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喬爾拍攝的絕大多數鳥類都幾乎從出生起就爲人類所飼養,並不像野生鳥類那般難以接近,而飼養員們也具有高度的敏銳性,能夠幫助他們判斷動物是否處於緊張狀態。當你得以靠近它們,你會發現鳥類有着很多人類自以爲所獨有的特徵。

人類就是從自然中進化而來,自然界萬物生長,天地廣闊,同時又相互依存,榮枯有時。它是一個有機的系統,人類也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萬物的命運,也是人類的一個縮影。

1

鳥兒是大自然的精靈,起源於恐龍

攜帶了比人類更久遠的生命信息

鳥類是最易於觀察的野生動物之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身邊總會出現鳥類的倩影。它們能翱翔於天際,躍於林中,甚至能潛游水下。它們有華麗的羽毛,生動美妙的鳴唱,給自然增添了無限的生機,鳥類已深深紮根於人類的文化之中,從《詩經》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到精衛填海、杜鵑啼血、鳳凰涅槃,鳥類被賦予了更多的象徵意義。

鳥類起源於獸腳類恐龍。獸腳類恐龍是一個相當多樣化的類羣,其中包括了鼎鼎大名的霸王龍和伶盜龍。最近發現於緬甸的一塊距今9900萬年的琥珀之中,人們發現了一條長着羽毛的恐龍的尾巴。德國發現的始祖鳥是一種位於非鳥恐龍和現代鳥類之間的化石鳥類,它生活的時代距今約 1.5 億年。與鳥類至少上億年的歷史相比,人類歷史不過600萬年。

南方鶴鴕(Casuarius casuarius)

南方鶴鴕是最原始的現代鳥類,堪稱地球上最後的恐龍。

鳥類是自然的精靈。它分佈廣泛,對環境的變化反應迅速。通過鳥類,可以告訴我們自然的健康狀況,也能對氣候變化等緊迫問題發出預警。認識鳥類,也就瞭解了自然。

2

鳥兒與人類最爲親近,都是視聽型動物

60%的基因是相同的

人與鳥類有60%的基因是相同的,剩下40%不重疊的基因,則塑造了我們和鳥類之間紛繁多樣的差異。鳥類羽毛華美,歌喉婉轉,在空中自由來去,而人類不可以。

鳥類和人類一樣也是視聽型動物,主要通過視覺和聽覺來感知世界,而大部分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昆蟲則往往依賴於其他的感官。正因如此,鳥類的很多行爲能夠爲人類所理解與欣賞,比如悲傷、愛慕、恐懼和快樂這樣的感覺,而且相對於其他野生動物,人類與鳥類也更易於接近。

啄羊鸚鵡(Nestor notabilis)

在新西蘭南島上,啄羊鸚鵡——世界上唯一的高山鸚鵡——會使用工具和解決一些邏輯難題。

當你得以靠近它們,你會發現鳥類有着很多人類自以爲所獨有的特徵。它們有着自己的表達方式,有着不同的情緒以及個性:有些看起來很羞澀,有些是好奇寶寶,有些則滿臉寫着“有沒有喫的”。一隻非洲企鵝時刻像是在不失禮貌地詢問你有沒有魚餵它,而美洲家朱雀和大黃腳鷸則看上去一身驕傲。

鷹頭鸚哥(Deroptyus accipitrinus accipitrinus)

鷹頭鸚哥通過豎起頭上彩色的裝飾性羽冠,來盡情抒發自己的情感。

此外,基於遺傳學和行爲學上的相似性,研究鳥類無疑能夠幫助我們瞭解自身,不論是疾病的免疫能力,還是細胞的結構機制。鳥類的演化歷程也讓我們對於生命演化的問題擁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3

理解人與自然以及周圍的世界是一體的,相互聯繫,相互依存,就很難走向狹隘和封閉,有助於培育完整的心靈。

鳥類不僅能幫助我們控制蟲害,還可以給植物傳粉,傳播種子,鳥類幫助塑造了我們周圍以及世界各地的植物環境。人類用於食物或藥物的植物中,約有5%是由鳥類傳粉的。在新西蘭的森林裏,70%的植物種子都是由鳥類傳播的。

鳥類是大自然生態系統重要的一環,像森林、沼澤和草原這樣的棲息地,鳥類能維持着植物和食草動物之間的微妙的平衡。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美國東南部的鹽沼,那兒茂盛的大米草可以淨化水域,並保護海岸免受海水侵蝕。而鹽沼海螺喜歡以大米草爲食,如果沒有蠣鷸、石鴴和鴴這些捕食者,海螺會喫掉整個沼澤上的草,只留下光禿禿的泥灘。

南非兀鷲(Gyps coprotheres)

禿鷲的胃毫無疑問是強酸性的環境,能夠殺滅各種細菌甚至包括肉毒桿菌和炭疽桿菌。

一些禿鷲等食腐性鳥類,還有着極高效的清潔作用,清理得也非常徹底,從而降低腐爛屍體的衛生風險,減少狂犬病和肺結核等致命疾病的發展和傳播。海鳥還在傳輸營養物質,以及幫助珊瑚礁等海洋生態系統保持物種多樣性方面發揮着關鍵的作用。

