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注:界面新聞今天發佈了3篇獨家深度調查報道,揭露正在審覈期間的科創板擬上市企業安翰科技涉嫌欺詐發行,包括涉嫌過度包裝、涉嫌通過未披露關聯方舞弊等問題。

其中,報告期內連續三年銷售額佔比80%左右的核心客戶美年集團,披露開展膠囊胃鏡檢查項目的門店數量及膠囊使用量,比實地調查暗訪得到的真實情況誇大了100%-300%,涉及到對應的銷售額超過2億元。

同時,披露爲非關聯方的核心客戶北京遠大安翰的實際出資人,穿透後與安翰科技重要股東北京大中萬升投資中心(有限合夥)的出資人均指向了張大中,而實地調查發現安翰涉嫌利用未披露關聯方北京遠大安翰來分擔公司產品推廣宣傳的成本費用,甚至可能存在通過股東代持來虛構交易等問題。

此外,還有世紀華人、上海安謐、上海尚和、深圳百飛特、河南新衆康、蘇州連昆力拓、保定中翰、上海寰熙等大量國內主要客戶、海外的Endo-kapszula kft和Med Optics等主要客戶都存在業務不存在關聯、潛在關聯方、或登記住所與經營場所無跡可尋等交易真實性存疑問題。

全文15343字,大約需要35分鐘。

【調查】安翰科技的謊言①|“全球首家”過度包裝術

科創板涉嫌欺詐發行第一股:“安翰科技的謊言”

作爲國內膠囊內鏡(醫學術語,也稱“膠囊內窺鏡”)第一股,正在準備上市的安翰科技(武漢)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翰科技)過去三年業績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但在“高光”業績背面,這家公司有着令人起疑的產品披露,更有着不可能實現的銷售業績以及遍尋不到的客戶。

安翰科技到底是一家怎樣的醫療器械公司?

“全球首家”從何說起?

安翰科技將其唯一產品膠囊內鏡稱之爲“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不插管、無痛苦、無交叉感染,安全舒適,即查即走”,“替代傳統胃鏡檢查手段”……這些宣傳語讓這家成立短短几年的企業儼然成爲一隻獨享國內“40歲以上胃癌發病率高達92.24%,超過五億人口”巨大市場的“獨角獸”。

那麼,這隻“獨角獸”的核心團隊成員都來自哪呢?

作爲安翰科技核心創始人之一,吉朋松在2001年至2011年長達10年以上的時間裏先後在*ST金泰(600385)、博盈投資(現爲*ST斯太,000760)等多家上市公司擔任職業經理人主導資本運作。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歷了一系列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以後,這些上市公司早已淪爲瀕臨退市的垃圾股。

同樣作爲安翰科技核心創始團隊成員,姜進和郭魯偉均來自於山東省內創投平臺公司,並與吉朋松構成“鐵三角”關係。

公開信息顯示,吉朋松、姜進和郭魯偉共同出資設立上海莘信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以下簡稱爲“莘信投資”)和山東同晟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爲“同晟投資”)等數十家資本運作平臺,先後直接或間接投資了神思電子(300479,2015年在深交所上市)、康威通信(833804,新三板掛牌企業)、神戎電子(832992,新三板掛牌企業)、擬上市企業北京英博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和安翰科技等諸多企業。上述三人通過同晟投資及其旗下基金在神思電子等擬上市企業上市前突擊入股20%的股權,一旦成功上市,則在首發原始股解禁後高位套現。神思電子等被投項目上市前業績爆發,上市後則迅速業績變臉、盈利持續大幅下滑甚至微利狀態。

無獨有偶,在上述三位資本運作高手的操持下,安翰科技大步向前。根據招股書披露,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安翰科技營業收入分別爲11502.19萬元、17216.69萬元和32247.75萬元,複合增長率高達67.44%。而更早前的三年,2012年至2015年,安翰科技營業收入分別僅爲96.41萬元、142.74萬元、388.5萬元和2908.56萬元。

與業績高增長相隨的,安翰科技還宣稱其“全球首家獲得CFDA核發的磁控膠囊胃鏡系統機器人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

對於行業競爭對手,無論是膠囊內鏡世界級巨頭Given Imagaging、日本Olympus、韓國Intromedic,還是膠囊內鏡國產龍頭重慶金山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爲“重慶金山”)、深圳資福技術有限公司和杭州華衝科技有限公司,安翰科技都將其描述爲“競爭對手的膠囊內鏡產品應用範圍僅限於小腸疾病的普查、部分大腸部分的檢查”,完全抹掉了胃部的檢查功能。

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查詢結果,安翰科技共有6條記錄,其中註冊證編號爲“國食藥監械(準)字2013第3220109號”,於2013年1月獲批的“定位膠囊內窺鏡系統”,型號AKE-1,適用範圍爲“主要用於小腸疾病診斷,檢查中獲取的胃腸等其他部分圖像可用於輔助診斷”;註冊編號爲“國械注準20173221370”,於2017年8月獲批的膠囊式內窺鏡系統,型號AKE-1適用範圍爲“用於成人小腸疾病的檢查”。

