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杜太后殺韓通這件事如果曝光,趙匡胤本人事先對陳橋兵變完全知情,不是『吾受世宗厚恩,爲六軍所迫,一旦至此,慚負天地』這樣的官樣文章的實情也就完全曝光,因此,一個平時以爲人殘忍而知名、愣頭愣腦的王彥升來頂缸也很順理成章——王彥升是跟隨趙匡胤軍隊一起的,他可能在回到京城後殺死韓通滿門,但是韓通本人極大概率要死得更早一些。按照宋人筆記中的說法,陳橋兵變發生的同時,以杜太后爲首的趙匡胤在京城開封家屬,全都在一個寺廟之中——有的說法說是定力院,有的說法說是封禪寺——做佛事,後周朝廷聞變之後派人搜捕,寺廟住持守能想法設法騙過追捕者,保護了趙家滿門的生命安全,趙匡胤後來對這個老和尚感恩戴德,給了許多恩賜封賞,這個老和尚臨終說出了自己身份,是五代時期的巨寇澤州明馬兒。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在歷史上的引人矚目的特點就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所謂『受命之日,市不易肆』甚至被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稱爲『自三代而後,本朝有超越古今者五事』中重要的一件事,與『百年未嘗誅殺大臣』等並列。

陳橋兵變時唯一被害的韓通,是趙匡胤部下還是趙匡胤母親下的手?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其中唯一的不和諧音,就是時任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促間從內廷躍馬而出,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來得及召集軍隊,就被趙匡胤麾下將領、散員都指揮使王彥升殺死。

官方的說法,趙匡胤看到王彥升違反了自己『誓軍入京不得有秋毫犯』的命令,非常不高興,但是因爲建國之初需要安撫部下人心,所以並未加罪,依舊任命王彥升爲恩州團練使、鐵騎左廂都指揮使,不過因爲擅自殺害韓通這個『過錯』,王彥升終身未被授予節度使之職。

陳橋兵變時唯一被害的韓通,是趙匡胤部下還是趙匡胤母親下的手?

趙匡胤登基後,他的部下們自然論功行賞,都官升數級。

陳橋兵變時唯一被害的韓通,是趙匡胤部下還是趙匡胤母親下的手?

韓通具體的死法,在史書中顯得有點詭異,後面我們詳細再談。

這個話題後世當然有爭議,比如王彥升是不是擅自做主殺韓通,趙匡胤是不是對此真的不高興,但是爭議歸爭議,還在大家熟悉的領域內有不同看法,直到看到南宋周密撰寫的《癸辛雜識》前集中的一個說法,才發現這事內裏還有乾坤:

或雲韓信爲呂后所殺,韓通爲杜後所殺,韓侂冑爲楊後所殺,韓震爲謝後所殺,四人皆將相,皆死於婦人之手,亦異矣。

呂后與蕭何合謀,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死韓信;楊皇后與史彌遠設計劫持韓侂冑至玉津園槌殺之;這兩件史事大家比較熟悉,而韓震則是賈似道的親信、南宋末年的禁軍統領殿前都指揮使,他是被謝太皇太后與陳宜中合謀殺死,這件事相對冷門一些,但也還平常——談古論金之前發佈的《青春熱血、中年阿附、晚歲去國:南宋陳宜中是不是「逃跑宰相」?》裏提到過這件事。

然而,大跌眼鏡的內容來了,韓通是被杜太后也就是趙匡胤的母親所殺?

慢着,周公謹(周密的字)你再說一遍!

陳橋兵變時唯一被害的韓通,是趙匡胤部下還是趙匡胤母親下的手?

昭憲太后杜氏,趙弘殷的妻子,趙匡胤與趙匡義的母親。

杜太后確實是一號人物,陳橋兵變發生,趙匡胤夫人王氏聽聞消息很害怕,杜太后卻說:

吾兒平生奇異,人皆言當極貴,何憂也!

說的時候言笑自若,算得上是一位每逢大事有靜氣的老太太。

之後的金匱之盟,杜太后更在臨終時交代安排了大宋朝未來的皇位繼承問題,是個懂政治的老太太——當然,金匱之盟有學者認爲是僞造的,這是另一個問題,這裏暫且不表。

然而,杜太后再厲害,說她殺了韓通,實在出人意料。

周密的《癸辛雜識》主要記載宋元之際的瑣事雜言、遺聞軼事、典章制度,並記及都城勝蹟雜錄,是一部筆記體歷史著作,只能算是野史,但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它『究非尋常小說家之可比也』,其中許多不見於正史的內容不失其準確性與全面性。

在杜太后殺韓通這個陳述上,最爲重要的是敘述的姿態。

那就是不是用手掩住嘴悄悄地告訴人:太祖皇帝的親麻麻殺死韓通的事你知道嗎?不知道我告訴你,你不可以與別人說。而是將杜太后殺韓通與人們熟悉的呂后殺韓信、楊皇后殺韓侂冑、謝太皇太后殺韓震(對南宋末年人這件事也是很熟悉的)並列,引出四個姓韓的將相都死在後宮婦人之手,好奇怪好奇怪啊這個感慨。

由此可以間接顯示,杜太后殺韓通本身在宋人眼中是一個歷史常識,並沒有什麼奇怪。

陳橋兵變時唯一被害的韓通,是趙匡胤部下還是趙匡胤母親下的手?

