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咱們說朱元璋在劉伯溫的鼎力幫助下,徹底打敗了東征的陳友諒,並將原陳友諒所佔據的江西諸郡縣盡皆拿了過來。

這時,劉伯溫的母親去世已經有段時間了。但因正在打仗,他也沒法回去,現在終於有時間了。當他走到衢州時,恰逢苗軍反叛,叛軍已奪取了金華和處州,衢州也危在旦夕。於是,他就給衢州的守將出謀劃策,不僅保住了衢州,還很快收復了處州,終使浙東的亂局得以平定。在他回鄉的這段時間,朱元璋也曾多次寫信向他諮詢軍國大事,他都做了詳細的回答。

不久,劉伯溫回到應天。其時,在安豐的韓林兒遭到了張士誠的攻擊,朱元璋想親自帶兵去救。劉伯溫說:“不可,您一旦離開自己的地盤,陳友諒必會乘機來襲。”但朱元璋還是去了。果然,陳友諒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刻發兵東進。但他也犯了一個錯誤,沒有直接取應天,而是去攻打洪都了。朱元璋非常後悔沒有聽從劉伯溫的意見,說:“幸虧 陳友諒沒來取應天,否則事敗矣!”於是,朱元璋又帶兵馳援洪都,並在鄱陽湖和陳軍展開了決戰。

經過三天三夜的鏖戰,終於打敗了陳友諒的大軍。這中間,還有一段小插曲:作戰中,陳友諒發現了朱元璋乘坐的指揮船,於是號令集中火力攻打這艘船。幸虧劉伯溫機敏,見事不妙,突然跳起來大喊:“主公快走!”說着便拉起朱元璋跳到了另一艘船上。他們到了另一艘船上還沒坐定,原來的船就已經被打沉了。所以說劉伯溫對朱元璋不僅有輔佐之功,還有救命之恩。

之後,朱元璋又用劉伯溫之計,消滅了張士誠,再北伐中原,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

從這個角度來看, 劉伯溫之於朱元璋,所起的作用要遠大於諸葛亮之於劉備所起的作用,畢竟諸葛亮未能幫助劉備完成統一天下大業。

至正二十八年(1368 年),朱元璋終於在應天稱帝了,國號大明,改年號爲洪武。結束了元在中原的統治,隨後又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大明開國後,劉伯溫擔任了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明初,戶部在額定處州的稅糧時,是參照宋制,每畝再加五斗。但只有劉伯溫的家鄉青田不加。因爲朱元璋說了:“朕要讓這成爲伯溫家鄉世世代代的美談。”

劉伯溫嘗對太祖皇帝說:“宋、元之所以會失天下,皆是因爲對臣下過於寬縱,現我大明江山初定,要想穩定人心,就應當從整肅綱紀入手。”一時之間,人們都很害怕劉伯溫,因爲他執法十分嚴厲。有一回,朱元璋去下面視察,留劉伯溫和左丞相李善長留守南京。時中書省都事李彬犯了王法,李善長與他素有交情,要御史臺暫緩處理他的案件。但劉伯溫卻不肯開這個口,並快馬馳奏太祖,很快就將李彬殺了。

李善長

李善長自是不肯善罷甘休。太祖回來後,即向太祖告發劉伯溫在祭壇行刑,是對天地之神的不敬,平日許多怨恨劉伯溫的人也乘機上書,要太祖治他的罪。但太祖卻十分信任他, 不僅追贈了他的祖父、父親爲永嘉郡公,還接連幾次想要給他加官晉爵,但都被他堅辭了。

不久,太祖又因爲一個什麼事想要罷免李善長的官。還是劉伯溫建言:“善長是舊功臣,能夠調和衆將,還望陛下對他能夠網開一面。”由此,也可看出他的胸懷之大。太祖要拜他爲相,他又拒絕。但後來太祖還是罷了李善長的官,並想要拜楊憲爲丞相。楊憲與劉伯溫素來交好,但劉伯溫卻極力反對,並說:“楊憲雖有丞相之才,但卻缺少丞相的器量。”太祖又問汪廣洋如何,答:“他的器量恐怕比楊憲還要小。”又問胡惟庸如何,答:“就譬如駕車,我擔心他會把車轅都給毀壞掉了。”不過朱元璋最終還是拜了胡惟庸爲相,這也給劉伯溫埋下了殺身之禍。

洪武三年(1370 年),劉伯溫任弘文館學士。十一月,太祖大封功臣,授劉伯溫爲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並封了他爲誠意伯,官祿二百四十石。但此時,劉伯溫已看出了朝中的風向有些不對,第二年,他就告老還鄉了。

劉伯溫回鄉後,每天只是飲酒下棋,既從不向人說起自己過往的事蹟,亦不再見官府之人。縣令幾次求見不得,於是,化裝成村夫,微服前來投謁。時,劉伯溫正在洗腳,便讓侄子將他帶進家中,並準備燒飯招待他。這時,縣令才據實相告:“下官,青田知縣。”劉伯溫驚起,自稱草民,轉身回到裏屋,終不肯再見。

起先,劉伯溫有說過談洋(今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朱陽鄉)是個鹽盜聚集的地方,當年,方國珍爲亂時,那裏的鹽盜就與之有過勾結,他曾請求朝廷在談洋設置一巡檢司,以使那裏的奸民不敢輕舉妄動。在他回鄉的第二年,談洋又有人聚衆造反,而當地的官吏卻隱匿不報,劉伯溫就讓其長子劉璉將此事上奏了朝廷。