需要強調的是,在准入許可方面,安翰科技只有註冊證編號爲“國械注準20173223192”,於2017年5月獲批的磁控膠囊胃鏡系統,型號爲NU-I,適用範圍爲“胃疾病的檢查,以供臨牀診斷。檢查中拍攝的食道和十二指腸圖片可供醫生進行相關部位的輔助診斷。該產品用於8歲及以上兒童和成人。”

實際上,重慶金山分別於2013年9月、2014年9月先後獲批的註冊證編號爲“國食藥監械(準)字2013第3221381號”和“國食藥監械(準)字2014第3221627號”、型號爲JS-ME-I、JS-ME-II、JS-ME-III的膠囊式內窺鏡系統適用範圍已經包括“對胃腸道特別是小腸疾病的診斷(消化道狹窄或梗阻等禁忌)。”

更早之前,重慶金山已經分別於2010年6月、2012年6月先後獲批註冊證編號爲“渝食藥監械(準)字2010第1220037號”和“渝食藥監械(準)字2012第1220022號”的由永磁體和外殼組成的JZT膠囊內鏡姿態控制器,從而實現了膠囊內鏡由被動蠕動升級爲主動控制,適用範圍爲“與膠囊胃鏡系統及膠囊結腸鏡系統配套使用,在患者進行膠囊胃鏡系統及膠囊結腸鏡系統檢查時控制膠囊內鏡之用”。

較之於國產膠囊內鏡,進口產品獲批還要早得多,韓國IntroMedic、OLYMPUS和Given Imaging等行業巨頭旗下適用於胃腸檢查的膠囊內鏡更是在2008年就已經獲批,基本原理與安翰科技、重慶金山等國產同類產品並無二致。

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查詢結果,來自韓國的IntroMedic旗下由膠囊內窺鏡、圖象記錄儀、影像工作站(含軟件)組成的膠囊內窺鏡系統(MiroCam),於2008年3月就獲得了批准,註冊證編號爲“國食藥監械(進)字2008第3220685號”,適用範圍爲MiroCam膠囊內窺鏡系統適用於診斷小腸疾病,獲取胃腸及大腸的部分圖象並能夠診斷其病變。

來自日本的OLYMPUS旗下由膠囊內鏡、體外的接收裝置、以及工作站硬件等裝置組成的膠囊內鏡系統(商品名:EndoCapsule),於2008年8月就獲得了批准,註冊證編號爲“國食藥監械(進)字2008第3222338號”。

顯而易見,安翰科技核心產品所謂的“全球首家”的謊言不攻自破。那麼,這種噱頭到底從何說起?在二次問詢回覆函中,安翰科技給出的理由令人啼笑皆非——上述競爭對手的產品名稱中沒有“胃鏡”二字。

真假“黑科技”?

根據安翰科技披露,在“磁控膠囊胃鏡系統”機器人產品方面公司擁有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涵蓋精準磁控、專用芯片、人工智能、智能製造、微光學成像、圖像處理、無線傳輸等多個領域。公司已授權的專利共51項,涉及的專利領域包括磁控算法、磁控設備、可控內窺鏡膠棄(如膠囊開啓技術等)磁控膠圖像處理和AI識別、磁定位技術及磁控膠無線接收設備等,用於實現設備及膠囊的全面保護。

界面新聞記者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系統查詢發現,日本Olympus於2003年3月就其旗下名稱爲“膠囊內窺鏡”的國外專利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獲得的優先權號爲JP064016/2002、優先權日爲2002年03月08日;隨後該公司又於2004年4月就其旗下名稱爲“膠囊內窺鏡及膠囊內窺鏡系統”、“圖像顯示裝置、圖像顯示方法及圖像顯示程序”、“圖像處理裝置、圖像處理方法以及圖像處理程序”等膠囊內鏡一系列國外專利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獲得的優先權號分別爲JP122807/2003、JP122805/2003、JP122804/2003、JP120367/2004等,優先權日均爲2003年4月25日。

據瞭解,專利優先權的目的在於,排除在其他國家抄襲此專利者,有搶先提出申請,取得註冊之可能。除了Olympus外,國外的IntroMedic、西門子等多家巨頭在膠囊內鏡及其相關領域的專利均遠遠早於安翰科技等國產膠囊內鏡廠家,深圳資福、重慶金山的相關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2010年-2013年。

相比之下,安翰科技所披露的51項專利中,在國內僅有14項爲發明專利,其餘均爲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專利。而在14項發明專利中,基本上都是磁控膠囊內鏡系統被分解後的部分環節單獨申請專利。

其中一個細節是,安翰科技等國產廠商所採用的通過永磁體等磁性控制的膠囊內鏡系統,早已在2005年6月就被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申請了專利優先權,名稱爲“膠囊式內窺鏡控制系統”,優先權號爲KR10-2004-0046202,優先權日爲2004年6月21日。而安翰科技2012年5月所申請的“內窺鏡控制系統”專利實爲仿製核磁共振設備的“太空艙式”外觀設計專利。

衆所周知,外觀設計專利只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做出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實用新型專利只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而發明專利則要求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需要具備“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

值得玩味的是,與沒有任何行業背景、專業積累的安翰科技成立短短几年便迅速取得了十分驚人的業績爆發不同,膠囊內鏡領域國內外光學、醫療器械巨頭則經歷了長達二三十年漫長的發展歷程。

