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個十多年前拍的電視劇《帝師劉伯溫》。劇中的劉伯溫是鮑國安老師演的。

它的主題歌挺有意思:

一步一重天,百步上雲端,

數興亡,看九州,

星漢燦爛。

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遠,

舉大業,從容一笑定中原。

治國有勝算,書生不用劍,

任風雲變幻巧周旋,

披肝瀝膽,男兒須爭先。

壓千鈞,默默挺起雙肩,

爲民解憂患,慷慨除權奸,

一生進退不能談,

功業無限,天地無邊,

百姓無怨,江山萬年……

它說的是: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羣雄逐鹿,民不聊生。龍典寺小和尚朱元璋揭竿起事,率兵攻入應天府。在得知民諺有云“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後,遂親至他的家鄉青田(非今浙江省麗水市下轄之青田縣,而是今浙江省溫州市下轄之文成縣),請出了隱居在那裏的劉伯溫。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劉伯溫出山後。以“帝師”“王佐”的身份,輔佐朱元璋西平陳友諒,東滅張士誠。江山一統後,他又幫助朱元璋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然後功成身退,可是奸相胡惟庸卻仍不想放過他,幾次陰謀加害。劉伯溫之死也成爲了千古迷案。

那歷史上的劉伯溫,究竟是個什麼人呢?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兩個半開國丞相可算是神一般存在的人物,一個是西周的開國丞相姜子牙,再一個就是大明開國丞相劉伯溫,而三國蜀漢的開國丞相諸葛亮,只能算半個。所謂“神一般的存在”是指他們都不僅能掐會算,更有通天徹地之能,鬼神莫測之機,前知五百年,中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說諸葛亮只能算半個,是因爲他和前兩位比起來,更多的還是倚仗他的絕頂聰明,成就功業,換句話說,就是他的能力也並非完全靠人力所不能及的。其實,前兩位,又何嘗不是?但在民間傳說中,他們被神話的程度要更深,檢索他們的事蹟,很多時候,簡直就是可以當作神話故事來讀了。

我想,相對於姜子牙和諸葛亮的事蹟來說,大家對劉伯溫的事蹟,就可能比較陌生了。那麼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說一說這個劉伯溫的故事吧。

劉伯溫,名基,字伯溫,生於1311 年 7 月 1 日,浙江青田人。他的曾祖父名叫劉濠,南宋末,曾做過翰林院的掌書。宋亡後,其鄉里俠士林融準備起兵抗元復宋。事情敗露後,元朝廷派專使來調查林融一黨,很多無辜的人都被牽連了進去。一天,劉濠將元使請至家中,趁機將其灌醉,然後放火燒了房子,連同名冊也一起焚燬了。待元使酒醒,一見名冊被燒,擔心無法交差,劉濠遂乘機將一本改過的名冊交給元使,因此使許多被牽連的人都逃過了一劫。

劉基年幼時,就聰明異常,12 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爲“神童”。14歲,他進入了郡庠(即府學)讀書。一部《春秋》, 他只默讀了兩遍,就能背誦了,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

泰定四年(1327 年),17 歲的劉伯溫離開了府學,拜在處州名士鄭復初門下,學習程朱理學。鄭復初曾對其父說:“您能得到這麼聰明的一個孩子,肯定是因爲您祖上積有大德,這孩子將來必能成就一番不世之功業。”

這一時期,劉基博覽羣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熱衷於天文地理、兵法算學。據說有一次, 他去探訪程朱理學的故里——徽州,得知在歙縣南鄉的覆船山(又名羽山,是一道教聖地)有本《六甲天書》,便前去尋找,結果發現那裏竟存在着一個明教(正式名稱爲摩尼教,又作牟尼教,是公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創立的一種宗教,因崇尚光明,是以又稱明教。該教大約是在公元六至七世紀傳入我國的。元末,紅巾軍北伐。紅巾軍的主要將領就多爲明教中人,再後來,明教又與彌勒教、白蓮社相結合,逐漸演變爲了白蓮教。“明教”到清代,已不復見於文獻,但“明王”出世之說,猶在民間流傳)教會,難不成那裏就是金庸筆下的光明頂?

此行,不僅使劉伯溫得到了《六甲天書》, 還結識了一大批明教信徒。

回家後,他就開始研究起了這本專門講述奇門遁甲知識的《六甲天書》,大家都說他有諸葛孔明之才。

至順四年(1338 年),27 歲的劉伯溫又考取了進士(但名次不甚理想,只是三甲第20名),三年後,授職高安縣丞。任職期間,剛正不阿、廉潔自律、頗受當地百姓的愛戴。5年後,辭官歸隱。

歸隱後,他接受了好友歐陽蘇的邀請,來到丹徒(今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在一名爲蛟溪書屋的地方住下,以教授村裏的子弟讀書來維持生活。

至正八年(1348 年),再次來到杭州。這時,他的夫人爲他生下了一個兒子,即劉璉。在杭州期間,他一邊讀書,一邊跟一些有名的方外之士和文人,如竹川上人、照玄上人、劉顯仁、鄭士亭、熊文彥、月忽難等詩文相和,過得悠哉遊哉。九年,再度入仕,爲江浙儒學副提舉,但很快就因建言監察御史失職一事,受到臺臣的打擊,又兩次遞上辭官文書,再度歸隱。

