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十年中,即將服役的蘇-57已經成爲俄羅斯進軍第五代噴氣式戰鬥機發展的代名詞。但是蘇-57只是俄羅斯開發第五代飛機的第二次嘗試,早在幾十年前俄羅斯就完成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項目,它就是米格1.44。

1979年,前蘇聯高級指揮部確定需要新一代戰鬥機來確保蘇聯空軍(VVS)在90年代及未來的空戰中能獲得優勢的競爭力。這個時機現在來看其實非常合適;因爲 幾年後,美國空軍就開始研究和開發最終成就了F-22A戰鬥機的先進航空技術。

前蘇聯的新戰機被稱爲MFI或“多功能前線戰鬥機”,其目的是建立了一套核心設計標準,大致相當於蘇聯和俄羅斯早期對第五代戰鬥機的理解:超級機動性,超級巡航能力(持續的超音速速度,不使用加力燃燒室),低雷達橫截面,集成航空電子系統,並顯着改善着陸/起飛能力。

採購訂單最早在1983年交給蘇聯飛機制造商米高揚設計局。經過多次空氣動力學的長期試驗,米高揚最終選擇了帶前鴨翼的三角翼設計,以區分他們的戰鬥機與競爭對手飛機制造商蘇霍伊提出的前掠翼蘇-37戰機計劃。米高揚與蘇霍伊的競爭是米格1.44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因爲蘇霍伊繼續堅持認爲他們正在進行的蘇-37項能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好的戰力。

在這個一個非常受折磨的研究和開發過程結束時,米高揚在1991年終於完成了VVS批准的原型藍圖。而這時米格1.44的最終規格仍然籠罩在神祕之中,因爲幾乎所有戰鬥機的規格都來自MFI階段要求。最終的米格1.44被設計加裝AL-41F發動機,其飛行速度約爲1500公里每小時,航程高達4500公里,一共設有12個外掛點,其中8個爲外部掛點,其他4個爲內部武器掛點,米格1.44幾乎兼容前蘇聯時期全部的Kh,KAB和空中制導的R-73 / R-77導彈等機載武器。當然,關於MiG-1.44“綜合”航空電子設備和隱形能力方面則沒有過多的可靠信息,這也是米格1.44最重要的兩個設計標準。

與20世紀80年代許多雄心勃勃的蘇聯軍事項目一樣,前蘇聯的解體對米高揚本已緊張的預算造成了不可接受的壓力。由於成本問題,新成立的俄羅斯政府在1994年的短暫測試之後擱置了米格1.44計劃,並在1997年徹底取消了該計劃。

雖然,米高揚設計局並沒準備認輸,併成功生產和測試飛行的工作一直持續到了2000年。但是最終米格1.44原型機試飛後透露未公開的性能缺陷和工程問題,導致克里姆林宮把最後一顆釘子釘在了米格1.44的棺材蓋上。這也導致後來俄羅斯的第五代戰鬥機計劃必須從蘇霍伊的T-50(現在稱爲Su-57)項目開始重新啓動,這損失了大量的沉沒成本,之前價值十五年的研究和開發經驗都被廢棄了。

MiG-1.44項目最終下馬也是高端軍事裝備開發中一個代表案例,數十年昂貴的研發工作最終變得無關緊要。但該項目依然可以被視爲一個未實現潛力項目; 如果蘇聯軍工集團能在更早期的時間啓動MFI計劃,可能會讓米格1.44的問題更早暴露,同時也更早的得到解決。

雖然現在蘇-57已經成爲既定的事實。但是,俄羅斯軍方最近疑似又要重啓米格-31的替換計劃。按俄羅斯媒體的消息,在今年年底之前替換米格-31的新機型設計研究工作將會完成。

據俄羅斯軍工綜合體新聞網公開的消息,新戰機將是一款超現代的重型戰鬥截擊機,其作戰半徑爲1500公里;應該會配備R-37遠程空對空導彈和其他新型機載武器系統,還有隱身能力。而新戰機的名字早在2016年就已經被俄軍確定名爲米格-41。該計劃如果屬實並能順利發展下去,將成爲米格設計局重出江湖的重磅產品。此前,米格設計局由於嚴重缺乏新型戰機,被蘇霍伊設計局的蘇系戰機壓制了數十年,其外銷市場萎縮嚴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