1981年,曾經在以色列國防部光電部門工作的機械工程師Gavriel Iddan、消化內科醫生Eitan Scapa在美國波士頓共同探討當時的光學纖維內鏡在小腸整體顯像技術上的侷限性,首次萌發了研發膠囊內鏡的想法。

伴隨着CCD、CMOS光學成像技術的快速發展,曾經的膠囊內鏡技術設想逐漸成爲現實。1999年初,Gavriel Iddan和懷有同樣構想的英國人Paul Swain共同成立的Given Imaging公司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個膠囊內鏡原型機,並在Eitan Scapa的私人診所進行了第一次人體吞嚥11*33mm膠囊的人體實驗。

世界上首例正式商業化量產的膠囊內鏡來自以色列,獲得了FDA認證並在世界範圍內大規模商用。2001年5月以色列的Given Imaging公司生產出一種名爲“M2A”的膠囊狀內鏡,由光源、透鏡、CMOS感光芯片、電池組和無線傳輸模塊組成。同年8月,該公司又推出了PillCam系列產品,用於人體食道檢測和腸道檢測。

此後,日本、韓國分別於2002年和2003年相繼宣佈研製出“Norika3”和“MIRO”磁性控制、實時檢測並能夠檢查從食道到大腸整個消化道的膠囊內鏡。國內方面,2004年,來自西南地區的醫療器械製造商重慶金山宣佈成功研製出了國內首款膠囊內鏡“OMOM”,同年由著名消化內鏡專家張齊聯教授負責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等4家醫院完成了臨牀實驗,並於2005年3月獲得國家藥監局頒發醫療器械註冊證。

隨後的2011年3月,杭州華衝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HT型膠囊式內鏡也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辦法的《醫療器械註冊證》並獲得市場準入資格,這款產品首次採用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的主控芯片,具有極低功耗和智能化。

長達30多年以來,膠囊內窺鏡從一個技術構想到成功商業化,以色列、韓國、日本和我國的公司都已經生產出具有競爭力的膠囊內鏡並在全球範圍內推廣應用。

界面新聞記者瞭解到,目前全球以色列Given Imagaging公司的Pill Cam、韓國Intromedic公司的Mirocam等2款膠囊內鏡已經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在美國使用。而Given imaging和Olympus正在領導着上消化道磁性膠囊內鏡領域的研究,包括正在研發和進行動物實驗的具備自我推進功能的膠囊內鏡。

事出反常必有妖,撕開安翰科技的“過度包裝術”,所謂“全球首家”等噱頭的背後不過是一地雞毛。這種橫空出世的“黑科技”看起來是一種顛覆式創新,但事實真相卻並不是那麼回事,至少在醫療行業膠囊內鏡並非什麼新鮮事物,在消化內科專家眼裏更不存在什麼神話。

一位著名消化內鏡專家指出,自2001年至今,膠囊內鏡檢查已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由於不需要插管,一次性使用,沒有交叉感染,存在一定的優勢。但膠囊內鏡並非360°視角,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拍攝盲區,會導致一定的假陰性結果;同時膠囊內鏡無法像胃鏡、腸鏡那樣在可疑部位取活檢做病理檢查,更無法做息肉摘除等治療。真正的膠囊內鏡機器人,應該是兼具檢查、活檢、治療等多種功能。

一位消化內鏡中心主任也指出,由於目前胃鏡、腸鏡技術已十分成熟,不僅檢查時間短、不適症狀輕,費用也不高。如果擔心檢查有痛苦,還可以選擇無痛胃腸鏡檢查,費用也不過幾百元。相比之下,幾千塊一次、存在一定盲區,且無法活檢和治療的膠囊內鏡,在食管、胃、結腸病變的檢查中,並不具備十分明顯的優勢。

一位慢性胃炎患者更是指出,如果沒有胃痛胃脹等腸胃問題,誰會願意掏幾千塊錢做膠囊胃鏡?但如果需要檢查治療,那肯定選擇去大醫院找專家做個無痛胃鏡,也只要三四百塊錢。

那麼,膠囊內鏡到底是不是患者的福音?網上諮詢的人數不在少數,各種推廣性的“專家共識”和“學術論壇”充斥其間,也有膠囊胃鏡與傳統胃鏡哪個更好的帖子爭論不休,支持者與質疑者莫衷一是。

僅憑各方觀點和言論,無法抵達事情的全貌。界面新聞記者前往多地調查,逐步還原事實真相,安翰科技的華麗外衣被徹底掀開。

【調查】安翰科技的謊言②|第一大客戶美年,不可能實現的銷售業績

科創板涉嫌欺詐發行第一股:“安翰科技的謊言”

自2009年12月在武漢註冊成立以來,安翰科技的業務並沒有多少起色。直到2015年,美年集團與安翰科技簽署的一紙合作協議,正式掀開了這家國產膠囊內鏡廠家業績爆發式增長的序幕,也爲眼下衝擊上市奠定了堅實的財務基礎。

根據招股書披露,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安翰科技第一大客戶美年集團及其加盟店(包括“美年大健康”、“慈銘”、“奧亞”、“美兆”等體檢品牌及該等品牌的加盟店),爲其帶來銷售收入分別爲9317.29萬元、12653.56萬元、24596.33萬元,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爲81.00%、73.50%、76.27%。而簽署協議前的2012年至2015年,來自美年集團的營業收入分別僅爲0、59.23萬元、33.85萬元和1630.25萬元。

