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咱们说朱元璋在刘伯温的鼎力帮助下,彻底打败了东征的陈友谅,并将原陈友谅所占据的江西诸郡县尽皆拿了过来。

这时,刘伯温的母亲去世已经有段时间了。但因正在打仗,他也没法回去,现在终于有时间了。当他走到衢州时,恰逢苗军反叛,叛军已夺取了金华和处州,衢州也危在旦夕。于是,他就给衢州的守将出谋划策,不仅保住了衢州,还很快收复了处州,终使浙东的乱局得以平定。在他回乡的这段时间,朱元璋也曾多次写信向他咨询军国大事,他都做了详细的回答。

不久,刘伯温回到应天。其时,在安丰的韩林儿遭到了张士诚的攻击,朱元璋想亲自带兵去救。刘伯温说:“不可,您一旦离开自己的地盘,陈友谅必会乘机来袭。”但朱元璋还是去了。果然,陈友谅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发兵东进。但他也犯了一个错误,没有直接取应天,而是去攻打洪都了。朱元璋非常后悔没有听从刘伯温的意见,说:“幸亏 陈友谅没来取应天,否则事败矣!”于是,朱元璋又带兵驰援洪都,并在鄱阳湖和陈军展开了决战。

经过三天三夜的鏖战,终于打败了陈友谅的大军。这中间,还有一段小插曲:作战中,陈友谅发现了朱元璋乘坐的指挥船,于是号令集中火力攻打这艘船。幸亏刘伯温机敏,见事不妙,突然跳起来大喊:“主公快走!”说着便拉起朱元璋跳到了另一艘船上。他们到了另一艘船上还没坐定,原来的船就已经被打沉了。所以说刘伯温对朱元璋不仅有辅佐之功,还有救命之恩。

之后,朱元璋又用刘伯温之计,消灭了张士诚,再北伐中原,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从这个角度来看, 刘伯温之于朱元璋,所起的作用要远大于诸葛亮之于刘备所起的作用,毕竟诸葛亮未能帮助刘备完成统一天下大业。

至正二十八年(1368 年),朱元璋终于在应天称帝了,国号大明,改年号为洪武。结束了元在中原的统治,随后又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大明开国后,刘伯温担任了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明初,户部在额定处州的税粮时,是参照宋制,每亩再加五斗。但只有刘伯温的家乡青田不加。因为朱元璋说了:“朕要让这成为伯温家乡世世代代的美谈。”

刘伯温尝对太祖皇帝说:“宋、元之所以会失天下,皆是因为对臣下过于宽纵,现我大明江山初定,要想稳定人心,就应当从整肃纲纪入手。”一时之间,人们都很害怕刘伯温,因为他执法十分严厉。有一回,朱元璋去下面视察,留刘伯温和左丞相李善长留守南京。时中书省都事李彬犯了王法,李善长与他素有交情,要御史台暂缓处理他的案件。但刘伯温却不肯开这个口,并快马驰奏太祖,很快就将李彬杀了。

李善长

李善长自是不肯善罢甘休。太祖回来后,即向太祖告发刘伯温在祭坛行刑,是对天地之神的不敬,平日许多怨恨刘伯温的人也乘机上书,要太祖治他的罪。但太祖却十分信任他, 不仅追赠了他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还接连几次想要给他加官晋爵,但都被他坚辞了。

不久,太祖又因为一个什么事想要罢免李善长的官。还是刘伯温建言:“善长是旧功臣,能够调和众将,还望陛下对他能够网开一面。”由此,也可看出他的胸怀之大。太祖要拜他为相,他又拒绝。但后来太祖还是罢了李善长的官,并想要拜杨宪为丞相。杨宪与刘伯温素来交好,但刘伯温却极力反对,并说:“杨宪虽有丞相之才,但却缺少丞相的器量。”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答:“他的器量恐怕比杨宪还要小。”又问胡惟庸如何,答:“就譬如驾车,我担心他会把车辕都给毁坏掉了。”不过朱元璋最终还是拜了胡惟庸为相,这也给刘伯温埋下了杀身之祸。

洪武三年(1370 年),刘伯温任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太祖大封功臣,授刘伯温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了他为诚意伯,官禄二百四十石。但此时,刘伯温已看出了朝中的风向有些不对,第二年,他就告老还乡了。

刘伯温回乡后,每天只是饮酒下棋,既从不向人说起自己过往的事迹,亦不再见官府之人。县令几次求见不得,于是,化装成村夫,微服前来投谒。时,刘伯温正在洗脚,便让侄子将他带进家中,并准备烧饭招待他。这时,县令才据实相告:“下官,青田知县。”刘伯温惊起,自称草民,转身回到里屋,终不肯再见。

起先,刘伯温有说过谈洋(今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朱阳乡)是个盐盗聚集的地方,当年,方国珍为乱时,那里的盐盗就与之有过勾结,他曾请求朝廷在谈洋设置一巡检司,以使那里的奸民不敢轻举妄动。在他回乡的第二年,谈洋又有人聚众造反,而当地的官吏却隐匿不报,刘伯温就让其长子刘琏将此事上奏了朝廷。

