爲了籠絡大臣,把她嫁給了宰相房玄齡的小兒子房遺愛。在唐朝,娶公主可不是常人能夠消受得了的福 氣。自從高陽公主嫁進房家,房家就一天也沒有消停過。受寵的高陽公主結婚之後,處處刁鑽好勝,調唆丈夫房遺愛和大哥房遺直分家。房遺直被逼無奈,告到唐太 宗那裏。唐太宗主持公道,狠狠地責罵了高陽公主一番,才把這件事擺平。從此太宗就不大喜歡這個惹是生非的女兒了。可是沒過多久,高陽公主又出事了。她跟和 尚辯機私通的事情敗露了。有一次,高陽公主打獵,巧遇和尚辯機,兩人一見鍾情。高陽公主從此就包養了這個清秀的和尚,給老公戴了綠帽子。爲了安慰老公房遺 愛,她還送給他兩個絕色的婢女。房遺愛只能忍氣吞聲,不敢有什麼意見。可是紙包不住火,這個事情終究還是敗露了。貞觀年間,因爲追蹤一起盜竊案件,御史搜 查了辯機所在的寺院,搜出了一個宮裏的金寶神枕。追問之下,辯機承認是公主所賜。唐太宗覺得很沒有面子,盛怒之下,腰斬了辯機。嬌縱的高陽公主也因此恨透 了這個嚴厲的老爸。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高陽公主一滴眼淚都沒有流。

   沒有了父親的管束後,高陽公主更加肆無忌憚,無法無天,包養了更多的情人。也許因爲她的初戀是個和尚,所以她對這一類人總是情有獨鍾。和尚、道士這些方 外之人士在她情人中佔了相當大的比重。但是,因爲李唐王朝有鮮卑族的血統,對於傳統禮教不大在乎,所以公主的這些出位之舉還算不了什麼。她一生中犯的最大 錯誤不是給丈夫戴綠帽子,而是和他在政治上攪到一起了。

高陽公主的丈夫房遺愛在貞觀朝屬於魏王李泰一黨。貞觀十七年,魏王李泰和太子李 承乾因爲爭位雙雙被廢,不久李治被立爲太子。所以,到高宗時期,房遺愛在政治上屬於失勢派,被貶爲房州刺史。房遺愛是公子哥兒出身,宰相的兒子,公主的丈 夫,本來也是嬌生慣養的,到了地方之後,他不大受得了艱苦的生活,就滿腹牢騷,和一羣跟他一樣失意的皇親攪在一起,整天講怪話。這一夥人除高陽公主夫婦 外,還有輩分較高、野心勃勃的荊王李元景、當年同屬魏王陣營的巴陵公主駙馬柴令武,膽大腦小、因事貶官的丹陽公主駙馬薛萬徹等,整天在一塊兒發牢騷,其實 倒也沒有什麼真正的舉動。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被人告發了。告密者是什麼人呢?就是房遺愛的哥哥房遺直。高陽公主不是曾經張羅着和房遺直分家嗎,後來她又想 要房玄齡的封爵了。可是爵位歸長子繼承,她的丈夫不是長子。於是,高陽公主一不做二不休,誣告房遺直非禮她,想借此搞倒他,讓自己的丈夫繼承爵位。房遺直 終於忍無可忍了,另外,他也很擔心這小兩口鬧過了頭累及房氏一門,只好向唐高宗告發了房遺愛等人的政治陰謀。房遺愛組織反政府小團體,高陽公主又去結交和 尚、道士,經常搞點什麼望氣、算命之類的不軌行爲,兩人的活動加起來,這不就是謀反嗎!

這可不得 了,皇親國戚參與謀反,事關重大,唐高宗立刻委託宰相長孫無忌調查。長孫無忌一經覈實,反狀確鑿。國有常刑,這些人本來也是難免一死,但是,長孫無忌並不 滿意這樣的結果。他還要藉此機會把謀反案擴大,將所有的政治反對派都羅織進來,一網打盡。於是,在他的威逼利誘之下,房遺愛又牽扯出了吳王李恪。吳王李恪 也是唐太宗的兒子,他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血統非常高貴,李恪本人也英武果敢,有乃父之風,當年深得唐太宗的喜愛,唐太宗曾經一度動念頭要立他爲太子,後 來因爲長孫無忌的反對纔沒有實現。所以在長孫無忌的心中,一直把他視爲李治的潛在威脅。現在,吳王雖然沒有參與房遺愛的行動,但是,因爲這樣一段不愉快的 往事,長孫無忌還是把他拉進來,以謀反罪將他處死。吳王一向人望很高,又小心謹慎,怎料會橫遭長孫陷害!據《資治通鑑》記載,李恪臨死前大罵:“長孫無忌 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和他一起被殺的還有荊王元景,高陽、巴陵二公主以及房遺愛、柴令武、薛萬徹三位駙馬。接着,一大批對李治的 統治形成威脅,或是跟長孫無忌不和的宰相、將領、宗室、駙馬,無論是否真的參與過陰謀,都被牽扯進高陽公主謀反案中,貶往地方。這就是永徽年間轟動一時的 高陽公主謀反案。