同樣來自招股書披露,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安翰科技營業收入分別爲11502.19萬元、17216.69萬元和32247.75萬元,複合增長率高達67.44%;總資產分別爲3730.76萬元、82753.47萬元和91705.37萬元,複合增長率高達56.15%;淨資產分別爲22397.27萬元、67310.80萬元和74017.82萬元,複合增長率更是高達81.79%。

美年集團的雙重身份

美年集團“獨撐天下”的背後,關鍵人物俞熔的作用不可小覷。一方面,俞熔爲美年集團實際控制人,對美年集團及其旗下各大體檢門店採購安翰科技膠囊內鏡及設備產生決定性影響;另一方面,俞熔還是上海中衛安健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並通過該公司所管理的上海中衛安健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中衛基金),於2016年12月以現金增資和股權轉讓等方式獲得安翰科技360.1396萬股,佔發行前總股本的比例爲3.6013%。

俞熔在安翰科技的股權利益僅止於此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界面新聞記者深入調查發現,早在2014年7月,寧波朗盛二號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朗盛基金)就以3300萬元參與增資,獲得安翰股份6.0770%的股權,並在隨後的增資中逐漸稀釋爲發行前總股本的4.5595%。

那麼,這家朗盛基金又是哪路神仙?朗盛投資集團控股子公司寧波朗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擔任執行事務合夥人(GP)的寧波朗盛中,LP包括何旖莎、張國珍、上海星雲投資有限公司等。

值得注意的是,朗盛投資集團及其創始人平凡等人於2016年3月曾共同出資設立了“蘇州朗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剛成立不久該公司更名爲“寧波鎮海朗盛百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巧合的是,朗盛基金的LP們再次重合,平凡、周靈、何旖莎和張國珍分別持股9%、1%、9%和6%,而美年集團老闆俞熔也赫然在列,持股比例爲2%。

不難發現,無論是中衛基金還是朗盛基金,單獨持股比例均不足5%,即不構成關聯關係。但考慮到俞熔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二者合計持股比例已經高達8.1608%——美年集團爲安翰科技貢獻80%左右的業績則完全構成了關聯交易。

根據問詢與回覆函補充披露,2016年至2018年,美年大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及其加盟店提供膠囊內窺鏡服務項目中,分別有160家、266家和445家門店,留存膠囊內窺鏡設備的數量分別爲161臺、277臺和464臺,累計消耗的膠囊數量分別爲21267顆、57669顆和123480顆。

對此,安翰科技上市保薦人招商證券指出,受檢者只需吞服一粒膠囊,15分鐘左右即可完成胃部圖像採集。由於該檢查必須空腹,因此一般都在上午進行,每天每臺設備的檢查上限約16顆膠囊,其中2018年每臺設備各年的膠囊消耗量平均爲266.12顆,屬於合理水平,而當年每臺設備消耗的膠囊數量超過1000顆的門店有12家,最高爲1916顆,也屬於合理水平。

就此,界面新聞記者前往北京、上海和四川等美年集團旗下門店數量及業績貢獻最爲突出的幾個城市調查。

到底消耗了多少顆膠囊?

首先,針對膠囊內鏡設備留存情況,界面新聞記者摸查發現,安翰科技方面披露的門店及設備數量遠遠大於實際情況。

根據問詢與回覆函補充披露,2018年末在美年集團及其加盟店各門店膠囊內鏡設備鋪設情況中,北京、上海、四川等地門店數分別爲10家、13家、39家;年末設備留存臺數分別爲11臺、10臺、40臺;膠囊消耗量(使用人次)分別爲5005顆、3004顆、11928顆。

然而,界面新聞記者以諮詢體檢的名義實地探訪發現,截至5月底,能夠提供膠囊胃鏡檢查服務的,北京市轄區內慈銘門店中僅僅雍和宮、潘家園、亮馬橋3家,而美年門店中也只有太陽宮和牡丹園2家有膠囊胃鏡設備,如果在其他沒有設備的門店做膠囊胃鏡套餐,還需要選擇太陽宮或牡丹園門店去檢查膠囊胃鏡項目。

上海市轄區內只有西康路、恆豐路、小木橋和五角場等4家門店能夠提供膠囊胃鏡檢查項目,其他門店因爲沒有膠囊胃鏡設備而無法提供該項服務。

四川省轄區內只有慈銘金沙遺址、慈銘高新天府二街、美年高新二院、凱爾分院、美年科華、美年武侯萬茂、美年星輝、美年青羊、維康分院、奧亞分院、金牛萬達、雙流分院、龍泉美年、新都美年、美兆分院和郫都美年等16家門店。

界面新聞記者以預約膠囊胃鏡檢查項目爲由,分別致電各地官方預約客服電話,上述情況也得到了膠囊胃鏡套餐預約專線客服人員的證實。

一位美年區域總部的工作人員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在整個公司門店的佈局中,每家門店的定位是存在一定差異的。比如說有些門店只做職業病,有些主要是做中低端像幾百塊錢的套餐,而有些門店開設得比較晚,硬件設施設備環境都比較好,專門只做高端客戶3000塊以上的套餐,像收購過來的美兆就屬於醫療健康管理等先進理念的,是升級版本,但有些早期的老門店場地有限,沒有辦法開展膠囊胃鏡項目,並不是每家門店都能做膠囊胃鏡項目。

不難發現,即便是在美年門店和設備逐年遞增的情況下,安翰科技披露的數據較之於實際情況分別誇大100%、225%、144%,而這只是隨機性抽查的部分轄區,全國464臺設備被誇大了多少猶未可知。

與膠囊內鏡設備對應的是,招股書所披露的每臺設備平均消耗的膠囊多達數百顆,連續三年累計消耗膠囊數量更是超過20萬顆,這其中到底有多少水分呢?

