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6月3日,伴隨着紐交所銅鑼響起,科迪華農業科技(以下簡稱“科迪華”,NYSE:CTVA)宣佈成功完成從陶氏杜邦公司的拆分,獨立上市。

據瞭解,繼承了杜邦先鋒、陶氏益農等資產的科迪華將成爲一家專注於農業科技的全球公司。至此,杜邦與陶氏歷時42個月,涉及資本超過1300億美元的合併拆分工作終於落下帷幕。

事實上,2015年前後,國際農化市場開啓了一次大規模併購浪潮。拜耳收購孟山都、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杜邦與陶氏合併。其中,杜邦與陶氏的合併無論是歷時時間還是涉及金額都成爲併購之最。如今,這幾起併購的餘波仍在發酵,拜耳深陷草甘膦致癌風波,中國化工承擔着高槓杆收購帶來的大量負債,而杜邦與陶氏則在合併後分拆爲三家公司。

打破全球化工格局

面對內外雙重壓力的杜邦和陶氏,共同策動了一次全球化工市場最大的合併案。

2015年,對於國際農化巨頭而言註定會是難忘的一年。這一年,巴斯夫全年銷售額下降5%;陶氏化學淨銷售額爲487.78億美元,同比下降16%,其中,農業科學銷售額爲63.81億美元;杜邦公司銷售額下降11.5%,其中,杜邦農業業務的總銷售額爲97.98億美元,同比下降13.3%。

事實上,2015年,全球農化市場一片蕭條。記者瞭解到,2015年,幾乎所有地區的農藥市場銷售額都出現下滑。其中,歐洲作物用農藥市場跌幅最大,同比下降15.8%,拉美地區作物用農藥市場同比下降10.3%,亞洲市場作物用農藥銷售額同比下降3.7%。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陶氏化學CEO利偉誠撥通了杜邦臨時CEO溥瑞廷的電話。不久,2015年12月,杜邦公司與陶氏化學共同發佈了平等合併尋求後續分拆的計劃。對於這一舉動,利偉誠表示:“在過去十年中,我們的整個行業經歷了構造變化,不斷發展的世界呈現出複雜的挑戰和機遇。這項交易將改變我們行業的遊戲規則。”

這一激進的舉動讓陶氏杜邦公司超越當時的巴斯夫成爲全球最大的化工企業。事實上,在外界看來,杜邦與陶氏的聯姻,更像是激進投資者之間促進的結果。

2015年10月,杜邦公司原CEO柯愛倫在杜邦公司迎來五年來最差業績表現時黯然離職。此前,2015年1月,作爲杜邦公司主要股東的對沖基金特里安(Trian)曾公開表達對杜邦的不滿,該基金合夥人佩爾茨(Peltz)要求杜邦實施更大範圍的變革。

雖然杜邦公司當時確實在着手剝離注入鈦白粉等資產,但是在基金投資者看來,這樣的調整力度太小了。

最終,溥瑞廷坐上了杜邦公司臨時CEO的位置。觀察溥瑞廷的履歷不難發現,這正是基金投資者眼中合適的接任者。2002年至2012年期間,溥瑞廷擔任泰科國際的CEO,將這家瀕臨破產的工業公司轉變成爲市場中的有力競爭者。溥瑞廷在任期間,將泰科國際拆分爲Covidien、Tyco Connectivity和ADT Corporation三家專注於不同領域的公司,並將泰科國際流體控制業務與Pentair進行併購。

與此同時,陶氏化學則在另一個基金投資者的催促下調整戰略。記者瞭解到,對沖基金第三點(Third Point)建議將陶氏一分爲二,把特種化學品和石油煉化板塊置入不同的公司運營。

面對2015年全球環境影響、油價波動的不利影響,致使全球農化市場一片蕭條。此時,面對內外雙重壓力,利偉誠和溥瑞廷聯手策動了全球化工市場最大的合併案。

精巧的合作路線

杜邦與陶氏的合併分拆計劃相較拜耳和中國化工的“買買買”模式設計相對精巧。

2015年,全球農化市場一片蕭條之際,策動併購的不止杜邦與陶氏。2016年2月,中國化工在與孟山都的競爭中擊敗後者,以近430億美元的價格公開要約收購先正達。

在要約收購失敗後,孟山都迅速調轉方向,轉向農化市場份額與先正達較爲接近的拜耳公司。然而,最終談判的結果再次出現反轉,9月14日,拜耳以660億美元的價格將孟山都收入囊中。

