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在那个特殊年代,各类特点鲜明的文臣武将纷纷登场,但要问其中名气最大,结局最悲壮的武将是谁,那就非关羽莫属了。关羽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但每次看到《三国志》中“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时,都为其结局感到惋惜。在看到最后“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一句时,更觉得关羽确实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难怪其在后世的名气和影响会这么大!

蜀汉的辉煌: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是蜀汉事业发展的最高潮阶段,刘备在汉中逼走曹操,拓展了北进曹魏的门户。当时蜀汉坐拥富饶的益州之地,东南有大将关羽镇守荆州三郡,向东遏制东吴,向北压制曹魏;东北有大将魏延镇守汉中,时刻保持对曹魏的压力,大有可图天下的气势。但这一年,也是蜀汉非常疲弱的一年,内部的政治矛盾亟待调和,经济发展急需恢复,百姓生息亟待修养,短期之内是不具备再扩张条件的。可偏偏就在此时,东南镇守荆州三郡的关羽爆发了。

荆州的局势:

当时,曹魏在南阳郡实行繁重的徭役,使当地官吏和百姓苦不堪言,宛城守将侯音、卫开等人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决定鼓动当地百姓随其一同举事,反叛曹魏摆脱徭役之苦,同时联合荆州的关羽,寻求其支持,打算在蜀汉谋求新的出路。南阳郡功曹应余和太守东里衮发觉山民暴动后,急忙出逃,但被侯音派人在离城十里的地方追上,他们用箭射击二人,应余为保护东里衮以身当箭,终被射死,同时活捉了太守东里衮。后来,曹仁率兵剿灭了侯音等人的起义,并屠戮了宛城百姓。

关羽的起落:

随后,曹仁回师樊城驻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月,曹操遣徐晃助曹仁讨伐关羽。七月,关羽以攻为守率军包围曹仁于樊城,曹操派于禁率七军救援樊城之围,不料反被关羽掘引暴涨的汉水淹了于禁七军,并生擒于禁,斩杀庞德,于禁所带的近三万大军多数都成了关羽的俘虏,被押往江陵安置。这时,关羽的气势达到了顶峰,一度威震华夏,如果关羽此刻能见好就收,那么,荆州三郡仍然是安全的。

关羽的结局:

取得阶段胜利的关羽,当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幻想着凭借荆州三郡的力量继续拿下曹仁,甚至继续向北推进。可就在他不断抽调荆州兵力和粮草支援前线的时候,荆州后方却出问题了。毛主席曾评价关羽,说他“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同盟军搞关门主义,不讲政策”。这句话虽然点到了关羽的要害,但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当时关羽最根本的问题是“力量不足”,仅凭荆州三郡根本不具备东拒孙权,同时又北伐曹操的实力。但他却偏要为之,结果到十月时,关羽的根据地荆州三郡被东吴攻占了。到十二月时,关羽、关平父子被东吴将领马忠擒获并斩杀。

关羽的失策:

关羽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出兵攻打曹仁,折腾到十二月以失败告终,期间经历了大起大落。从关羽个人的角度看,他这次的军事行动自然是为了加强蜀汉在荆州的控制力,争取更大的战略主动。不过,很明显关羽对“敌、我、友”三方的研判出了问题。首先,关羽进攻的敌方是曹仁,其背后有强大的后盾支持,莫说是关羽这一个局部对曹魏发起进攻,就是加上刘备整个益州的力量,当时也不可能消灭曹操。其次,蜀汉自身刚刚经历与曹操在汉中的争夺战,国力疲惫,内部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好,并不具备对曹操发起进攻的条件,无力对荆州进行有效的支援。最后,东吴一方虽然和蜀汉是盟友关系,但双方却在荆州问题上存在巨大矛盾,刘备并未给予孙权足够的利益使其放弃对荆州三郡的索取,反而采取“拖”字决,为孙刘联盟的破裂埋下火药桶。

关羽的心思:

当然,关羽并不是完全没有考虑上述三方面问题,尤其是对孙权的防御,他确实做了一些工作,但终究力量不够,才导致后方被东吴顺利偷袭。如果当时荆州力量足够强大或者是益州刘备这边有足够的兵力和钱粮支持,荆州是不能轻易被东吴袭取的。这就可以反推出关羽对“敌我”双方形势发生了误判,认为主动出击可能获得更大的战略利益,值得冒险行动,没有做到见好就收。所以,作为蜀汉地位最高的武将,关羽在荆州采取北进襄樊的军事行动出发点肯定是好的,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情况下,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失去如此忠勇有为的大将,刘备怎么能不痛心疾首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氏春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