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9月13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史春波/文 本報記者 俞躍 樓友豐/視頻)2000年,對於修理工夏天來說,是命運轉折的一年。同樣,對於整個中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時間節點。當年10月9日,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不久,中國加入WTO。這一年,發生在寧波港口的一件大事是:寧波港務局大膽地邁出了探索步伐,與和記國際港口集團有限公司就北侖港區二期碼頭舉行合資簽約儀式,成立了寧波北侖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似乎每一縷海風裏,都夾雜着世界貿易的自由氣息。

手機和摩托車成了港區工人的標配

2000年12月,夏天從北侖的礦區碼頭調到了剛剛使用不久的北侖第二集裝箱碼頭。

夏天同樣出生在一個港務家庭,他的父母讓他到北侖讀了中專,學的是機械維修。畢業後,他加入了碼頭,成爲一名卸船機維修工。

1997年,夏天參加工作的第一年,他用一個月的工資買了一臺價值6000多元的西門子手機。

他興奮地跑到市區唯一的一家辦理點,用了比手機還貴的錢入了網。

手機、摩托車,幾乎成爲港區工人的標配。這同樣是一種身份的自豪。

藍天下,大海邊,18臺橋吊機,在1258米長的岸線上一字排開,不停地升降“爪子”,把一個個集裝箱搬上巨輪或卸到碼頭。

它們身後,相當於10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堆場上,黃的、藍的、白的、綠的、灰的……世界各地航運公司不同“膚色”的集裝箱,一排排、一層層密集地鋪陳着。

夏天的工作就是維修橋吊。這個工作,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他需要24小時待命。在77米高的橋吊上,他不知道排除了多少故障。

有一年,臘月二十九晚上八點,一臺橋吊出現故障。爲了不延誤船期,夏天急忙趕回單位進行搶修。

地方狹小且四面空曠,當時寒風呼嘯,沒多久,大家都凍得不行,等完成搶修任務,已經是除夕的凌晨三點。

夏天的人生隨着港區的發展而變得更加精彩。

2014年,這名普通的工人還成立一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在這些年裏,“夏天創新工作室”進行的“龍門吊油改電”“集卡油改氣”等一系列綠色創新項目獲得國家、省、市級大獎,爲公司破解生產難題、節能減排等方面開展研究近百項,成功立項和完成57項,其中17項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017年榮獲“浙江省技能大師工作室”。

他還獲得了浙江省勞模和浙江省道德模範諸多榮譽。

這些都是他在二十多年前剛穿着黃色的工服時所沒有想到的。

37年前的一張老照片

2018年的夏天,59歲的方軍來到北侖礦石碼頭。他看到了多年前的同事。

這年剛剛出爐的統計數據顯示,1至7月份,寧波舟山港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6.42億噸,同比增長6.38%;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547.15萬標準箱,同比增長6.15%。

港口的鉅變讓這些老同事們興奮,他們擁抱握手,拍下了一張合照。37年前,他們在同樣的地方也拍過一張照片。方軍一直珍藏這張老照片,拍攝於1981年10月。那年他22歲。

照片上,一羣頭戴安全帽的年輕工人站在碼頭上,人羣后面是港口設備和一艘巨輪,輪船上“寶清海”3個字依稀可辨。

照片中的碼頭位於寧波舟山港北侖港區,它是我國第一座現代化的10萬噸級礦石中轉碼頭。

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這座碼頭於1979年1月10日打下了第一根樁,用的是日本的設備,十餘位日本專家還來到北侖進行技術指導。

方軍記得,面對“洋設備”和“洋專家”的到來,一些人一時難以接受。一時間,各種各樣的言論在職工隊伍中傳播,許多人看這些“新鮮事物”的目光也充滿了異樣。

有一次,方軍下班回家,興奮地向父親描述日本設備有多先進、多厲害。正說到興頭上,父親猛地站起身,狠狠給了他一巴掌:“你居然敢開日本人的機器,是不是忘了自己是個中國人了!”方軍捂着臉,心中雖然委屈,卻不敢有半句回嘴。

方軍非常珍惜向日本專家面對面學習的機會,把日語的五十音圖抄在筆記本上,利用業餘時間自學起了日語,大大提高了設備操作技術的教學效果。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鋼鐵生產能力得到了快速發展,對高品質鐵礦石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來自巴西、澳大利亞的優質鐵礦石是國內各大鋼廠最爲青睞的原料,而位於北侖港區的10萬噸級礦石中轉碼頭無疑是最佳的進口礦石中轉站。

1981年10月5日,北侖礦石中轉碼頭迎來了首艘10萬噸級礦船——“寶清海”輪。那天,方軍和同事們提前喫好午飯,守候在各自的崗位,心情如迎娶新娘般激動。

等待的過程總是漫長的,直到當天下午3時許,裝載着8.3萬噸澳大利亞礦石的“寶清海”輪纔出現在遠處的海平面上,從一個小點緩緩變大。“快看!快看!我們要接卸的巨輪來了!”大家興奮地喊了起來。

下午4時,在多艘拖輪的助力下,“寶清海”輪穩穩地靠上了碼頭。這一靠,便刷新了當時寧波港停靠船舶的多項紀錄。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裏,方軍和工友們操作着先進的日本設備,緊鑼密鼓地進行卸船作業,整個作業區域一片繁忙。

5天后,卸貨任務圓滿完成。各級領導對職工們的表現很滿意,還到了碼頭慰問,於是就有了這張珍貴的合影。

37年後,老照片中的部分工友再次相聚在北侖礦石中轉碼頭。故地重遊,當初朝氣蓬勃的青年如今都已兩鬢染霜,但聊起當初那段“光輝歲月”卻依然記憶猶新,感慨萬千:當年的10萬噸級碼頭現在已經改造升級,新一代的港口工人也擁有更旺盛的創新活力,他們相信這座老碼頭依然有新的未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