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創新普惠金融發展的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藉助金融科技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可有效地提升普惠金融的商業可持續性,同時有助於培養普惠金融服務對象的信用意識,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浙江碳銀是一個聯通低碳環保與銀行金融服務的產業互聯網平臺,以解決分佈式清潔能源利用與投資需求爲宗旨,探索光伏產業發展與普惠金融融合發展新模式。


普惠金融三個樣本:產業平臺、大型銀行、科技公司,誰將引領未來


2005年世界銀行召開的國際小額信貸年會,首次正式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即“包容性金融”。焦瑾璞(2015)認爲,普惠金融是指在金融機構成本可負擔的前提下,通過不斷競爭和創新,以保證金融服務排斥對象逐步獲得其需求的相關服務。2015年12月,我國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通知》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普惠金融服務和保障體系。

近年來,普惠金融在我國發展有哪些新的進展和成就?如何破解現普惠金融商業可持續這個難題?2019年6月上旬,由人民日報全國黨媒平臺帶隊普惠金融創新調研組先後赴浙江碳銀互聯網科技公司、中國建設銀行浙江省分行、平安普惠等普惠金融踐行者開展調研,並走訪了上海黃金交易所,對普惠金融領域的權威學者進行訪談。

一、普惠金融具體實踐

無論是產業互聯網平臺浙江碳銀、大型商業銀行建設銀行,還是金融科技公司平安普惠,其在普惠金融方面的實踐都各具特色。

(一)浙江碳銀:打造數字產融平臺

浙江碳銀普惠金融實踐的創新之處在於:通過打造數字產融平臺,有效促進光伏產業鏈各主體的集約、協同發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低碳產業投融資信息不對稱,使得光伏產業與金融服務相得益彰。截至2019年5月,浙江碳銀已累計安裝5000餘個分佈式光伏電站,其中有近900個農戶家庭依靠銀行貸款完成電站安裝與餘電併網銷售,獲得持續性家庭收入來源。

普惠金融三個樣本:產業平臺、大型銀行、科技公司,誰將引領未來

浙江碳銀是一個聯通低碳環保與銀行金融服務的產業互聯網平臺,以解決分佈式清潔能源利用與投資需求爲宗旨,探索光伏產業發展與普惠金融融合發展新模式。通過搭建產業互聯網平臺,浙江碳銀理順產業鏈信用關係,爲光伏產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建立互聯網產業平臺之後,浙江碳銀串聯起光伏產品的客戶需求、柔性生產、倉儲物流、安裝監控、資金支持與財產安全保障等業務全流程,聚集生產製造商、銷售服務商、物流公司、金融機構等各方參與主體,改變了整個產業鏈條上的服務關係,釐清各方職責,將各個業務流程或環節標準化以後分散至不同參與主體,改變以往依靠規模取勝的發展方式,促進產業集約化發展與協同化發展。在這一模式下,信用也由集中變爲分散,並且以真實消費和生產驅動,形成以產品消費、設備交付的支付、結算爲基礎的信用閉環,理順產業鏈中的信用關係。與此同時,碳銀將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引入平臺,以平臺之力撮合產融合作,多種方式實現增信,爲光伏產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持。而原有模式下,以資產抵押爲核心手段的風控要求,與節能環保行業的實際情況不契合,成爲阻礙金融資本進入低碳產業的最大障礙。此外,浙江碳銀打造分佈式光伏發展平臺,緩解綠色項目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將普惠金融與綠色金融有機結合起來。

(二)建行浙江:開創普惠金融“浙江模式”

中國建設銀行近些年積極探索發展普惠金融,2018年將普惠金融作爲全行發展的“三大戰略”之一。浙江省分行發揮浙江“數字高地”“市場大省”“美麗鄉村”等優勢,圍繞三個堅持(堅持黨建引領、堅持創新驅動、堅持合規經營),緊抓三個重點(重點客羣、重點產品、重點區域),通過平臺經營、數據經營和鏈式經營等模式,運用金融科技手段,開創普惠金融的“浙江模式”。

浙江省分行先後推出“市場快貸”、“文明助農貸”等產品,具有鮮明的特色和優勢,有力地促進“三農”經濟和小微企業發展,同時也積極推動社會誠信體系建設。2018年2月開始,分行率先在國家級文明村安吉餘村試點“文明助農貸”,同年10月開始在全省範圍內進行推廣,通過與基層黨組織的合作,與省內國家級、省級、市級文明村簽約,分別給予其農戶30萬、20萬、10萬元信用額度,探索出文明村建設與普惠金融服務有機結合的新模式。截至2019年4月,分行已與942個省級及以上文明村簽約黨建共建協議,簽約率達97.88%;累計授信客戶數1339戶、授信金額2億元。其創新之處在於,將金融服務與黨的建設、文明建設結合起來,提高村集體黨組織、農戶評選文明村鎮的積極性,培養和增強村民信用意識。

在建設銀行“小微快貸”的基礎上,分行結合當地的信息優勢和市場特點,創新推出“市場快貸”產品,於2018年11月開始在義烏市試點。分行與義烏市社會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對接,對義烏小商品城7.5萬個市場經營戶各類信息、數據等進行大數據分析和精準畫像,爲守信市場經營戶提供純信用、全線上、秒放款的自助貸款服務。截至2019年4月底,授信戶數6266戶,授信金額8.9億元,貸款餘額4.22億元。

