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陸軍單兵裝備的的現時發展,完全可以稱得上是火力不足恐懼症的水平。重火力單兵武器武器一旦裝備往往一個勁兒的往班組送。現時的解放軍班組之中都有着不按照編制配發的火箭筒與便攜導彈,尤其是執行反坦克任務的編制中幾乎人手一套便攜導彈。觀看過演習的人可能會發現戰士在發射導彈時不躲不閃,直接在原地等着導彈噴出巨大的尾焰飛走,作爲射手的戰士卻毫髮無傷。原因在於現代的便攜導彈會拋射一段距離後再點火。

單兵火箭在二戰中的應用是這類單兵便攜式無後坐力炮的初始其。在二戰中有幾類典型的單兵便攜式無後坐力炮。分別是美國的巴祖卡,德國的鐵拳與裝甲殺手。這幾類代表了不同的設計思路。巴祖卡採用尾裝彈,在發射時底火擊發後在炮管內加速到一定的速度,出膛時已經沒有足以威脅射手的尾焰噴出。這種方式好處是準度較高,不會傷害到射手,同時彈道表現優良。鐵拳的優點是較大的彈頭外置,裝藥量高,同時便於攜帶。裝甲殺手則接近現代反坦克導彈的推進方式,即出膛後再點火,尾焰較大會灼傷射手,同時精準度不能保證。

現代便攜導彈之所以採用出膛後點火的方式,是權衡了發射裝置的便攜性與發射後的制導方式決定的。在導彈發射後會展開尾翼穩定飛行,同時根據無線電調節方向得以命中目標。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