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儲氣庫建設主體單一,主要由以中石油爲首的上游供氣企業承擔,且目前尚未形成第三方儲氣服務市場,城燃企業無法通過購買服務完成儲氣指標,如果自行分散建設儲氣設施非常不經濟,單位建設成本比集中建設大型儲氣庫要高出5—10倍。多位專家同時指出,在儲氣調峯基礎設施建設短期難以快速推進的情況下,儲氣庫、接收站與管網間的全國性互聯互通與第三方公平準入應是實現天然氣資源高效配置、彌補當前調峯短板的速效手段。

▲儲氣庫建設無法完全靠政策驅動實現,相應的市場化舉措和機制也需儘快出臺。

▲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如不建立,即便建成了儲氣庫,其所儲的氣要實現外輸,也會因管道設施的限制而非常困難。

爲補齊儲氣調峯短板,國務院及國家相關職能部門已在多個政策文件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上游供氣企業要承擔不低於年售氣量10%、城燃企業不低於天然氣年用氣量5%、地方政府不低於保障本行政區域日均3天需求量”的儲氣能力目標要求。

“根據我們的測算,爲實現上述目標,到2020年,江蘇全省地方政府要形成2.8億方的儲氣能力,城鎮燃氣企業需要形成儲氣能力9.2億方,但目前全省地方政府儲氣能力僅爲0.65億方,城燃企業儲氣能力也僅爲1.18億方。江蘇省儲氣能力提升任務重、時間緊。”近日,江蘇省能源局副局長袁煥明在“城市燃氣儲氣調峯設施建設與運營研討會”上說。

江蘇不過是冰山一角。縱觀全國,根據《天然氣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我國要形成地下儲氣庫工作氣量148億方。然而2018年,我國地下儲氣庫有效工作氣量也僅有93億方,距離2020年僅剩兩年,儲氣庫實際工作能力與既定目標相距甚遠。

多位專家同時認爲,儘管國家層面目前已經規劃佈局了一批LNG接收站和儲氣庫項目,但受建設週期的制約,短期內要滿足國內天然氣需求強勁增長以及季節調峯需求,“難度非常大。”

儲氣設施建設應避免“一刀切”

一般而言,地下儲氣庫的建設週期爲3—5年,LNG接收站儲罐的建設週期爲2—3年。“要實現供氣企業年售氣量10%的調峯儲備能力目標,預計需要15—20年。”燃氣行業資深人士、陽光時代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陳新松說。

在陳新松看來,國內天然氣消費地區性差異較大,在制定建設目標時不宜簡單“一刀切”,應根據不同地區的峯谷差別因地制宜制定儲氣能力提升目標。

雖然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規定,提高儲氣能力、保障穩定供氣是政府、供氣企業和城燃企業共同的責任。我國儲氣庫建設主體單一,主要由以中石油爲首的上游供氣企業承擔,且目前尚未形成第三方儲氣服務市場,城燃企業無法通過購買服務完成儲氣指標,如果自行分散建設儲氣設施非常不經濟,單位建設成本比集中建設大型儲氣庫要高出5—10倍。

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燃氣分會祕書長李顏強看來,城鎮燃氣企業多爲屬地化管理的企業,並不適宜採用小規模遍地開花的方式建設儲氣設施,“因地制宜非常必要。”

“儲氣方式應該是多層次的。”李顏強認爲,應堅持季節性調峯責任主要由中上游承擔,下游可按照自建、合建、購買、租賃等市場化方式參與儲氣設施建設的思路,共同推進儲氣調峯能力提升。“下游城燃企業應爲解決日、時調峯的責任主體,這樣的話所需自建儲氣設施能力實際上並不需要達到年用氣量的5%。”

多位專家同時指出,在儲氣調峯基礎設施建設短期難以快速推進的情況下,儲氣庫、接收站與管網間的全國性互聯互通與第三方公平準入應是實現天然氣資源高效配置、彌補當前調峯短板的速效手段。

儲氣庫獨立商業運行是必然

儲氣庫被業內公認爲最具規模經濟的調峯手段,是完善的供氣系統必須具備的設施,此外儲氣庫運營企業還可利用市場供需變化與季節性差價進行套利。

但因其所需投資大、建設週期長、技術含量高,圍繞“儲氣庫由誰來建設,季節性調峯責任應由誰來承擔”的問題,業內一直爭論不休。“三桶油”作爲主要的儲氣庫建設運營主體,長期以來也只是將其視作爲管道的附屬設施,承擔保障管網平穩運行的職能。加之市場化機制的缺失,儲氣庫的季節性調峯作用與套利價值並未得到相應體現,從而制約了企業的建庫積極性。

“儲氣庫獨立的商業運作是天然氣市場發展的必然方向,也是解決目前我國儲氣庫能力不足問題的關鍵。”中石化天然氣分公司副總經理謝丹認爲。

記者瞭解到,隨着業內對於儲氣庫價值的進一步挖掘與認識理念逐步提升,近兩年中石油、中石化均已成立了獨立、專業化的儲氣庫公司,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開始加碼佈局規劃儲氣庫建設。

政策和市場缺一不可

業內專家指出,儲氣設施宜集中建設以實現規模經濟。雖然截至目前國家層面已有多個關於推動儲氣設施建設的政策文件下發,同時爲支持儲氣庫建設,在“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間,我國由中央財政對上游企業實施的增值稅返還額度高達360億元,然而實際看來成效仍有限。

“儲氣庫建設並非完全靠政策驅動就能實現。相應市場化的舉措和機制還需要抓緊出臺。”新奧能源貿易集團國內貿易羣副總經理高光說。港華燃氣集團高級副總裁朱健穎根據該集團的自身運營經驗進一步指出,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如不建立,即便儲氣庫建成,所儲的氣要實現外輸,因管道設施的限制也非常困難,也需要通過各方艱難協調才能達成。

多位專家同時認爲,儲氣庫要實現獨立運行,開放的政策和市場環境均非常關鍵。比如,儲氣庫資源的競爭出讓就是盤活儲氣庫資源與實現規模化集中建設的前提。

在謝丹看來,政策層面應推動儲氣庫與管網的分離,市場準入的放開,以及市場監管的完善;市場層面應具備專業化的市場主體、獨立的價格形成機制、以及配套的市場運行機制等,這些均是提升儲氣調峯能力的不可或缺因素。“一方面有利於籌集資金和分散風險,同時又可保證儲氣庫建設項目的盈利與良性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索儲氣庫調峯氣的市場化交易方面,行業已經自發開展了積極嘗試。記者獲悉,去年以來,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已聯合中石化開展了卓有成效的試點。港華燃氣作爲目前國內首個運營大型地下鹽穴儲氣庫的下游燃氣企業,也正依託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積極開展儲氣庫市場化運作的試點研究。

“今年我們將聯合交易中心開設港華儲氣庫調峯氣的競價專場。”朱健穎說。據介紹,未來,港華燃氣還將聯合交易中心推出儲氣庫的庫容產品交易,目的就是要充分挖掘儲氣庫的潛在商業價值,以吸引更多資本或者市場主體參與。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責編 |閆志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