後周爲北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陳橋兵變時唯一被害的韓通,是趙匡胤部下還是趙匡胤母親下的手?

北宋時期的世界地圖。

按照宋人筆記中的說法,陳橋兵變發生的同時,以杜太后爲首的趙匡胤在京城開封家屬,全都在一個寺廟之中——有的說法說是定力院,有的說法說是封禪寺——做佛事,後周朝廷聞變之後派人搜捕,寺廟住持守能想法設法騙過追捕者,保護了趙家滿門的生命安全,趙匡胤後來對這個老和尚感恩戴德,給了許多恩賜封賞,這個老和尚臨終說出了自己身份,是五代時期的巨寇澤州明馬兒。

以往包括談古論金在內只注意到杜太后與趙匡胤的家屬隱匿在一個住持是隱身大盜的寺院,是爲了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是,如果結合杜太后殺韓通這個說法,守能方丈的角色就顯得非常特殊而詭異。

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開封城軍事力量部署,石守信是殿前司留京的最高長官,在陳橋兵變尚未發生的夜裏,石守信就部署禁軍『將士環列待旦』,通宵等待策應趙匡胤兵變部隊回京,事實上,也正是由於有石守信、王審琦等指揮的殿前司禁軍策應,擁戴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前線部隊才得以兵不血刃、順利進城。

陳橋兵變時唯一被害的韓通,是趙匡胤部下還是趙匡胤母親下的手?

兵不血刃、市不易肆是陳橋兵變最大的優勢,也是趙匡胤建構合法性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在趙匡胤出兵之前,『出兵之日,當立點檢爲天子』的傳言在開封已經幾乎人盡皆知,富戶已經紛紛攜家帶口包裹金銀細軟逃亡外地,韓通作爲侍衛副都指揮使,不太可能如官方正史所言,是在趙匡胤軍隊已經回到開封之後,才從內廷躍馬而出準備組織部隊抵抗。

一個很簡單的理由是,那些準備逮捕追殺杜太后等趙匡胤家屬的人是誰的部下?

其實,排除掉趙匡胤的好兄弟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當時開封城內與趙匡胤敵對的自然只有韓通與他的少數部下。

這就是說,韓通與趙匡胤發生敵對行爲的時間要比正史記載的早很多時間,那麼,杜太后作爲留京的趙匡胤一方身份地位最高的一位,主持全局,動員包括明面上的禁軍加上暗中的原江湖大盜(寺院住持守能)等諸多勢力殺死韓通,其可能性是很大的——畢竟,上述的三個殺人事件的主語,都不是自己親自動手,杜太后自然也是這樣。

事實上,杜太后的二兒子趙匡義當時也很可能就在開封,因爲後世關於他在陳橋驛的種種行爲言論,很可能是太宗繼位之後突出自己歷史地位與作用的編造粉飾。

然而,杜太后殺韓通這件事如果曝光,趙匡胤本人事先對陳橋兵變完全知情,不是『吾受世宗厚恩,爲六軍所迫,一旦至此,慚負天地』這樣的官樣文章的實情也就完全曝光,因此,一個平時以爲人殘忍而知名、愣頭愣腦的王彥升來頂缸也很順理成章——王彥升是跟隨趙匡胤軍隊一起的,他可能在回到京城後殺死韓通滿門,但是韓通本人極大概率要死得更早一些。

韓通在趙匡胤大軍已經回到開封之後方纔聞變,倉促應對而被殺,很可能是爲了說明韓通螳臂當車像一個笑話,其實韓通在之前就已經與趙匡胤勢力戰鬥過。

陳橋兵變時唯一被害的韓通,是趙匡胤部下還是趙匡胤母親下的手?

王彥升(917-974),他是趙匡胤親信中比較少有的外來戶蜀地人。

還有一個問題,王彥升殺韓通的情況根據史書中的記載像喫豆腐一樣輕鬆,然而韓通本人是以勇力著稱的將領,這一個讓人覺得疑惑的地方,原因或許就是輪到王彥升出場時候,韓通其實早已經被杜太后指揮的暗中勢力絞殺了,這件事本身就是僞託。

王彥升被任命爲恩州團練使、鐵騎左廂都指揮使,或許不是趙匡胤忍住不高興安撫殺韓通者,而只是對代人受過的頂缸者的酬勞。

然而,杜太后殺韓通的說法卻在小圈子內流傳開來,一直傳到了南宋末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