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陲小城擺滿水果的季節,鮮豔在兒時的記憶裏,任憑風吹日曬雨淋,未曾有丁點褪色。小城外的果樹場車水馬龍時,鴨綠江畔的馬路邊就紅彤彤金燦燦了,一條綠水柳枝一般串起一串糖葫蘆,水靈靈地誘惑人。微風一吹,果香瀟瀟灑灑逛景兒去了,整個小城就釀在甜蜜裏……

擺滿了果子的早市,果香濃郁半座城。

那年遊馬六甲海峽,專門品嚐馬來西亞水果,愛情果,榴蓮,小菠蘿,叫出名字的和叫不出名字的,甜在赤道上。甜膩過後總覺得缺點什麼,是什麼呢?記憶縈懷時猛然醒悟,原來是思念家鄉的大伏香蘋果了。那是酸和甜的完美結合,淡淡的酸豐滿了甜,甜而不膩,而且脆生生清爽爽。這下滿足了,家鄉的味道望梅止渴地從舌尖流入心田,伴着並不如煙的小城往事……

又是果紅時節,一項工作任務令我興奮不已——我隨電臺的記者進山了,循着果香走進了集安二參場。

翻過崇山峻嶺,穿過座座村莊,思緒也漸漸纏住了往事——國營二參場和共和國一同生,一同長。從二十世紀50年代起,聞名大江南北的集安新開河人蔘開始了國營企業管理時代。據縣誌記載,當年派到深山老林的國營幹部有9人,初期沒有房子住,多數住在老百姓家中。他們是果鄉的第一批創業人,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了今天的“紅天梨”,“寒富”蘋果,“桑皮黃梨”,“白桃”……如今,參戶轉型的二參場果農們,搭上了歷史文化名城大旅遊的順風車,帶着果香從這座大山裏走出,憑電商走向全國市場,把光禿禿的參地開發成花果山,把參娃子換成果娃子。二參場的路在山裏,故事已在山外了!

從集安市區出發,大約兩個小時的光景,就到二參場了。場長老徐熱情地迎接了我們,領着我們走進了“花果山”。

​山坡上,崗梁間,一排紅白相間的小房子鑲嵌在大山窩子裏,公路邊果子掛滿枝頭,幾十只大公雞悠閒漫步在林子裏。啊,那麼大一羣公雞!當它們齊聲呼喚太陽的時候,該是何等地交響啊!

太陽當空照,又逢果兒紅

大紅公雞鳴山谷

二參廠,位於集安市涼水鄉四道岔崗,有住戶145家,果農戶75戶,剩下戶數退休享受國家勞保。有12萬株果樹分佈於南北四條山溝裏。

盤山道像長龍一樣盤在山谷裏,我們由那條小路走進了王琴大姐的家。王琴一家原是甲乙村參戶,上個世紀初國家成立二參場時,把她家劃歸過來。日子過得好,大山把她和70歲老伴賈希貴保養得又年輕又樂觀,自從國家政策不允許毀林種參開始種果樹後,老兩口每年都能收入10多萬元。去年豐年,收入14萬。三個孩子都考了大學,有在機關做公務員的,有當老師的,一到過年就都開車回來了。王琴大姐拉着我們去看她養的大肥豬,那才叫膘肥體壯,油光錚亮……

70歲的果農王琴大姐沉浸在豐收喜悅中

她拉着我們一定去看看她育的大肥豬

熱情的王琴老兩口目送我們離去

掛滿枝頭的果子盡享陽光沐浴

老徐告訴我們,二參場準備創辦水果加工業,這想法與一次天災有關。“那場大雹子打得不輕啊!崗上這幾戶損失嚴重,圓圓的紅果都打上指甲痕。正是掛甜的時候,一兩天的工夫,老天爺都不給。果農於桂鳳一大早跪在果園路邊大哭,他家比我家還嚴重。”紅彤彤的果子帶着燦爛隕落樹下,女人在山裏的哭聲,撼動了場長徐世江。老天爺的妒意反倒啓發了他的辦場思路,決定自己生產“冰糖紅天梨”,上榨汁機,做“紅天梨果乾”。

54歲的老徐,在這座大山裏生,大山裏長,是闖關東來到這片大森林種植人蔘的第六代傳人。大專文化,在市黨校學了兩年經濟管理。當了14年的二參場場長,前三年二參場劃到地方,歸集安涼水朝鮮族自治鄉轄區的居委會,他由場長身份轉變爲居委會主任,老百姓還是喊他徐場長。隨從我下鄉的電臺同志介紹說:老徐和他從小一塊兒長大,厚道樂觀又能幹。是啊,本來就不大一雙眼睛笑起來,就眯成了縫。

在國營參場沒建場之前,這裏只有一戶人家姓範,在密林深處種植人蔘,有很大院落,前人稱“范家大窩子”。上個世紀50年代初,國家建參場後,范家和周圍的散居參戶一同入了社,成爲國營參場職工。坐在范家大窩子古井旁,一弘清澈見底的井水沉澱着時光歲月,把滄桑鉅變說給人聽……

果子掛在山路邊

曬着太陽紅燦燦

最具集安特色的桑皮梨面向北京上海廣州供不應求

果農庭院的籬笆和狗

它倆相親相愛地陪伴主人

又逢果兒紅

綠色示範園

山居戶

和諧生態果子園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孫凌

編輯:於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