普惠金融三個樣本:產業平臺、大型銀行、科技公司,誰將引領未來

(三)平安普惠:探索創新“聚合模式”

作爲中國平安保險集團的小額信貸業務板塊,平安普惠自2015年開始,經過三年多的探索與實踐,探索初以“缺什麼找什麼”爲特徵的普惠金融業務模式,即“聚合模式”。憑藉集團資源和自身強大的整合能力,基於自身在小額信貸行業經驗與優勢,平安普惠將市場中優勢資源進行充分聚合,以專業分工化解原有兩種模式客羣下的諸多瓶頸,提升小額信貸業務包括獲客、風控、增信、資金、貸後等各核心節點的效率,通過規模效應和科技賦能,實現信貸成本的逐步降低,從而可以爲更爲廣泛的客羣,提供更可負擔的金融服務,並維持商業可持續性。可以說,以融資擔保爲核心的“聚合模式”借款服務平臺的創新,充分發揮融資擔保的“信用中介”屬性,初步破解小微信貸業務“獲客難、服務難、風控難、成本控制難”等行業痛點,是平安普惠在普惠金融領域多元競爭中核心能力體現。

從業務看,在小微信貸領域,通過多年的行業深耕與數據積累,平安普惠發現在現有市場主體服務的金融業務客羣外,仍存在着巨大的結構性供給空白。正是看準信貸市場旺盛的需求與結構化供給不足之間的缺口與失衡,平安普惠明晰了自己的市場定位,聚焦於客羣更爲下沉的小微信貸市場,憑藉差異化的業務能力,形成有效的錯位競爭。從產品看,平安普惠主要提供兩個產品體系:一是以“中小額”、“中高頻”爲特徵的無抵押信貸產品,通過在線申請,系統風評及審批,最快15分鐘完成放款,客戶體驗非常快捷便利。二是相對大額、低頻的有抵押信貸產品,輔以有效的顧問服務,並搭配靈活多樣的還款方式,充分滿足小微客羣多樣化、個性化的貸款需求。

二、普惠金融主要經驗

觀察上述三個市場主體在普惠金融方面的具體實踐,值得學習和借鑑的經驗主要有:

(一)探索創新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

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比具體的產品和服務創新更值得關注。浙江碳銀通過搭建產業互聯網平臺,以數字化手段整合了光伏發電各方信息,理順產業鏈信用關係,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參與各方信息不對稱,爲金融服務光伏產業提供了可能,提升了效率。建設銀行浙江省分行發揮大型商業銀行的組織優勢和平臺優勢,通過與基層黨組織合作,與省內國家級、省級、市級文明村簽約,以“文明助農貸”爲切入點,走出金融服務與黨的建設、文明建設創新融合的新路徑,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平安普惠以“缺什麼找什麼”出發點,整合優勢資源,聚合各方力量,探索普惠金融“聚合模式”,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二)藉助金融科技實現商業可持續

數字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出路。浙江碳銀基於產業互聯網平臺,努力推動產業數字化,依託平臺進行信息搜尋、貸前調查和貸後管理,幫助銀行和保險公司精準獲客,降低業務成本。建設銀行浙江省分行利用大數據技術,整合行內客戶信息,聯通外部公共信息,精準分析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和信用狀況,更直觀地爲客戶“畫像”,破解信息不對稱難題。平安普惠運用以人臉識別技術、微表情和聲紋識別爲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以及遠程面談與欺詐電網等應用、大數據和反欺詐風控模型等,力圖使小額信貸服務成本更低,進而使價格更可被接受,效率更高。金融科技的應用,提升了普惠金融商業可持續性。

普惠金融三個樣本:產業平臺、大型銀行、科技公司,誰將引領未來

(三)將農村市場作爲重要發展方向

鄉村振興是國家戰略,農村市場是普惠金融重要戰場。光伏電站使用壽命最長可達30年,可爲農村家庭、貧困家庭提供長期持續收入來源。浙江碳銀60%的項目面向農村家庭用戶,以產業扶貧的方式助力光伏扶貧養老工程深入開展,提升農戶“造血”能力。建設銀行浙江省分行以“文明助農貸”爲抓手,將金融服務滲透至縣域經濟和“三農”領域,不但拓寬自身金融服務的廣度,還爲大型商業銀行服務鄉村振興、拓展農村市場提供借鑑。平安普惠先後與上海宋慶齡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等機構合作,向農村創業羣體提供免息貸款服務。截至目前,陸續向內蒙古、黑龍江、重慶等地共計6個地方特色農業項目發放貸款。

與此同時,上述機構在發展普惠金融的同時,還積極地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如建設銀行浙江省分行在提供普惠金融服務時,注重培養和提高農村和農民的信用意識,將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有機結合,用金融的力量來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其“文明助農貸”在農村地區讓文明發揮更多力量,助力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市場快貸”在城市地區助力城市信用體系建設。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社會信用體系,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將爲普惠金融未來發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環境。

三、結論

我國面臨着發展普惠金融的良好機遇,應進一步完善組織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創新,建立符合國際普惠金融理念、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特點的普惠金融體系。當前,創新普惠金融發展的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藉助金融科技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可有效地提升普惠金融的商業可持續性,同時有助於培養普惠金融服務對象的信用意識,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普惠金融三個樣本:產業平臺、大型銀行、科技公司,誰將引領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