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區是車輛存在的天然弊端,大型貨車車身和車高明顯比家用車大出不少,盲區面積自然格外大,更易頻頻引發惡性交通事故。

討論盲區話題不應侷限於某個教育日,也不應侷限於專業的運輸或者卡車平臺,應該是一個從小抓起的全民安全教育課。遺憾的是,教育和宣傳的缺失,讓人們把貨車盲區事故一味地歸咎於大貨車超限、超載、超速、疲勞駕駛等等,對卡友偏見日漸加深。坦白講,筆者並不認同這一觀點,今天咱就來爲卡友講幾句公道話。

再論貨車盲區事故,爲卡友說句公道話

被遺忘的危險地帶

貨車因盲區導致的事故和致死率都非常高,打開新聞幾乎每天都有報道,這還不算很多未見報端的事例。在百度新聞中搜索“貨車”關鍵詞,令人痛心的這一幕總是會彈出:

1月23日,廣西柳州市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造成一位阿婆不幸身亡。死者是被一輛貨車撞倒後碾壓頭部致死。但貨車司機稱,他不知道撞了人。

1月22日,四川宜賓一大貨車在右轉彎時,由於視線盲區,沒注意到後方的摩托車,將摩托車上的駕駛員和乘客撞到。摩托車駕駛員當場死亡,另一名乘客被送往醫院治療。

以上類似事故屢見不鮮,它不是出現在某一天,幾乎出現在每一天。遺憾的是,多數媒體只把它看做一個新聞,沒有剖析原因,沒有講解演示,沒有教育宣貫。貨車盲區事關鮮活的生命,卻淪爲了被大衆遺忘的危險地帶。

這讓筆者回想起一個特別滑稽的對比案例,某順風車平臺偶發一兩起惡性事件,全國輿論都聚焦着,直至演化成一個全民討論的話題。大貨車盲區死亡案例真不缺,卻真的少有人在乎,有的只是一個個新聞報道。

再論貨車盲區事故,爲卡友說句公道話

有時候,一個巴掌真心拍不響

貨車有盲區,行人視線卻不存在盲區之說,很多時候惡性事故的發生多是行人或者電動車主“自投羅網”所致。

比如,前不久一輛大貨車在正常排隊等紅燈,一位電動車主從車輛前方駛過,妄圖橫穿馬路,結果車輛啓動後遭到碾壓。

再比如,當大貨車正常向右轉彎時,因速度較慢,後面的電動車追趕上來,緊跟着並行,妄圖一起向右前方“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但因爲貨車存在“內輪差”的原因,很容易被剮蹭倒地。該類事故的發生和致死率都非常高。

再比如,今年的1月12日,一名1歲多的男童,騎着一輛玩具車,往路中間騎去,就在這時旁邊的貨車突然啓動,將孩子連人帶車捲到車底,所幸小孩並無受傷。

車輛正常行駛,如果對方不遵守交通規則,交通事故恐怕永遠不會杜絕。卡車與行人的關係,有時候就好比正常行駛的普通家用車輛與闖紅燈的路人,因爲卡車存在天然盲區,很多行人卻因爲缺乏常識而闖入盲區,從而引發傷亡事故。

這雖然談不上一種違規行爲,但至少說明了悲劇的出現是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們一方面苛求卡車司機要時刻注意周邊安全,一方面也要讓行人瞭解盲區的可怕性,主動遠離大貨車,雙方共同保持警惕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率。

然而,現實情況是,很多車主、行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對貨車盲區及內輪差無知或者無視。只不過,當悲劇發生,人們總會同情弱者,誰還會去講科學道理。

再論貨車盲區事故,爲卡友說句公道話

學校教育和媒體宣傳缺位

在貨車發生的所有傷亡事故中,因盲區造成的事故佔比最高。究其原因,學校和媒體輿論對大衆道路交通安全的宣傳缺位也難辭其咎。

媒體對貨車事故的報道淺嘗輒止,沒有科普式的廣而告之,部分媒體只是在“交通安全日”前後做起節目。學校對兒童的安全教育僅止步於淺顯的遵守交通規則,卻並未細化到車輛盲區都有哪些,如何避免等等。內輪差是什麼,盲區到底有多可怕,恐怕鮮有人知道,意識不到危害就不會心生“敬畏”,也就很難嚴格做到不在大貨車周邊玩耍,不貿然闖入盲區,不追趕搶行等。

如何杜絕因盲區造成的事故,這應該是一個全社會討論的話題。就好比如何保障行人出行安全,不能把寶壓在機動車司機遵紀守法上,更應該從自身着手提升安全意識,雙方共同努力方可大幅降低事故發生率。

關注卡車之家,網聚卡車人的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