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農業園的景觀,是指在觀光農業園區或農村區域內,由各種環境要素所構成的形式信息總和。它既可成爲人們審美的對象,爲遊人提供遊賞環境,又是一個兼具生產、觀光、休閒、科普等多功能的有機系統。將觀光農業園建成既有特色,又有經濟效益;既能滿足農業生產功能,又能進行旅遊觀光的農業園區,景觀規劃顯得特別重要。 各觀光農業園自身情況不同,其規劃分區形式多種多樣。而其景觀類型則基本一致,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景觀:農田景觀、水體景觀、林地景觀、建築景觀、科技農業景觀,以及文化景觀。

觀光農業園“有你好看的”

農田景觀:景觀功能:這類景觀多用於菜園、茶園、果園等。可爲半開放或全開放式,在園內農業生產基地的基礎上,加入園林景觀要素,規劃出蜿蜒的園路,增設休息設施,點綴園林小品,另外除用於生產成行列種植的花木外,植物多采用叢植、散植的種植方式,不宜規則對稱式佈置,以求與觀光農業園的自然風格相統一。

在菜園中可開展以遊客親身參與、體驗的活動爲主。遊客可親自下地勞動,揮舞鋤頭、採摘新鮮蔬菜,大汗淋漓之餘體會鄉間勞作的暢快與樂趣。

茶園不僅具有生產功能,同時也是遊客品茶、休憩的好去處。在山青水秀、空氣清新的茶園中品茶無疑是另一番境界。除品茶外,遊人可親自參與到採茶、製茶的過程中,也可通過茶品茶具展覽、茶道表演瞭解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內涵。

植物園則兼具花木生產、觀賞以及科普3 大功能,遊人在參觀植物園的同時可通過掛牌認識各類植物。在盆景園中參觀師傅製作盆景,並可親自動手學習盆景盤扎、置石的技藝。

植物選擇:這類景觀所選用的植物應兼具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如油菜、甜菜、韭菜、莧菜、茶葉、萱草、麥冬、菊花、黃花、杭菊、除蟲菊、野菊花、玉簪、蜀葵、彩葉草、蔥蘭、甘草、大麗花、貝母、白及、百合、金銀花、蘆薈、仙人掌、射干、當歸、紅葉甜菜、羽葉甘藍、結香、月季、紫荊、木芙蓉、白玉蘭、含笑、茉莉花、臘梅花、桂花、米蘭、小蒼蘭等。


觀光農業園“有你好看的”

水體景觀:在觀光農業園中水體形式主要爲溪流和湖塘。兩類水體的景觀特點及功能各有不同,溪流多爲自然水體,一般是以觀景、休閒娛樂爲主,而湖塘大多則是用於生產的魚塘、荷塘,在景觀營造上應兼具生產、觀景、娛樂的功能。

3、溪流景觀

景觀功能:遊客既可沿溪漫步欣賞美景,還可參與泛舟、垂釣、踩水車、堆沙等活動。

規劃要點:溪流依託其蜿蜒的姿態、清澈的溪水在景觀上主要突出“野趣”二字。以觀賞沼生、溼生、水生植物景觀爲主,植物造景手法多用叢植、散植、片植。水岸點綴岸石、小品如水車,形成別具鄉村韻味的花溪景觀。

常用植物有菖蒲、旱傘草、蝴蝶花、金絲桃、鳶尾、千屈菜、蘆葦、文書蘭、蜘蛛蘭、垂柳、楓楊、池杉、楓香、水杉、芭蕉、檉柳、水曲柳、荷花、睡蓮、慈姑、澤瀉、香蒲等。

觀光農業園“有你好看的”

湖塘景觀:景觀功能:湖塘是生產與觀景娛樂的結合體,其生產功能包括水生植物的種植以及魚類、家禽的養殖。在滿足生產功能的同時也可滿足遊客觀景娛樂的需求。在湖塘水體景觀的規劃中形成動物、植物、水體緊密結合且良性循環的生態鏈。

規劃要點:湖塘的水面相對較大且多爲靜水狀態,因此在植物景觀方面則應突出水岸背景林的營造,以突顯水面的寬闊。植物種類可與溪流景觀通用,但由於湖塘往往還具有生產功能,則應更加偏重於具有經濟價值的種類,如:蓮、芡實、菰、紅菱、慈姑、荸薺等。此外,隨着水族愛好者的增多,觀賞水族業呈蓬勃發展之勢,而觀賞水草則成爲觀賞魚生存的重要載體和水體造景的重要素材。因此,水草的經濟價值便突顯出來,可專門開闢水草種植區進行水草生產。常見的水草種類如萍、萍蓬荷根、三角芋、紫色芋、水萍、槐葉萍屬、水芙蓉、皇冠屬、椒草屬、狸藻屬、水車前等。

林地景觀:景觀功能:紀念林主要是爲人們提供寄託情感的場所,人們可通過在紀念林中種植紀念樹或認領樹木的形式予以精神上的寄託。這樣既可使遊人的情感得以抒發、釋放,又可達到綠化造林、美化山體的目的;既可提高生態效益,又可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規劃要點:在營造紀念林的時候,若原址上的植被比較稀疏,則應先於樹林周邊種植較密的植被,並增加色葉樹種,如紅楓、銀杏、楓香等,以保證樹林的外部觀賞效果;而樹林中部則可稀疏種植,以便留出足夠的空間供遊人植樹。所選植物多爲喬木,其生長速度應適中,使遊客能感受到樹木逐漸長高的變化,太快或太慢都不符合紀念林的要求。

建築景觀:園區內建築多以當地傳統建築風格爲原形,以突出其獨特的個性。建築小品的材質應體現出鄉村的質樸、清新, 多以竹、木、石材爲主,不提倡在建築外牆貼瓷磚和對地面進行大面積的硬質鋪裝等現代氣息過重的作法。

觀光農業園“有你好看的”

科技農業景觀:當今農業提倡的是科技農業,因此觀光農業園會應用到一些新的科學技術進行農業生產,同時也承擔科學研究的功能。園內可架設玻璃溫室大棚,種植日常生活中少見的新奇品種、野生品種, 展示無土栽培方式,如水培法、基質培、立體栽培等,而這些對於遊人來說則是另一番新興現代化的農業景觀。

文化景觀:文化是一個內涵性的東西,體現在各類景觀之中。文化的內容包括歷史人文、農業文化、農村生活方式、民族特色、地方風俗等等。主要通過建築小品、實物展示、開展特色文化活動甚至景點景物的命名來傳達給人們。

農業文化展示:通過對傳統農業的展覽及現代農業的宣傳,可增長遊人知識,加強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及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瞭解,產生極大的社會效益。傳統農業展覽——用圖片資料及實物、模型等形式來展示當地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傳統作物及傳統農具,如犁、織布機、鋤頭、石磨等等。現代農業科技展示——主要介紹現代農業生產情況及宣傳農業生產基礎知識和現代農業生產高新技術。可用圖片展覽、觀看錄像、閱讀資料等方式進行。

景點命名:景點命名是綜合了景物特色而提煉出來的,可謂點睛之筆,因此最能集中反映景觀的文化內涵。

特色文化活動:觀光農業園舉行的特色文化活動可結合民族節日舉行,如傣族的潑水節、白族的火把節等等。也可結合當地的土特產開展豐富的活動項目。如自制蠟染、陶藝、織布等深受喜愛的DIY活動,遊人可在師傅的指導下親自操作,並可帶走成品留作紀念。人們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也更加深入的瞭解到當地人的生活勞作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