按照補充披露的銷售均價,2016年至2018年對美年集團銷售的每臺設備均在68.05萬元至69.94萬元之間,每顆膠囊均在1050-1090元之間。不難測算,即便按照最低100%的虛增比例,2018年末虛增門店及設備情況對應虛增收入15776萬元以上,在尚未考慮每臺設備平均膠囊用量涉嫌虛增的情況下,與之對應的2018年度膠囊使用量即可虛增收入6483萬元以上。

一家美年分公司核心員工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預約)一般的安排是(每天)最多5個人。不是說我們早上7:30開門就開始做,很多客戶不可能按照我們上班時間就過來,沒有預約臨時跑過來也做不了。而且膠囊胃鏡必須在做完核磁/CT等放射項目以後才能做,不然就會導致胃穿孔等嚴重後果。那麼等到其他項目排隊做完再過來,一個上午的時間也做不了幾個(膠囊胃鏡)。”

值得注意的是,在招商證券的問詢與回覆函中,每天每臺設備的檢查上限約16顆膠囊,這與員工所描述的相差了3倍以上。

美年四川分公司的一位銷售人員還在無意中透露,美年3650膠囊胃鏡項目全部實行這種實體卡制度,自從開展膠囊胃鏡檢查項目以來,整個四川地區差不多賣出了將近上萬張“3650套餐卡”。但招商證券的披露數據則顯示,2016年-2018年四川累計消耗了膠囊19960顆。

按照美年的時間安排,每年250個工作日,極端假設每天每臺設備做足5顆膠囊,極限水平只能做到1250顆膠囊——那麼,招商證券所披露的“2008年每臺設備消耗的膠囊數量超過1000顆的門店有12家,最高爲1916顆臺”到底是如何實現的呢?在界面新聞記者實地走訪期間,只有零星門店當天開展了膠囊胃鏡檢查項目。

需要補充的一個細節是,安翰科技全資子公司上海安翰還租賃了俞熔旗下的北京天億弘方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作爲出租方、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花園北路35號9號樓的7項房產;而上海安翰全資子公司北京安翰的登記住所正是上述房產中的9號樓304,界面新聞記者實地調查發現美年大健康牡丹園分院也同樣在9號樓105、B101-B102。

除此之外,在關聯交易非關聯化處理、涉嫌鉅額虛增設備及膠囊數量的背後,美年集團還存在涉嫌以遠低於市場價格甚至低於成本價格開展膠囊胃鏡項目,從而實現向安翰科技的利益輸送。

界面新聞記者實地調查發現,美年集團及其旗下各門店提供的“3650膠囊胃鏡高端體檢”項目(下稱3650套餐),正是使用安翰科技設備和膠囊產品。在該體檢套餐外,美年集團無其他進行胃鏡檢查的項目。該項目價格爲3650元(部分地區近期正在升級爲3999元“長生九九卡”),除包含膠囊胃鏡檢查外,還包括全身體檢套餐、1.5超導核磁共振、低劑量胸部CT(不出片)、腫瘤標誌物和經顱多普勒等共計40項左右高端體檢服務項目。

其中,剔除膠囊胃鏡檢查項目外,該等套餐中的其他項目相當於標價4000元以上、售價2000-3000元區間的高端VIP體檢套餐。

也就是說,美年集團推出的3650膠囊胃鏡體檢套餐中,膠囊胃鏡檢查項目幾乎是免費贈送。而在已經開展膠囊胃鏡檢查項目的公立醫院,僅此一項的檢查費用就高達5000-7000元,北京一傢俬人門診的安翰科技膠囊胃鏡檢查項目收費也至少4600元以上。

對此,一位資深保代向界面新聞記者指出,作爲潛在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美年集團以遠低於市場價、甚至遠低於成本價的方式推廣銷售安翰科技的膠囊胃鏡項目,這種行爲顯失公允性原則,涉嫌存在利益輸送甚至幫助安翰科技操縱業績的可能性。

【調查】安翰科技的謊言③|張大中隱現,核心客戶成謎

科創板涉嫌欺詐發行第一股:“安翰科技的謊言”

美年集團的一系列問題只是冰山一角。界面新聞記者實地調查還發現,北京遠大安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爲“遠大安翰”)、上海安謐醫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爲“上海安謐”)、世紀華人(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爲“世紀華人”)、上海尚和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爲“上海尚和”)等大批安翰科技的主要客戶或者隱現潛在的關聯關係,或者根本就無跡可尋。