不料,時已當上左丞相的胡惟庸,竟銜此前“論相”之怨恨,陰使官吏攻訐劉伯溫,說談洋之地有王氣,當地百姓造反,皆是因他要在那裏修墓所致。

胡惟庸

太祖本就是個多疑之人,他對劉伯溫的急着告老還鄉,一直就心存疑慮,在聽了胡惟庸等人的議論後,更是心有所思,於是,就下旨剝奪了劉伯溫的爵祿。劉伯溫內心恐慌,上朝謝罪,爲打消太祖對他的疑慮,還主動留在了京城。他曾十分憂傷地說:“假使我的話(指當初他說的‘若以胡爲相,大明這駕馬車的車轅,都有可能會被他毀壞了’的這番說辭)沒有應驗,那真是蒼生之福啊。”

此後,劉伯溫的身體也越來越差了,洪武八年(1375 年)三月,太祖念及他過往的功勞,終於準其歸鄉,並派了使者一路護送於他。

劉伯溫回到家後,病更重時,就寫下了一份遺表,交與兒子,但又囑咐他說:“只要胡惟庸還在朝中當權,你就不要把我這個遺表交上去,等胡事敗後,皇上必定會思念於我,如果皇上有問,你們再把這個遺表交給皇上。”

1375年5月16 日,劉伯溫終於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享年 65 歲。

劉伯溫故居

劉伯溫墓

相傳劉基在京生病期間,胡惟庸曾派御醫前來探視,劉伯溫喫了御醫的藥後,就感覺十分難受,病又加重了幾分。後胡惟庸案發,其罪行中就有一條是毒害了劉基。

《明史》上說:“基虯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帝察其至誠,任以心膂。每召基,輒屏人密語移時。基亦自謂不世遇,知無不言。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暇則敷陳王道。帝每恭己以聽,常呼爲‘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

前面,我已說過劉伯溫在民間是被看作神一般人物的。爲什麼?以下是民間流傳的一個故事,我們或能由此看到他在老百姓心中神奇的一面:

話說一天早上,朱元璋正在大殿裏喫燒餅,才咬了一口,便有內侍來報:“國師劉伯溫到。”朱元璋突發奇想:“都說劉伯溫神機妙算,如再世孔明,不妨今日試他一試。”於是,便把燒餅藏在碗中,這才請劉伯溫上殿。君臣禮畢,朱元璋問道:“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劉伯溫掐指一算,答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依臣之見,這碗中乃是藏了一塊燒餅。”朱元璋又問“:那你可知我朱家天下將來會如何?”劉伯溫頓時面現難色,只說:“天機不可泄露。”但架不住太祖非要知道不可,不得已攤開筆墨,寫了三首詩:

一、

燕子不日飛入京,永享山河樂太平。

豪傑更起文墨輩,英雄奉旨看還鄉。

二、

北方胡虜害生民,御駕親征定太平。

失算功臣不敢諫,生靈遮掩主驚魂。

三、

國壓瑞雲七載長,胡人不敢害賢良。

相送金龍復故舊,雲開邊日照邊疆。

劉伯溫的這三首詩,看似簡單,實際上卻說出了三段未來的歷史。

第一首,“燕子”就是指燕王朱棣,說他要謀朝篡位,建立一個永樂王朝;

第二首,指爲驅除韃虜,明英宗將御駕親征,結果兵敗被俘,明朝也差點亡國;

第三首,指大明雖然經歷了“土木堡之變”的慘敗,但最終還是勝利了,明英宗也回來了,大明王朝將會重啓國運。

“那再以後呢?”朱元璋再問。劉伯溫只得再作詩一首:

天下飢寒有怪異,棟樑龍德乘嬰兒。

禁宮闊大任橫走,長大金龍太平時。

老練金龍精壯旺,相傳崑玉繼龍堂。

任用閹人保社稷,八千女鬼亂朝綱。

這詩前兩句,指太監張敏會把皇子藏在後宮,以躲避萬貴妃的殘殺;再兩句,指明孝宗即位後,大明會得到中興;第五句,指明武宗不務正業,就知道喫喝嫖娼:第六句,指外戚明世宗即位,直系皇族就此斷絕;後兩句,說的“閹人”,不言自明,就是魏忠賢。而他手下的八千徒子徒孫,正是導致大明王朝傾覆的罪魁禍首。

“那之後又將若何?”朱元璋又問。

劉伯溫只得又作詩一首:

忠良殺害崩如山,無事水邊成異潭。

救得金龍真骨肉,可憐父子順難當。

這首詩是指在東林黨的保護下,雖然皇權沒有旁落,但可憐那“一月天子”明光宗、“木匠皇帝”明熹宗,都會英年早逝。

“兩子接連隕滅,難道是爲了爭奪國本?”一聽這話, 朱元璋又好奇地問道:“非也。”劉伯溫隨後又作詩道:

遷南遷北定太平,輔佐帝王有牛星。

傳至六百半夢至,豈有玉宇得心驚。

此詩一出,朱元璋還挺高興,說我大明還能相傳六百年,朕心足矣。“那麼,我大明王朝最後的結局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劉伯溫答:“樹上掛曲尺,遇順則止,至此天下未已。”簡直就跟他親眼看到了李自成大順軍的進京和崇禎皇帝吊死煤山一般。衆位看官,你們道是神也不神?!

作者:木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