不料,时已当上左丞相的胡惟庸,竟衔此前“论相”之怨恨,阴使官吏攻讦刘伯温,说谈洋之地有王气,当地百姓造反,皆是因他要在那里修墓所致。

胡惟庸

太祖本就是个多疑之人,他对刘伯温的急着告老还乡,一直就心存疑虑,在听了胡惟庸等人的议论后,更是心有所思,于是,就下旨剥夺了刘伯温的爵禄。刘伯温内心恐慌,上朝谢罪,为打消太祖对他的疑虑,还主动留在了京城。他曾十分忧伤地说:“假使我的话(指当初他说的‘若以胡为相,大明这驾马车的车辕,都有可能会被他毁坏了’的这番说辞)没有应验,那真是苍生之福啊。”

此后,刘伯温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了,洪武八年(1375 年)三月,太祖念及他过往的功劳,终于准其归乡,并派了使者一路护送于他。

刘伯温回到家后,病更重时,就写下了一份遗表,交与儿子,但又嘱咐他说:“只要胡惟庸还在朝中当权,你就不要把我这个遗表交上去,等胡事败后,皇上必定会思念于我,如果皇上有问,你们再把这个遗表交给皇上。”

1375年5月16 日,刘伯温终于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享年 65 岁。

刘伯温故居

刘伯温墓

相传刘基在京生病期间,胡惟庸曾派御医前来探视,刘伯温吃了御医的药后,就感觉十分难受,病又加重了几分。后胡惟庸案发,其罪行中就有一条是毒害了刘基。

《明史》上说:“基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帝察其至诚,任以心膂。每召基,辄屏人密语移时。基亦自谓不世遇,知无不言。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暇则敷陈王道。帝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

前面,我已说过刘伯温在民间是被看作神一般人物的。为什么?以下是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我们或能由此看到他在老百姓心中神奇的一面:

话说一天早上,朱元璋正在大殿里吃烧饼,才咬了一口,便有内侍来报:“国师刘伯温到。”朱元璋突发奇想:“都说刘伯温神机妙算,如再世孔明,不妨今日试他一试。”于是,便把烧饼藏在碗中,这才请刘伯温上殿。君臣礼毕,朱元璋问道:“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刘伯温掐指一算,答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碗中乃是藏了一块烧饼。”朱元璋又问“:那你可知我朱家天下将来会如何?”刘伯温顿时面现难色,只说:“天机不可泄露。”但架不住太祖非要知道不可,不得已摊开笔墨,写了三首诗:

一、

燕子不日飞入京,永享山河乐太平。

豪杰更起文墨辈,英雄奉旨看还乡。

二、

北方胡虏害生民,御驾亲征定太平。

失算功臣不敢谏,生灵遮掩主惊魂。

三、

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

相送金龙复故旧,云开边日照边疆。

刘伯温的这三首诗,看似简单,实际上却说出了三段未来的历史。

第一首,“燕子”就是指燕王朱棣,说他要谋朝篡位,建立一个永乐王朝;

第二首,指为驱除鞑虏,明英宗将御驾亲征,结果兵败被俘,明朝也差点亡国;

第三首,指大明虽然经历了“土木堡之变”的惨败,但最终还是胜利了,明英宗也回来了,大明王朝将会重启国运。

“那再以后呢?”朱元璋再问。刘伯温只得再作诗一首:

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乘婴儿。

禁宫阔大任横走,长大金龙太平时。

老练金龙精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

任用阉人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

这诗前两句,指太监张敏会把皇子藏在后宫,以躲避万贵妃的残杀;再两句,指明孝宗即位后,大明会得到中兴;第五句,指明武宗不务正业,就知道吃喝嫖娼:第六句,指外戚明世宗即位,直系皇族就此断绝;后两句,说的“阉人”,不言自明,就是魏忠贤。而他手下的八千徒子徒孙,正是导致大明王朝倾覆的罪魁祸首。

“那之后又将若何?”朱元璋又问。

刘伯温只得又作诗一首:

忠良杀害崩如山,无事水边成异潭。

救得金龙真骨肉,可怜父子顺难当。

这首诗是指在东林党的保护下,虽然皇权没有旁落,但可怜那“一月天子”明光宗、“木匠皇帝”明熹宗,都会英年早逝。

“两子接连陨灭,难道是为了争夺国本?”一听这话, 朱元璋又好奇地问道:“非也。”刘伯温随后又作诗道:

迁南迁北定太平,辅佐帝王有牛星。

传至六百半梦至,岂有玉宇得心惊。

此诗一出,朱元璋还挺高兴,说我大明还能相传六百年,朕心足矣。“那么,我大明王朝最后的结局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刘伯温答:“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至此天下未已。”简直就跟他亲眼看到了李自成大顺军的进京和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一般。众位看官,你们道是神也不神?!

作者:木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