遠大安翰:張大中的影子公司

根據遠大安翰介紹,該公司完全以推廣安翰科技膠囊胃鏡產品爲核心業務,負責品牌運營、市場推廣和體驗展示。而安翰科技方面則將其披露爲與美年集團同樣的“體檢機構客戶”,2017年和2018年分別貢獻了236.42萬元、87.56萬元的銷售額。

天眼查數據顯示,遠大安翰2017年5月27日註冊成立,經營範圍爲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諮詢、技術推廣;數據處理(數據處理中的銀行卡中心、PUE值在1.5以上的雲計算數據中心除外);健康諮詢(須經審批的診療活動除外);銷售日用品、禮品、機械設備等,由張宏宇、張鐸分別出資495萬元和5萬元,佔比分別爲99%和1%。

根據天眼查數據,遠大安翰2017年8月2日工商變更,執行董事由王文君變更爲李力,同時增加經營範圍:銷售食品、醫療器械III類,醫療器械I、II類等,並將住所由石景山變更爲海淀區遠大路附近的金源時代商務中心。

界面新聞記者實地調查發現,變更前的住所地爲北京市石景山區實興大街30號院5號樓6層6號,是中關村石景山園集中辦公區,屬於創業服務器,沒有實際經營。

界面新聞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張宏宇爲大中電器集團創始人、北京大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大中之子,張鐸則是大中投資旗下投資管理部經理,王文君的身份則爲張大中母親名字命名的“王佩英慈善基金會”祕書長,李力的身份是原大中電器的副總經理。同時遠大安翰披露的包括李力在內至少有6位同樣來自大中電器背景的金牌店長等業務骨幹。

天眼查數據顯示,張宏宇名下以“大中”字號冠名的有限合夥基金近10支,其中張大中、堆龍大中天利投資中心(有限合夥)分別出資400萬元和19600萬元,佔比分別爲2%和98%共同投資成立的北京大中萬升投資中心(有限合夥)(以下簡稱爲“大中萬升”)。而招股書披露,大中萬升2017年9月出資2.5億元參與安翰科技增資,位列發行前第9大股東,持股數量1510.0404萬股,佔比4.1946%。

也就是說,遠大安翰是張大中的影子公司,專門負責安翰科技膠囊胃鏡產品的宣傳推廣,而張大中同時也是砸下鉅額資金間接持有安翰科技的重要股東之一。

同時,微信平臺認證信息顯示,遠大安翰旗下2018年12月19日完成實名認證的公衆號“大胃天下”僅有2019年2月以來數篇文章推送,原創僅2篇,閱讀量個位數或十位數,但自從3月底安翰科技申報上市以來基本上做到“日更”——其內容則與安翰科技官方網站“新聞熱點”和“愛胃爲愛”等欄目及其旗下實名認證的公衆號“膠囊機器人”、“愛爲康”以及遠大安翰旗下微信小程序“膠囊胃鏡機器人”的更新發布內容幾乎完全重合,甚至連兩家公司旗下多個公衆號的自定義菜單功能都幾乎如出一轍。

界面新聞記者實地探訪了位於北京海淀區遠大路世紀金源購物廣場一路之隔的金源時代商務中心2號樓C座2A的遠大安翰。

在寫字樓樓下露天停車位,赫然停放着車身周圍貼滿“不插管、做胃鏡,遠大安翰胃健康中心,全球科技世界領先,安翰磁控膠囊胃鏡”標籤的白色別克GL8 ES豪華商旅車。界面新聞記者徑直上樓後在公司門口發現,前門掛着“安翰健康”的大燈箱標牌,角落裏還擺放着兩個液晶顯示標牌,分別顯示着“遠大安翰I丁瑩紅診所膠囊胃鏡檢查中心”和當天做膠囊胃鏡檢查的4位就診者姓名;後門牆上則掛着“安翰科技(北京遠大安翰科技有限公司)”的小標識。進門後的正對着前門大廳的牆上,依然是“安翰健康”四個大字,側面牆上則是丁瑩紅診所門診7位醫護人員信息展示,其中丁瑩紅醫生被介紹爲“現任中國航空總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其他人員均爲護士和技師。

根據界面新聞記者探訪獲悉,遠大安翰有兩臺安翰科技旗下的磁控膠囊胃鏡設備,其中一臺在大廳展示並配有三顆膠囊樣品,另一臺在檢查室,配有“馬甲式”便攜記錄器和檢查服、膠囊定位器等配套設備。

毋庸置疑,兩家公司分明就是一家,遠大安翰又是如何披露成了安翰科技的外部核心客戶呢?設立遠大安翰僅僅是爲了增加幾百萬元的銷售額嗎?在張大中運籌帷幄的背後,這兩家公司之間到底還有什麼祕密?