其時,方國珍兄弟亂起於海上,搶掠海邊郡縣,官府不能制。行省又任命了他爲元帥府都事,參與平亂一事。他提出當務之急是要加強慶元等城的防務,搶修城牆,以使強盜望而生畏,此法果然奏效,方國珍部在碰了幾個大釘子後,不得不退回海上。後來,左丞相帖裏帖木兒要招降方國珍兄弟,劉伯溫又建言:方氏兄弟皆爲亂首,不殺不足以懲戒後來者。方氏兄弟聽說後,恐懼萬分,遣人持厚禮賄賂於他,而他一直是拒不接受。方氏兄弟又派人到京城賄賂朝中大員。朝廷竟不問前方意見,竟自招安了方氏兄弟,並授予了他們官職,還以不識大局之罪,將劉伯溫抓了起來,關在紹興。

沒過多久,天下大亂,羣盜並起,行省又派劉基前去剿捕,但只給了他一個處州府判的官職,並沒有給他兵權。他一氣之下,直接棄官回了青田。大元帝國就這樣徹徹底底地失去了他這樣一個可以安邦的棟樑之材。

劉伯溫回到青田以後,仍氣憤難平,創作了《郁離子》。“鬱離”,就是文明的意思,意謂天下後世若能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他的學生曾評價他的這本書是給有病了的社會開的一個良方——實行仁政,選拔人才,執政者要廉潔愛民。同時,在這本書中,他也表達出了自己懷才不遇,想給社會做點事情而不得的心境。

此時,他的明主朱元璋就該出場了。朱元璋雖是一個粗人,但卻很重視讀書人。當他領軍攻下金華以後,聽說了劉伯溫的名聲,於是便派人帶着厚禮前去聘請。開始,劉伯溫並沒有答應。可能他以爲朱元璋不過是個土包子,不足以成大事。但不久,他的好朋友、明軍總制孫炎又來勸他出山,言辭十分懇切,他還在猶豫。但就在這時,他聽說了自己的一個好朋友宋濂也已經投到了朱元璋的帳下,這才答應出山。

至正二十七年(1367 年),劉伯溫來到應天(今南京)。一來,就向朱元璋呈上了他的滅元方略——《時務十八策》。朱元璋看後大喜,說他這個“十八策”,是“勘定天下之機,措安黎庶之道”(有沒有點像諸葛孔明的《隆中對》)。朱元璋還命人建造了一個禮賢館,作爲劉基、宋濂等人的住處,隔三差五就來請教,禮數甚是周到。

當時,朱元璋爲不成爲衆矢之的,搬出了宋室之後韓林兒,尊他爲“小明王”。二十七年初,中書省設御座向小明王行禮,唯獨劉伯溫不肯參拜,並對朱元璋講:“韓林兒不過是個牧童,而您將來是要成就王業的,雖然現在我們還要打着他的旗號,招攬天下賢才,但也不必如此待他。”

朱元璋又向他詢問征討之計,劉伯溫對曰:“當今天下,羣雄並起,元朝氣數已盡,有能力逐鹿中原者,唯主公與在我們西邊的陳友諒和在我們東邊的張士誠。張士誠爲人怯懦,只知自守,不值得憂慮。陳友諒卻仗着他地廣人多,一直對我們是虎視眈眈,沒有一天不想滅了我們的,所以我們應該先滅了他。陳一旦被滅,張勢單力孤,就可不戰而屈人之兵。之後,我們再向北發展,中原可定。”朱元璋聽後,連連點頭,說:“先生妙計!”

不久,陳友諒攻陷太平,緊跟着又揮師沿江東進,氣焰非常囂張。朱元璋與衆將商議對策,竟然不是主張投降的,就是主張退守鐘山的,令朱元璋十分失望。這時,朱元璋忽然看到了端坐於一旁,始終沒有發話的劉伯溫,遂將他召入內室,問他是何看法。

劉伯溫憤怒地說道:“凡主張投降與逃跑的,都應該斬首。”

“殺了他們自然容易,可是,大敵當前,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賊兵雖然驕狂,但並非不可戰勝,我們當以驕兵之計,誘敵深入,然後於沿途設伏,以挫其銳氣,待時機成熟,再尋機與之決戰,只要指揮得法,必能戰而勝之。”劉伯溫堅定地說道。

朱元璋依計而行,果然一連打了幾個勝仗,極大提升了士氣。

不久,陳友諒的軍隊又攻陷了安慶,朱元璋想要親自帶兵前去奪回安慶。劉伯溫極力贊成。於是,朱元璋就親自帶兵去攻打安慶 了,但從早晨一直打到黃昏,也未能攻克安慶。這時,劉伯溫又給朱元璋出主意,分兵一支直取陳友諒在江州的老巢。

陳友諒接到老巢江州被抄的消息,無心戀戰,下令回師。朱元璋則乘機指揮軍隊展開追殺。陳友諒竟於亂軍之中,被一飛石擊中頭顱,穿過眼而出。主帥重傷,陳軍大亂,很快就全軍覆沒了。但可惜的是,還是讓陳逃回了江州。

其時,駐守在龍興的陳友諒手下大將胡美意欲歸降,但提出了一個請求:不要遣散他的部屬。朱元璋感到很爲難。這時,站在他身後的劉基就用腳輕輕地踢了一下朱元璋的座椅。朱元璋立時明白了過來,答應了胡美的請求,並對他十分厚待。胡美投降後,立刻引起了連鎖反應,如此一來,原陳友諒所佔據的江西諸郡縣盡歸朱元璋所有了。

好了,關於劉伯溫的故事,今天咱們就說到這裏,明天繼續。

作者:木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