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認爲,批判性思維是關於理性思考和創造性的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維教育是培養領軍人才的必要手段,沒有批判性思維教育就沒有真正的素質教育。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從2005年起有更多學校開展批判性思維教育,培養學生求真、開放的精神和探究實證的技能,那麼我們對未來的底氣和希望是完全不一樣的。

2018年,人們震驚地看到了“中興事件”背後的意義。然而,難道我們沒有努力發展高科技嗎?不是。

進行批判性思維教育,讓孩子成爲創造者,是一件“不能等待、不能觀望、不能懈怠”的大事。現階段,批判性思維教育在基礎教育領域取得了長足進展,但還不夠。在一些地方、一些學校,批判性思維教育還處於觀望中。

30年前,我出國留學時就遇到了不會閱讀、分析、推理、判斷、寫作的痛苦。30年後,情況似乎依然如故。

曾有美國教授評價中國學生“幾乎不知道怎樣去分析,很難達到分析思考和寫作的基本要求”。具有中外研究經歷的教授痛感,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進行批判性閱讀和自主研究,什麼都得“一口一口地喂”。

多年來,我們實施素質教育,探索教育教學改革,爲什麼現實依然如此?

的確,通過多年實踐和改革,我們的教育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是在提高學生的認知和思維能力方面還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吳康寧總結了中國教育改革難的原因,包括利益的衝突;有良好願望,但目標脫離實際;手段單一,缺乏上下一致的共識和系統全面的努力;舊的文化和習慣的阻礙,導致執行中的推諉拖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等等。

這些原因確實存在,不過在我看來,原因中還漏掉了重要的一點,即在教育教學改革理念方面,大家缺乏正確和明確的共識。比如,減少知識性傳授的目的到底爲什麼?

有教育專家認爲,真正的素質應該是包括批判性思維在內的各種品格和能力。人才必須是能思維的人才,是能進行批判性思考的人才。

何爲批判性思維?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認爲,批判性思維是關於理性思考和創造性的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維教育是培養領軍人才的必要手段,沒有批判性思維教育就沒有真正的素質教育。

對於這一觀點,許多人是認同的,但是在教育實踐中,批判性思維教育卻沒有很好落實。這種情況不僅降低了學校培養人才的質量,也造成了創新型國家目標與教育措施、實踐的脫節。

2018年,人們震驚地看到了“中興事件”背後的意義。然而,難道我們沒有努力發展高科技嗎?不是。40年前,我們就高呼科學的春天來到了;20年前,芯片工業就已經列爲優先發展行業;十幾年前核高基(“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就已立項,要求在2020年有根本改變。

“中興事件”發生後,有專家指責是應試教育導致他們根本無法得到符合要求的人才,行業人士也指出“應試教育體制下題海戰術培養的人很難滿足半導體工業的發展需要”。

這些問題並非今天人們才意識到,重視標準答案的應試教育難以培養出科技發展需要的研究性、創造性人才,不能培養出具有求真精神和分析推理能力的人才。

但問題是一些地方的教育並沒有以我們預想的速度發生改變,一方面培優競爭從幼兒園就開始,一些學校最耀眼的光榮榜都是高考成績榜;另一方面我們沒有着力培養自己的創新型人才,而是傾向於從國外引進這樣的人才。現在看來,依靠引進人才還不能彌補自產人才不足的問題,我們需要自己培養人才。

2005年,國家提出“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爲面向未來重大戰略”,要求在15年內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

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從2005年起有更多學校開展批判性思維教育,培養學生求真、開放的精神和探究實證的技能,那麼我們對未來的底氣和希望是完全不一樣的。

時不我待,如果現在開始這樣做,下一個15年到來時會怎樣呢?

商務合作請聯繫中師君(微信號zgjsbhh)

微書店合作請聯繫孫老師(微信號eastsht)

薦讀

↓↓點擊閱讀原文,39.8元搶購8冊精美繪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