長孫無忌當時把謀反案上綱上線地處理,本不乏爲李治考慮,幫他穩定政局,殺李恪的用心正在於此。但是他的這番殺戮,隱 隱露出了震主之威。看到長孫無忌收拾勳貴就像碾死一隻螞蟻那麼容易,李治能不心驚嗎?裂痕就在那時候出現了。風水輪流轉,當年的翻雲覆雨,如今全成了請君 入甕。高陽公主謀反案,現在變成處理長孫無忌一案的先例。

   唐高宗既然自己先提出了高陽公主謀反案,許敬宗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怎麼處理長孫無忌呢?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按既定方針辦就可以啦。於是,許敬宗 說:“遺愛乳臭兒,與一女子謀反,勢何所成!無忌與先帝謀取天下,天下服其智;爲宰相三十年,天下畏其威。若一旦竊發,陛下遣誰當之?”他說,長孫無忌謀 反的危險性遠遠大於當年的高陽公主謀反。高陽公主是一個女子,和乳臭未乾的房遺愛謀反,兩個人都沒什麼號召力,很難成事啊。但是長孫無忌和先帝一起謀取皇 位,又當了三十年宰相,在朝廷裏威望很高。現在如果他狗急跳牆,振臂一呼,陛下怎麼辦呢?

到此爲止,案子的結論和處理意見基本都已經出來了。按照許敬宗的意思,在參考高陽公主案的基礎上,還要加重處理。但是唐高宗並沒有同意許敬宗的處理意見,他說這事別急於定論,你再審審看。許敬宗就納悶了,這案子還有什麼油水呢?回家苦苦琢磨了一夜,終於恍然大悟了。

   第二天,許敬宗又上奏了。他說,我昨天又審了審這個案子,發現比我想的還要嚴重。原來以爲只涉及長孫無忌一個人,現在才發現,這是一個牽連若干大臣的大 陰謀。我昨天回去提審韋季方,我問他,說長孫無忌是當朝國舅,皇帝與先皇都對他那麼信任,他爲什麼要謀反呢?韋季方說,這事開始也不是長孫無忌的意思,是 韓瑗在挑撥他。韓瑗曾經對長孫無忌說,當年您和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以及褚遂良三人合謀立李忠做太子,現在李忠已經被廢,皇上也不信任您了,您還不早做打算 啊?長孫無忌一聽,有道理啊,於是就日夜和這些大臣策劃謀反。都和誰策劃呢?韓瑗、褚遂良、來濟、柳奭,還有于志寧。看來,這不是長孫無忌一個人的事情, 幾乎所有的元老大臣都和這個案子有牽連。

到了這一步,唐高宗終於覺得這個案子的利用價值被挖掘得 差不多了,他再也無話可說,於是,長嘆一聲,又一次潸然淚下。他說:“舅若果爾,朕決不忍殺之。若殺之,天下將謂朕何!後世將謂朕何!”我舅舅就算謀反, 我也絕對不能殺他。我要是殺了他,天下人會怎麼議論我?子孫萬代將怎麼議論我啊?這等於皇帝完全認可了長孫無忌的謀反,但同時他還要作一番仁慈的表演,他 要法外開恩,免去長孫無忌的死刑,以免被天下人恥笑。注意,這句話他可不是第一次說了。當年處理高陽公主謀反案的時候,他也曾經說過:“荊王,朕之叔父; 吳王,朕兄,欲丐其死,可乎?”當時,長孫無忌不答應他的請求;現在,許敬宗同樣勸他大義滅親。許敬宗說了:“古人有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安危之 機,間不容髮。無忌今之奸雄,王莽、司馬懿之流也;陛下少更遷延,臣恐變生肘腋,悔無及矣!”就是說皇帝應該天下爲公,大義滅親,不能存婦人之仁。話說到 這一步,唐高宗覺得該解決的問題都解決了,案情現在看起來脈絡清晰,處罰的理由充分,足可以讓天下人心服口服了。於是下令削去長孫無忌的太尉頭銜和封地, 給他一個揚州都督的頭銜,把他押解到黔州安置。黔州是現在重慶的彭水縣,當時是挺偏僻的一個地方。不過,唐高宗說了,長孫無忌畢竟是他的親舅舅,不忍心看 着他受苦,因此仍按一品大臣的待遇供給飲食。

   可是事情到此並未徹底結束。前面說過,武則天要鞏固皇后的位置,必須對外廷重新進行優化組合。把反對她的人清除出去,把擁護她的人請進來。而在打擊反對 派這個問題上,她是分兩步走的。第一步,清除反對派中勢力相對小的褚遂良、韓瑗、來濟,把他們貶往地方。第二步,在外圍組織已經被清理之後,再清除反對派 的核心力量長孫無忌。這樣做是爲了慎重起見,避免一下子打擊面過大,造成政局不穩。換句話說,就是讓反對派心存幻想,逐步喪失鬥志,最後坐以待斃。現在, 長孫無忌已經倒臺,唐高宗和武則天再沒什麼顧忌了。他們終於可以施展手腳,把反對派一網打盡。

