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与梦想:为发达国家研发科学装置的中国团队

朱健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主任,国家重大专项副总师,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

科学技术全球化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在关注科学技术全球化的同时,全球也在关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朱健强团队 2017 年做了一件会被中国科学史册记载的重大事件:完成了发达国家A国国家装置(简称 LF)的研制,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上海光机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是一个有 50年历史的研究团队,曾创造多项载入史册的科研业绩。在上述项目长达 5 年的研制过程中,该团队克服了诸多技术障碍,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团队成员本着为国争光的理念刻苦攻关,涌现出一批具有奉献精神的青年技术骨干,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往前追溯,这个项目由10年前的一个概念变身为10年后 A国最先进的国家装置,也是欧洲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的装置。正如该项目外方一位全程参与项目谈判和实施的首席技术官 Y博士在交付仪式上的总结:“10年前,在众人怀疑的眼光中,我们开始了合作,当时该装置只是一个提议,一个愿景;10 年来我们共同经历了无数个第一次,尽管是战战兢兢,但却是步步为赢,激动人心。从一开始我就相信这个梦一定会实现的。这个项目不仅成就了我们的国家装置,更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让我们彼此更了解对方。这个项目也为两国之间更深远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艰难的技术谈判

一个发达国家的科学家研制本国的国家装置,选择中国的科研团队作为考察对象,从一张白纸到相互信任,这对双方都是一个挑战,所以,艰苦的技术谈判是必然的。

研究组在项目初期的谈判,是一次又一次艰难的技术探讨和共识的形成。 历时 5年的技术谈判,双方举办技术交流会议多达 26次。每次都是针对技术问题的交锋,形成了数千页的技术文件。5 年的项目谈判,双方签订了厚厚的一沓合同,合同附件多达 12份,涉及到项目的方方面面。一个庞大的国家装置被分解为可量化的 3 大类 46 项可考核的验收指标;将工程实施的5年时间划分成相互关联的 13个里程碑节点。

最最艰难的是在要签订合同时,锁定技术指标后,要形成法律文件,每个用词都是辩论,生怕以后在执行过程中形成异议。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到了最后几天,双方的谈判人员连续 3 天,每天都谈判到凌晨 4点。这是对双方意志和信心的一种考验,到后来更觉得这个谈判是一个国与国之间的谈判,超越了技术文件本身。科研团队的表现水准,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形象,其意义远远超越了一个项目本身。

实现超高要求只为圆心中梦想

LF 项目是首个交钥匙国际工程,该装置具备高精度探针诊断功能,对全系统的精密调控性,对于长短脉冲的同步精度,对于高压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性等单元指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启动初期,对于具体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整个项目团队不分节假日地封闭式加班,直到解决问题为止。团队齐心协力克服了大装置海外作业面临的众多工程技术难点,以及商业、贸易、物流等多方面的全新挑战,将工作做到了极致,保证了工程进度。

5 年的项目实施,联合室建造了崭新宽敞的 LF实验室;为了按时完成每一个工程节点,很多工程技术人员牺牲了无数个周末,错过了许多和家人、孩子团聚的机会,投身一线工程中;为了顺利完成海外验收,联合室前后共派出约 200 人次长期驻扎海外进行安装调试,累积长达 15 个月之久。他们忍受着长期寄居海外、远离亲人的孤独与生活上的不适,独立地克服并解决现场调试中出现的一个个问题,练就了一项项本领。

在研制过程中,对方委派了专家和中国科研团队一起工作了 3 年,双方建立了坚实的互信。在装置即将验收时,对方看到实验结果非常稳定,甚至超越预期,就主动压缩了测试时间。这是对装置输出水准的一种信任,也是对中国科研团队的信任,国际上非常少见。

上海光机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在完成该项目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商务部和上海市科委等上级单位的支持。早在技术谈判阶段,中国科学院路甬祥、白春礼两位院长都先后访问该国,表达了加强和深化国际合作的意愿和圆满完成任务的信心,同时也给予了科研团队极大资助,使其有足够的信心走下去。

现在回顾这段经历,朱健强说:我们相信梦想会实现,这源于努力地付出,源于相互的信任,源于中国科研人员心中的理想之光!(责任编辑 王志敏)

作者简介

注:本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19 年第10期,敬请关注。



信心与梦想:为发达国家研发科学装置的中国团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