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陲小城摆满水果的季节,鲜艳在儿时的记忆里,任凭风吹日晒雨淋,未曾有丁点褪色。小城外的果树场车水马龙时,鸭绿江畔的马路边就红彤彤金灿灿了,一条绿水柳枝一般串起一串糖葫芦,水灵灵地诱惑人。微风一吹,果香潇潇洒洒逛景儿去了,整个小城就酿在甜蜜里……

摆满了果子的早市,果香浓郁半座城。

那年游马六甲海峡,专门品尝马来西亚水果,爱情果,榴莲,小菠萝,叫出名字的和叫不出名字的,甜在赤道上。甜腻过后总觉得缺点什么,是什么呢?记忆萦怀时猛然醒悟,原来是思念家乡的大伏香苹果了。那是酸和甜的完美结合,淡淡的酸丰满了甜,甜而不腻,而且脆生生清爽爽。这下满足了,家乡的味道望梅止渴地从舌尖流入心田,伴着并不如烟的小城往事……

又是果红时节,一项工作任务令我兴奋不已——我随电台的记者进山了,循着果香走进了集安二参场。

翻过崇山峻岭,穿过座座村庄,思绪也渐渐缠住了往事——国营二参场和共和国一同生,一同长。从二十世纪50年代起,闻名大江南北的集安新开河人参开始了国营企业管理时代。据县志记载,当年派到深山老林的国营干部有9人,初期没有房子住,多数住在老百姓家中。他们是果乡的第一批创业人,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了今天的“红天梨”,“寒富”苹果,“桑皮黄梨”,“白桃”……如今,参户转型的二参场果农们,搭上了历史文化名城大旅游的顺风车,带着果香从这座大山里走出,凭电商走向全国市场,把光秃秃的参地开发成花果山,把参娃子换成果娃子。二参场的路在山里,故事已在山外了!

从集安市区出发,大约两个小时的光景,就到二参场了。场长老徐热情地迎接了我们,领着我们走进了“花果山”。

​山坡上,岗梁间,一排红白相间的小房子镶嵌在大山窝子里,公路边果子挂满枝头,几十只大公鸡悠闲漫步在林子里。啊,那么大一群公鸡!当它们齐声呼唤太阳的时候,该是何等地交响啊!

太阳当空照,又逢果儿红

大红公鸡鸣山谷

二参厂,位于集安市凉水乡四道岔岗,有住户145家,果农户75户,剩下户数退休享受国家劳保。有12万株果树分布于南北四条山沟里。

盘山道像长龙一样盘在山谷里,我们由那条小路走进了王琴大姐的家。王琴一家原是甲乙村参户,上个世纪初国家成立二参场时,把她家划归过来。日子过得好,大山把她和70岁老伴贾希贵保养得又年轻又乐观,自从国家政策不允许毁林种参开始种果树后,老两口每年都能收入10多万元。去年丰年,收入14万。三个孩子都考了大学,有在机关做公务员的,有当老师的,一到过年就都开车回来了。王琴大姐拉着我们去看她养的大肥猪,那才叫膘肥体壮,油光铮亮……

70岁的果农王琴大姐沉浸在丰收喜悦中

她拉着我们一定去看看她育的大肥猪

热情的王琴老两口目送我们离去

挂满枝头的果子尽享阳光沐浴

老徐告诉我们,二参场准备创办水果加工业,这想法与一次天灾有关。“那场大雹子打得不轻啊!岗上这几户损失严重,圆圆的红果都打上指甲痕。正是挂甜的时候,一两天的工夫,老天爷都不给。果农于桂凤一大早跪在果园路边大哭,他家比我家还严重。”红彤彤的果子带着灿烂陨落树下,女人在山里的哭声,撼动了场长徐世江。老天爷的妒意反倒启发了他的办场思路,决定自己生产“冰糖红天梨”,上榨汁机,做“红天梨果干”。

54岁的老徐,在这座大山里生,大山里长,是闯关东来到这片大森林种植人参的第六代传人。大专文化,在市党校学了两年经济管理。当了14年的二参场场长,前三年二参场划到地方,归集安凉水朝鲜族自治乡辖区的居委会,他由场长身份转变为居委会主任,老百姓还是喊他徐场长。随从我下乡的电台同志介绍说:老徐和他从小一块儿长大,厚道乐观又能干。是啊,本来就不大一双眼睛笑起来,就眯成了缝。

在国营参场没建场之前,这里只有一户人家姓范,在密林深处种植人参,有很大院落,前人称“范家大窝子”。上个世纪50年代初,国家建参场后,范家和周围的散居参户一同入了社,成为国营参场职工。坐在范家大窝子古井旁,一弘清澈见底的井水沉淀着时光岁月,把沧桑巨变说给人听……

果子挂在山路边

晒着太阳红灿灿

最具集安特色的桑皮梨面向北京上海广州供不应求

果农庭院的篱笆和狗

它俩相亲相爱地陪伴主人

又逢果儿红

绿色示范园

山居户

和谐生态果子园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孙凌

编辑:于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