於是,長孫無忌謀反案的基調剛剛確定,許敬宗又奏:

無忌謀逆,由褚遂良、柳奭、韓瑗構扇而成;奭仍潛通宮掖,謀行鴆毒,于志寧亦黨附無忌。

這樣一來,所有當年未曾追隨武則天的元老重臣無一漏網,連一言不發、唯恐惹禍上身的于志寧也未能倖免。至此,這些人全部被免去了所有官爵。

   這還不夠。三個月之後,唐高宗下令讓李勣、許敬宗等宰相進一步追查長孫無忌謀反案。許敬宗接旨後,派中書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去錄長孫無忌的口供。袁公瑜可 是當初第一批擁護武則天當皇后的人,裴行儉和長孫無忌議論武昭儀就是他告的密。當時他還僅僅是一個大理丞,八品官,現在他已經做到五品的中書舍人了。那 麼,袁公瑜是怎樣錄口供的呢?其實他根本不需要錄,他直接對長孫無忌說,你還是自我了斷吧,省得我再費一把力氣。長孫無忌見大勢已去,長嘆一聲,就地自殺 了。

隨後,唐高宗又下詔將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和韓瑗斬首。古人云: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隨着這批老 臣的死去,他們的家族也遭受了滅頂之災。成年的兒子都被處死,其他近親皆流嶺南爲奴婢,遠親受株連貶官的就更多了。長孫無忌的兩個兒子長孫沖和長孫詮,都 是駙馬;一個尚長樂公主,一個尚新城公主,兩個公主都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女兒。他們此時即使貴爲駙馬也未能倖免於難,被一同杖殺。長孫無忌謀反既然是因 爲前太子李忠被廢引起的,梁王李忠也就順帶着被牽連進來。顯慶四年七月,李忠被廢爲庶人,安置在黔州原來廢太子李承乾的故宅裏。

從永徽 六年到顯慶四年,人們逐步認識了新皇后的厲害。現在,不僅僅後宮是她的天下,外廷也在她的匕首前面戰慄。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一個個曾經氣焰熏天的 大臣不過就是當年的獅子驄。這個時代真切地讓人們見識了什麼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無論是處理後宮還是對付外廷,如果不是武皇后從中出謀劃策,推波助瀾, 事情肯定不會解決得那麼完滿。先易後難,由內而外,武則天表現出了超一流的政治手腕和鬥爭能力,一陣雷霆過後,武皇后的威風樹立起來了。

   但是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顯慶年間全部事情的癥結並不在武則天。從廢王立武到清洗後宮,從改立太子到外廷換血,唐高宗始終關注着事件的進程,併發揮着主 導作用。簡而言之,唐高宗是統帥,而武則天只是他的親密戰友,是積極的推動者。唐高宗早就想洗牌了。他的前半生一直是受人控制的。當太子時,他生活在父親 的陰影之中,好不容易當上了皇帝,還要受制於父親任命的元老重臣。一個皇帝如果沒有權力會是何等鬱悶啊,他要重樹皇權。他的這種突破限制、伸張皇權的慾望 纔是左右整個事情的關鍵。就在血腥的清洗之中,一種全新的政治格局誕生了。什麼新格局呢?首先,貴族官僚逐步喪失了權力,甚至喪失了生命,受到了巨大的不 可逆轉的打擊。關隴集團是一個地方武力集團,人員本來有限。長孫無忌等人以及他們的親屬,死的死,貶的貶,使得這個集團受到了重創。朝廷的很多位置空了出 來,新興的勢力就可以補充進去了。原來的一般官僚實力和地位有所提高。許敬宗、李義府、袁公瑜這些新提拔起來的中下層官員在廢王立武事件中嶄露頭角,在清 除長孫無忌集團的過程中大顯身手,此後,他們還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再從皇權的角度來考慮,經由這樣一番變化,皇權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自 魏晉南北朝以來,皇帝一直和貴族官僚聯合治理天下,正因爲如此,皇帝才需要在廢立皇后的問題上徵求大臣的意見,處處受制於大臣。但是隨着元老大臣的下臺和 新生力量的補充,皇帝面對的將再不是貴族,而是一般官僚,皇帝和大臣之間的距離拉大了,皇權的伸張有了充分的餘地。所以說,由廢王立武引起的變化是一次深 刻的社會變革。它不僅僅意味着支持武則天的人上臺,反對武則天的人下臺,它還意味着整個社會勢力的重新洗牌,而這次洗牌對於唐朝乃至整個中國社會的歷史進 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經過四年的內外整肅,此時的武則天,上有唐高宗的專寵和信任,中有太子李弘作爲依託,外有李義府、許敬宗作爲心腹,皇后的地位,可以說是堅如磐石。那麼,武皇后心滿意足了嗎?她的下一個目標又是什麼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