4

鳥兒是智慧的源泉,是自由的象徵

激發求知慾和學習力,打開心靈之窗

鳥兒是多姿多彩的,讓人着迷的,無可替代的。它們佔據着這個星球上幾乎每一個角落,還會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域之間往來穿梭,從不在意地圖上行政區域的劃分。鳥類還具有象徵意義,代表着和平、繁榮、愛情、希望、獨立和自由。這些象徵意義不僅體現在許多宗教和文化中,也體現在很多國家選出的國鳥上。鳥類時刻提醒着我們,世間萬物都是緊密相聯的,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對自然產生影響。

白頭海雕(Haliaeetus leucocephalus)

白頭海雕是美國的國鳥,在很多人心目中,它代表了自由和力量。

鳥兒的智慧,人類到目前爲止瞭解得仍然非常有限。以遷徙爲例,我們現在知道鶴類會向父母學習,辨識遷徙途經的標誌物;鶯類可能是記住星圖來爲自己導航,而且不止一幅,季節不同,星圖也會不同;其他一些鳥類則會利用太陽或星星的角度,以及地球的磁場來導航。但這幾乎是我們所瞭解的全部內容,儘管已經研究了數十年,但鳥類究竟是如何實現如此精準的環球大遷徙的,對於人類來說依然是個不解之謎。

不同的鳥類具有獨特的習性和本領,往往能引起人類天性中的求知慾。單就鳥類的飛行能力,就足以歎爲觀止。不僅能或高或低,或快或慢,或盤旋或俯衝,蜂鳥更是具有一項獨門絕技:由於它們的翅膀可以翻轉近 180°,蜂鳥還能夠倒着往後飛。

白頸蜂鳥(Florisuga mellivora)

蜂鳥的奇異之處在於它們的翅膀能夠翻轉很大的角度,因此可以在空中懸停甚至倒着向後飛。

飛行技術,到以鳥類小羽枝爲模型的拉鍊的發明,人類從鳥類身上獲取靈感已有幾個世紀之久。其中一些進步是巨大的:達爾文對加拉帕戈斯羣島雀類的研究被證明對他形成自然選擇進化論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5

鳥兒頑強的生存意志和適應能力

有利於培育孩子的同理心,養成敦實品格

作爲人類最親密的夥伴,絕大多數鳥類跟我們一樣,一生都在勤勞地爲生存而努力。它們覓食,遷徙,傳宗接代,它們也具有“心智”、豐富的感受,以及社會性。在面對自然以及人類活動的雙重壓力下,鳥兒要艱辛得多。動物遷徙的最長紀錄是北極燕鷗,這種類體重不過100克左右,從格陵蘭島到南極的漫長遷徙路程達7萬千米。

北極燕鷗(Sterna paradisaea)

喫飯對鳥類來說,是個最大的問題。歐美人常常會用“小鳥啄食”來形容一個人飯量很小,然而實際上,人類幾乎不可能達到鳥類驚人的食量。一隻山雀每天喫下的食物近自重的三分之一,相當於一個體重70 千克的人每天得喫下超過23千克的食物!蜂鳥可吸食跟自身體重相等的花蜜,一隻6千克左右的加拿大黑雁每天能夠消化掉1.5千克的草料。絕大部分鳥類一生中的大部分時光都在覓食中度過,上頓剛喫完就開始準備下頓,週而復始。

澳洲鴉(Corvus orru)雛鳥

餓了的雛鳥往往會奮力鳴叫提醒親鳥來餵食。

不斷增長的人口給這個星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由於棲息地喪失、食物資源枯竭、污染和農藥、過度捕獵等原因,世界上每8只鳥類中就有1只生存受到威脅。面對環境的變化,鳥類不得不適應新的情況。有些鳥類在人類搭築的水泥叢林中,不僅能夠生存下來,還能夠繁衍生息。那些居住在城市的鳥類都具有較強的免疫力,洪亮的鳴叫,離開地面築巢的習性,雜食的食性,以及解決問題的卓越能力。

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

通過在人類改造過的氣息環境中安家,家麻雀已經成爲了世界上最成功的鳥類之一。

鳥類對人類的生存有着重要的作用,人類要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就必須要建立起同理心,以務實的行動來切實保護鳥類。保護鳥類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30 年御用攝影師喬爾·薩託,著有多部攝影作品,獲得過2017年美國國家野生動物藝術博物館朗格斯獎(Rungius Medal),《美國國家地理》2018年度探險家等榮譽,既是動物拍攝方面的權威專家,也是拯救瀕危物種的環保先鋒。他的照片以黑白爲背景,凸顯動物的樣貌和神態,能讓你欣賞到前所未見的各種細節與神韻。

喬爾·薩託用25年的時間,一手創立 “影像方舟”項目,致力通過棚拍製成世界瀕危物種的綜合影像。“影像方舟”跨越全球40多個國家,拍攝、記錄了9000多個物種,包括2000種鳥類。《國家地理珍稀鳥類全書》精選其中300種鳥類絕美影像照片,從鸚鵡、蜂鳥、貓頭鷹,到極度瀕危的藍嘴鳳冠雉,每一種鳥都有自己的故事。

普通樓燕(Apus apus)

澳洲鵜鶘(Pelecanus conspicillatus)

澳洲鵜鶘的喙部長達半米,能盛下約12升的水。

喬爾也分享了自己的動物拍攝經驗。每種動物在拍攝時,都會帶來不同的挑戰。喬爾拍攝的絕大多數鳥類都幾乎從出生起就爲人類所飼養,並不像野生鳥類那般難以接近,而飼養員們也具有高度的敏銳性,能夠幫助他們判斷動物是否處於緊張狀態。

本文摘自

出版社: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責編 | 王白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