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鞭炮不響中,聊聊龍游的另一種年味

因爲環保、因爲安全,也有一說是因爲文明進步,鞭炮聲越來越少了,就如可以抽菸的公共場所越來越少,所以越來越多的人說,年味現在越來越淡了。

我們對於“年”,有一種盛情。

什麼是年味?

有人說,年味就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就是晚輩孝敬長輩圍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媽媽忙前忙後做的一頓年夜飯中的發糕;就是穿上一身乾乾淨淨清清爽爽的新衣裳;就是家家戶戶都貼上喜慶對聯迎接新春;就是不管認識不認識,見面都說過年好的那種友好感覺……

“年”,是我們民族一年一度的生活情感的大爆發。

幾千年來老祖宗留下的規模最爲宏大的民俗就是過年。無論是貼春聯、喫年夜飯、祭祖,還是守歲、拜年等等,我們通過各種傳統的方式與形式表達對生活的願望、情感、理想與追求。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就是團圓、親情、祥和,此中包含着無比強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中國人每過一次年,就深化一次我們民族的親和力、凝聚力,也就是加強民族的生命力。

我想,這是中華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所以年味,並不是指物質的豐盛,而應該是文化的豐盛。我們對於“年”的守望與期盼,需要一種新的載體來表達內心的情感。

在昨天的有關春節龍游的文章裏,我講到過年間與龍商、鄉賢的交往,最爲真切的感受,便是他們在“過年”的時候的另一種忙碌。

在鞭炮不響中,聊聊龍游的另一種年味

今天上午,北京與台州這兩地的龍游商會聯手,來到龍洲街道寺後初中。他們“面試”三位初三學生,希望能對學業優秀但家庭經濟情況不好的同學,給予幫助。

我與台州商會劉曉沅會長,北京商會方誌軍會長、祕書長琚志賓等人先後到校。我笑琚志賓說,你們還真是呼風喚雨,這兩天只要你們一行動,便是大雨,這個春天風調雨順。

對於資助對象的選擇,他們還真是一板一眼地進行“綜合評估”,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希望資助的更加精準,給到最需要幫助的人,“給無力者以力量”。他們對街道牽線、學校推薦的三位同學,經過一個上午的座談交流和對受助人家庭的考量,最終選定了其中一位。當然,對這三位同學,他們都送上了一個大大的新年紅包。

我問他們,爲什麼選了這一位?

他們說,其他兩位經濟條件是不好,但這一位,9個月的時候便沒了父親,母親改嫁,靠爺爺奶奶撫養到現在,這雙七八十歲的老人需要有人接力,而這個孩子不但學習好,還特別的陽光,對今後的目標也很明確:考上大學、考上公務員,回報爺爺奶奶。我們希望助力孩子達成願望。

在鞭炮不響中,聊聊龍游的另一種年味

講真,我以前是不贊同、甚至不屑大肆宣傳扶貧之類的活動,我想,幫扶,是一個良心活兒,有能力、想幫人,那幫就是了,不用搞得地球人都要知道。

但這兩年我的想法有了些許改變。我願意參加並且寫這類的活動。我覺得我接觸到的這些龍商,他們的舉動並沒有什麼功利性,如果他們的善舉能讓更多的知道並且因此而參與其中,多一個人付出,便可能多一個人得益,也讓更多的人感受這份溫暖,挺好。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刻,我們需要文化的依傍,避免迷失自己。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時刻,我們需要凸顯自己的文化身份,否則將會失去自信心和光榮感的根緣。

今天寫晚了,此時已經23:53,還得配圖。文字就此打住。

在鞭炮不響中,聊聊龍游的另一種年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