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近些年中國市場上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速度很快,作爲移動互聯網的承載終端,智能手機的發展速度也很快,以至於蘋果將中國列爲最重要的市場。剛剛發佈的iPhone Xr、Xs和Xs Max等三款新手機支持了實體雙卡雙待功能(其他過幾家和地區是物理SIM卡+eSIM卡),可見中國市場的重要性。

雖然表面上中國手機品牌崛起很快,華爲、OPPO、小米已經成爲了在銷量上能夠與蘋果、三星一較高下的品牌,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國內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相對較強的消費能力。實際上國內手機行業的發展還面臨很多問題,甚至更悲觀點說,現在中國手機行業其實困難重重,並不如看上去那麼美好。

中國手機市場銷量下滑

今年早些時候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發佈了一份統計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年總出貨量爲4.59億部,較2016年下跌4%,這也是中國首次出現智能手機年總出貨量下滑的情況。而此前中國手機市場的銷量一直是高速增長階段,這一態勢延續到了今年。Canalys發佈的今年Q1數據顯示,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從去年同期的1.14億部狂減了21%,減少到了9100萬部。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近年來中國手機市場整體出貨量第一次跌破1億臺。

image001

不僅Canalys數據如此,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期公佈的一份報告顯示,8月份國內手機出貨量同比大幅度下降,今年整體的手機市場出貨量不容樂觀。8月份國內手機市場的出貨量爲3259.5萬部,同比下降20.9%,環比下降11.8%。中國2018年全年,截止到8月份,八個月時間出貨量爲2.66億部,同比下降17.7%。

image003

據業內人的看法,在5G時代正式到來之前,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整體銷量還會繼續下滑。

而5G手機將會在2019年從零到有,堪稱5G元年。但2019年5G手機並不會大規模普及,而且基礎建設也還在發展當中,所以手機行業真正享受到5G紅利可能要等到2020年了。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整個手機行業下滑嚴重,中國手機品牌大多數都會受到影響,即便是處在頭部的四大品牌華爲、OPPO、小米、vivo也受到影響。

2016年OPPO憑藉R9系列手機崛起,是國內少有的憑藉單款手機可以叫板蘋果三星的企業,一時間風光無限。在國內整體銷量下滑的環境下,各大品牌都有壓力,如果打開OPPO官網,你會發現同時間在國內市場上銷售的款式超過了8款,新品更新頻率比之前高。實際上這個問題是普遍的,vivo也在短時間之內推出了多款新品,華爲品牌和旗下的榮耀品牌近期更是差不多一週一款的節奏。高密度發佈新手機,實際上並不能提高利潤,算不上明智之舉,但在下滑嚴重的今天,是保住市場份額甚至擴大“領地”的一種手段。

image004

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國內,蘋果剛剛發佈的三款新手機實際上也可以視作iPhone X一款產品的多種迭代,而iPhone 8還是主力之一。驕傲的蘋果也難逃大勢所趨。

寡頭時代 市場缺乏多樣性

剛纔也提到,如今國內手機品牌基本上就這四大金剛比較堅挺,其他品牌的表現差強人意。調研組織IC Insights去年進行了一次手機市場陳述,統計了2014-2016年手機行業的前14大品牌,其中半數以上來自中國,只有三星和蘋果至今依然牢牢把持住前兩名的位置。

image006

但可悲的是,現如今這些品牌當中只剩下剛纔提到的四大金剛了,中興、TCL、金立、酷派和樂視這些品牌已經很少見到,中興雖然撿回了半條命,但想要回到當年“中華酷聯”的水平已不大可能。

如果一個市場足夠活躍、增量足夠大,那麼品牌湧現,一片紅海。前幾年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熱門品牌之外,華南地區還有很多小手機品牌依然活躍,整個產業結構比較豐富。

隨着產業結構的變化,元器件成本上漲、渠道成本提升、市場競爭更激烈,小品牌的生存空間基本被寡頭企業吞噬殆盡。馬雲曾經爲之站臺的紐曼手機、紅極一時的小辣椒手機、還有雷聲大雨點小的小霸王手機等等,大量大小品牌逐漸銷聲匿跡。

缺乏核心技術 產品同式化嚴重

剩下的幾個品牌OPPO和vivo自然不必說,他們系出同門,有趣的是現在國內手機整體產品的設計都大同小異,同式化嚴重缺乏個性化。

image008

甚至有人曾經在劉海屏幕剛火爆的時候製作了一張劉海屏幕手機對比圖,涵蓋了市面上大部分當時的產品,很多手機分辨不出來有何區別,同式化非常嚴重。

image012

現如今,劉海屏幕不如水滴屏幕火爆,結果近期公佈的幾款新品屏幕又齊刷刷“撞臉”。

不僅正面容易撞臉,後殼也一樣,從塑料過渡到金屬用了很長一段時間,5G要來的時候,爲了不影響通信效率和信號強度,蘋果開始迴歸玻璃後殼設計,國內手機廠商也一窩蜂迴歸了玻璃後殼。缺乏創意和創新是國內手機行業的普遍現象。