對於遠大安翰與安翰科技之間的關係,一位店長告訴界面新聞記者,該公司是由著名的大中電器創始人張大中先生投資的,而張大中是安翰膠囊胃鏡的天使投資人,這裏負責安翰膠囊胃鏡的宣傳推廣和展示。而丁瑩紅診所與遠大安翰是一家公司兩塊牌子,都是一起的。

界面新聞記者調查發現,丁瑩紅是航空總醫院消化內科排名最後的一名副主任醫師,但並不是科室主任。國內知名消化內科專家張建國纔是航空總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消化內鏡中心主任,且航空總醫院的公開招投標信息顯示其採購的是重慶金山的膠囊內窺鏡系統。而北京市衛計委的醫師執業信息顯示,北京丁瑩紅內科診所於2019年2月22日才獲得北京市海淀區衛計委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而丁瑩紅則是於2019年3月22日才獲得醫生多點執業登記備案。

也就是說,至少在2019年2月22日之前,遠大安翰所開展的膠囊胃鏡檢查項目涉嫌存在非法行醫等違法違規問題,爲安翰科技貢獻的數百萬元業績是否還存在合法基礎?而即便是套用丁瑩紅診所解決了醫療機構資質問題,但並非該醫生和診所的正常診療業務,完全是在鋌而走險地“打擦邊球”。

蹊蹺的華人世紀

另一家特別起眼的核心客戶是華人世紀。根據招股書披露,該公司2017年度、2018年度分別爲安翰科技貢獻了銷售額491.10萬元、583.89萬元,佔比分別爲2.85%和1.81%,分別位列第三大客戶、第二大客戶。

天眼查數據顯示,華人世紀註冊成立於2012年5月24日,王紅濤與南剛分別出資25萬元,持股各佔50%。註冊資本2012年7月16日增至101萬元。經營範圍:銷售醫療器械(III類、II類),醫療器械經營企業許可證有效期至2017年4月20日;2018年10月22日,變更經營範圍爲:銷售食品、銷售第三類醫療器械;零售藥品;醫藥諮詢等;2019年3月4日增資至註冊資本1000萬元(認繳1000萬元,實繳101萬元),王紅濤、南剛分別持股比例爲70%和30%。

界面新聞記者調查發現,該公司備案聯繫方式中的“13501088171”,4月初通過微信查找顯示微信名稱爲“南剛”,但5月底已經變成“不用的微信號”。

除此之外,南剛還出現在上海明品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聯繫人與聯繫方式完全重合,該公司2019年2月13日更名爲上海明品醫學數據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9月23日法人代表由南剛變更爲姚娟娟。

天眼查數據顯示,“13501088171”南剛這個手機號碼登記的還有一家“中衛天寶(北京)會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9月23日,登記的自然人股東高管分別爲趙記學和李小強,但2018年11月9日宣佈解散註銷。雖然美年集團老闆俞熔旗下有大量“中衛”系列字號的公司,但尚無直接證據表明南剛與俞熔存在關聯。

界面新聞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世紀華人官方網站“hrsjmed.com”,於2019年2月2日剛剛取得工信部ICP備案,備案號:“京ICP備18041522號”。WHOIS查詢發現,該網站域名(http://www.hrsjmed.com/)創建於2019年1月14日,除了首頁正常顯示外,公司簡介、新聞動態、主營業務和人才招募以及聯繫我們等欄目在4月初均顯示爲“404”,當時網站披露的聯繫地址爲“北京市朝陽區利澤中一路1號院博雅國際中心B座1612”;目前信息已經完成更新,公司聯繫地址5月份已經變更爲“北京市朝陽區博雅國際中心A座”。

界面新聞記者實地探訪發現,北京博雅國際中心A座爲寫字樓,B座爲酒店式公寓。其中,在B座1612沒有找到任何公司,16層僅有1601是一家名爲“宇聯國際”的公司,1612左鄰右舍門上的春聯都還沒有撕掉,正在16樓的保潔也確認沒有華人世紀這家公司,只有B座底商爲望京博雅診所。A座大廳的物管人員則告訴界面新聞記者,A座所有公司均在“水牌”顯示。但記者在“博雅國際中心寫字樓客戶名錄”的“水牌”上查遍了全部企業名稱,均未發現世紀華人的蹤跡。記者最後前往該公司工商登記的住所地北京市朝陽區雙營路11號4號樓10層4單元1107,同樣發現這是名爲“美立方”的住宅小區,臨街的4號樓4單元1107及其相鄰的均爲住宅。

根據問詢與回覆函的補充披露,世紀華人將安翰科技的膠囊胃鏡產品銷往了北京301醫院。北京301醫院2011年7月成立了後勤招標採購中心,承擔全院基建營房工程、後勤物資和服務項目的招標採購任務,界面新聞記者在該中心網站的全部招投標採購信息公示中,並沒有找到任何有關安翰科技膠囊胃鏡或世紀華人中標等相關信息。

更多核心客戶成謎

在安翰科技的客戶中,還有上海安翰闌碩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爲“安翰闌碩”)和上海安謐醫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爲“上海安謐”)的背後,均涉及到兩位神祕自然人——朱護衛和朱護峯。

天眼查數據顯示,安翰闌碩2015年6月26日註冊成立,法人代表兼執行董事均爲朱護衛,監事爲朱護峯,股東爲朱護衛和朱護峯,曾用名“上海闌碩醫療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10月30日,朱護衛和朱護峯將其所持全部股權轉給了上海安翰,安翰科技董事長吉朋松接替朱護衛成爲新的法人代表兼執行董事,監事由朱護峯變更爲肖國華。

而2014年9月19日註冊成立的上海安謐,是由張梅芳和張逸民共同出資設立的。2015年7月1日,朱護衛、朱護峯二人於分別受讓原股東的全部股權,法人代表兼執行董事由張逸民變更爲朱護峯。2016年度、2017年度上海安謐分別位列安翰科技第二大客戶和第四大客戶,銷售額分別爲477.74萬元、252.41萬元,佔比分別爲4.15%和1.47%,但2016年、2017年和2018年連續三年上海安謐均有超過320萬元的應收賬款長期掛賬。