然而,在收購完成後,無論是中國化工還是拜耳,都出現了消化不良的情況。由於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採用的是現金收購股權的方式,而2014年,中國化工的資產總額約爲391億美元,尚不足以支付先正達的要約價格。因此,中國化工選擇了貸款的方式獲得收購資金。而高槓杆帶來的支出讓收購價格從430億美元直接飆升至超過500億美元,將中國化工的資產負債推升至超過80%。

拜耳在完成對孟山都收購的同時,陷入到了草甘膦產品的致癌糾紛。截至2019年4月11日,約13400名原告在美國就作物保護產品草甘膦提起訴訟。而拜耳公司的股價則在收購孟山都後至今已經下跌40%。

反觀陶氏化學與杜邦公司的合併則採用了更爲精巧的方式。記者瞭解到,由於兩家公司的市值接近,並且主營業務的重合度較高,互補性較強。因此採用了兩家公司以佔大約50%的股份進行合併隨後再分拆爲三家公司分別獨立上市的方案。

原陶氏農業部門將和杜邦農業部門組成新的農業公司,公司將以“科迪華”命名;陶氏除農業和電子材料外的部門與杜邦功能材料部門組成新的(陶氏)材料科學公司;陶氏的電子材料將與杜邦除農業和功能材料外的部門整合形成新的(杜邦)特種產品部門。這樣的操作方式像極了溥瑞廷對泰科國際的調整。

最終,陶氏化學於2019年4月1日(美國東部時間)完成從陶氏杜邦的拆分。2019年6月,科迪華農業科技完成從陶氏杜邦的拆分。至此,杜邦與陶氏的合併拆分計劃基本完成。

對於合併後又重新拆分事宜,記者聯繫陶氏杜邦方面採訪,但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科迪華道阻且長

如今的科迪華已經正式登陸紐交所。但是,擺在科迪華前面的道路卻並不平坦。

作爲杜邦與陶氏合併以後成立的新品牌,科迪華備受關注。記者瞭解到,科迪華囊括了原杜邦先鋒、杜邦植物保護和陶氏益農等資產。2017年,陶氏杜邦功能材料業務板塊的收入接近440億美元,特種產品業務板塊的收入接近210億美元。據科迪華提供的資料顯示,2018年,科迪華淨銷售額達到140億美元。

從營收和體量上來看,科迪華都是“三兄弟”中最渺小的一個,同時,農業部門又是最讓陶氏杜邦頭疼的部門。

將時間調回2015年,杜邦與陶氏的合併與全球農化市場的蕭條不無關係,而整合了兩家公司農業業務的科迪華未來將如何發展,對此,科迪華執行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格雷戈∙弗裏德曼(Greg Friedman)表示:“作爲一家獨立上市的全新農業企業,我們將聚焦創新審慎投資,實現收入有機增長跑贏市場平均水準,並提高投資回報率。對公司營收的增長我們充滿信心,我們在2021年前實現12億美元成本協同效應的目標,正有序按時實施進程中。同時我們也將堅定地致力於通過股息和回購相結合的方式,爲股東回饋可觀的資金。”

在格雷戈∙弗裏德曼的話語中記者注意到,科迪華計劃在2021年前實現12億美元成本協同效應的目標,至於其究竟如何實現這一目標,記者聯繫到科迪華工作人員,並未得到明確答覆。

記者瞭解到,原陶氏化學的體系中,每年近17億美元的研發費用中,有近7億美元被用於農業板塊。而在杜邦與陶氏合併後,直接削減了杜邦中央研發中心的研發經費。

目前,在科迪華的營收中,60%營收來自種子業務,40%營收來自植保業務。目前科迪華在中國擁有1000多名員工,並在北京、上海和臺北設立了3個辦公室,擁有2家合資企業,業務覆蓋28個省區市,服務了1000萬農戶。

對於中國地區業務的發展,科迪華大中華區總裁黃田強曾表示,科迪華看好中國未來農業市場的發展前景,希望未來能在中國市場進一步發展。然而,在中國地區,科迪華的中文官方網站還處於籌建中。

更多新聞關注優化工公衆號(yhgrmt)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