這從側面反映出缺乏核心技術能力,受制於供應鏈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在芯片等關鍵元件領域,今年中興事件給了整個行業和國人一記重擊,在芯片領域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心急喫不了熱豆腐,並不是所有問題都能用錢來解決,真正的核心技術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踏實的獲得。

實際上不僅僅是芯片領域,手機當中比較重要的部件,尤其是高端手機的攝像頭、屏幕等等都需要從國外採購,在供應鏈供貨緊張的時候,經常看到國內手機高管親自去供應方談判。僅依靠組裝和營銷是不能讓中國手機行業真正崛起的,這也就是爲什麼蘋果和三星難以逾越,蘋果掌握了自己的生態體系,有底層系統開發、芯片等大量技術,這些都是需要大量時間和金錢投入的。三星就更誇張了,除了自己的芯片開發能力還有工藝製程技術,可以爲高通、蘋果提供處理器流片。在存儲、攝像頭、電池等方面也有領先的實力。而這些都是需要國內手機企業和整個供應鏈條需要不斷奮鬥的方向。

缺乏產品核心技術也就缺乏了競爭力。華爲在國內已經成爲龍頭,他們憑藉自家的麒麟處理器受到海外市場追捧,隨着技術實力提升華爲旗下手機產品的整體水平也不斷提升,這就是技術爲市場提供支持的最好案例。其實國內頭部手機品牌都意識到這個問題,OPPO、vivo和小米也在不斷申請專利,開發更多功能。

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國內整體水平還比較差,整個手機供應鏈條複雜而且龐大,我們的短板很多。

出海難

上個月美國以國家安全爲由對華爲和中興的企業進行了限制,雖然並沒有完全限制華爲手機進入美國市場,但海思芯片的手機基本上無法躋身美國,兩年之內美國政府機構不能採購華爲與中興的網絡設備,禁售通信方面的的產品。澳大利亞也“響應”這一說法,禁止華爲參與建設該國家的5G網絡和設備提供。雖然都沒有完全禁止手機終端,但對華爲手機在這兩個地方的佈局產生了極大影響,勢必受到限制。

一方面是技術限制,另一方面是運營成本和專利限制。小米在2014年的時候曾經於印度市場遭遇愛立信起訴,雖然事情並沒有對小米造成太大的阻礙,但中國手機品牌海外發展一個嚴重的問題突顯,就是專利受到限制。反觀聯想收購摩托羅拉,雖然摩托羅拉已經被谷歌收購過,相當於接了二手,但還是爲聯想手機的出海打下基礎,功不可沒,現如今摩托羅拉品牌在海外的表現依然不錯,不過聯想自主品牌卻反反覆覆一直沒有大的建樹。

image010

小米美國官網

另外,還是小米,雖然在東南亞國家和歐洲發展非常快速,甚至也得到全球市場關注,但在美國始終沒有邁出第一步。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實際上早就開始準備,小米曾經在沃爾瑪上架小米電視、電視盒子、曾經在亞馬遜出售各種配件和周邊產品,甚至在美國有自己的官網和體驗店。除了專利等問題(已經在逐步解決),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成本,在美國建廠生產和在本土生產出口到美國,成本都很高,而小米手機利潤率低,零售價格低是公認的。小米上市IPO招股書曾經寫過,小米手機出售的平均價格是800多元意味着主要都是低端型號,不可能提供太高利潤空間,如果在美國大幅度提高售價,就是去了原本意義。

想要進軍美國市場,小米不僅要尋求供應鏈條新的平衡點,還得打通美國運營商控制的渠道。

綜合來看,國內手機品牌想要出海,並不容易,而要想成爲全球真正的領頭品牌,必須放眼全球,不能將目光侷限於亞洲市場。

如何走出困境?

要想走出困境,一定得內外兼修。內修主要是加強核心技術的發展和投入。普華永道旗下的Strategy曾經發布《2017年全球創新1000強企業研究報告》,上面研發支出最高的1000家公司當中只有100多家來自中國,而前100名單當中只有6家來自中國。意味着中國企業在研發投入方面的意願普遍不強。前十名當中只有阿里巴巴一家中國公司,而且排名在第十位,蘋果、三星、微軟甚至特斯拉都在前面。

image014

而且從這份報告可以看到,中國科技公司雖然相對重視研發,但用於研發的佔比很少超過10%,更別說20%以上者寥寥無幾,一方是中國企業大多數成立時間比較短,但業內整體環境對於研發沒有那麼重視也是不爭事實。沒有研發的金錢和時間投入,就沒有技術上的優勢,內修,最重要的就是對新技術、新科技的持續挖掘,對於手機行業和整個供應鏈來說都很重要。

外修是需要企業瞭解全球市場,再重視當地市場的本土化。蘋果能爲中國消費者提供單獨的實體卡槽版本,國內企業顯然能夠做的更多。不過,現階段不僅僅是手機行業,中國企業出海面臨的問題很多,整個鏈條還在發展初期,不夠完善。

總之,中國手機企業,不能總是依靠人口紅利帶來的風口,要想站穩腳,還有很多要做的事情,任重道遠,面對困難只能迎風而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