也就是說,朱護衛和朱護峯二人於2015年6月26日註冊成立了安翰闌碩之後,2015年7月1日便受讓了安翰科技的核心經銷商——上海安謐,但卻又在兩年多以後將其旗下安翰闌碩全部股權賣給了安翰科技全資子公司上海安翰。朱護衛和朱護峯與安翰科技之間到底存在什麼關係,這種倒進倒出的背後又暗藏着什麼玄機?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退出的主要經銷商名單中,上海尚和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層層穿透後與美年大健康老闆俞熔存在關聯。

其中,上海尚和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監事周靈是朗盛投資集團管理合夥人,並持有寧波鎮海朗盛百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1%的股權。如前文所述,該公司與朗盛基金大量LP高度重合,而朗盛基金持有安翰科技發行前總股本的4.5595%。

除此之外,一系列曇花一現的核心客戶的業務真實性與合理性都還存在不少疑點有待解開。

在2017年度退出的主要經銷商中,深圳百飛特實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年7月,2017年6月該代理商進行業務調整,將代理權轉交給河南新衆康醫藥有限公司。

界面新聞記者調查發現,這兩家公司背後層層穿透則都是中原華信商貿集團及其背後的兩大股東李斐和李向陽。而招聘信息則顯示,深圳百飛特實業有限公司是品牌病牀深圳獨家代理商。河南新衆康醫藥有限公司的具體業務則是在河南省新鄭市內五十多家衆康連鎖藥房,與安翰科技的膠囊胃鏡產品並沒有任何交集。

同樣是2017年度退出的主要經銷商之一——蘇州連昆力拓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註冊於2016年5月20日,其法人代表兼唯一股東劉彬的另一個身份是一家服裝個體戶——蘇州市高新區橫塘蕾伊娜服裝經營部。

界面新聞記者實地查看發現,蘇州連昆力拓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登記住所——崑山市陸家鎮南糧路70號是世紀華聯超市便利店,而緊鄰的南梁路68號則是朱麗鮮花店,旁邊則是杏花南苑小區的側門,並沒有任何醫療器械公司。另外,侍洪權與蔣詠梅於2014年10月14日共同出資設立的保定中翰醫療器械銷售有限公司也是2018年度退出的主要經銷商之一。安翰科技披露的退出原因披露爲因銷售業績未達標。

天眼查數據顯示,侍洪權與蔣詠梅背後還有一家企業——揚州市森拓建設工程發展有限公司是最高人民法院所公示的失信公司,2016年11月先後兩次被淮安市清浦區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同時該公司累計法律訴訟記錄多達49條。

界面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在保定中翰醫療器械銷售有限公司登記住所地址保定市新市區樂凱北大街87號3樓也不存在醫療器械公司,整個87號及其相鄰的多家門店均爲安全門、廚衛和裝飾等建材相關店鋪,緊挨着的89號臨街底商爲美的空調專賣店(編號:NO.冀Z1100),二三樓分別爲華納匯藝術學校和賽拉萌兒童攝影。

類似的情形非常普遍。作爲2018年度退出的主要經銷商之一,上海寰熙醫療器械有限公司2010年1月註冊成立時的經營範圍爲從事貨物進出口及技術進出口業務。直到2017年12月1日才發生工商變更,將其經營範圍增加了醫療器械銷售等,而醫療器械銷售許可證方面,2016年06月13日取得三類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編號爲“滬金食藥監械經營許20160194”,2019年02月19日才取得二類醫療器械經營備案。

需要補充的一個細節是,上海寰熙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名下網站備案多達15個,其中大多數域名均無法打開,但域名分別爲鉬靶機、血氣分析、彩超、血透機、聽力儀器、驗光儀、黃疸儀、吞嚥障礙、除顫儀、起搏器、低周波等大量醫療相關名詞拼音,幾乎涵蓋了大多數常用醫療器械,唯獨沒有安翰科技所生產的膠囊胃鏡等相關產品。

界面新聞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在該公司的醫療器械產品庫中搜索“膠囊胃鏡”,結果爲0,搜索“膠囊內鏡”則有一條結果是“OMOM膠囊內鏡”,根據產品介紹,是重慶金山科技集團研製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一種新型無痛的消化道影像無線檢測系統。

即便是國外客戶也同樣存在不合理性。根據補充披露,Endo-kapszula kft2018年度貢獻了23.48萬元銷售額,還有一家來自法國的Med Optics也貢獻了79萬元銷售額,分別佔海外銷售額的比例爲20.52%和69.05%。

界面新聞記者調查發現,這家位於匈牙利的海外客戶全稱“Endo-kapszula kft private medical center(恩多卡普蘇拉肯德基私人醫療中心)”,是一家由匈牙利醫學會胃腸科及內鏡科主任醫師拉澤爾·瑪莎博士創辦的內鏡診所,該診所官網披露目前全球4種膠囊內鏡只有Pill Cam(Given Imagaging)和Mirocam(Intromedic)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准在美國使用,而該診所採用的也是PillCam和Mirocam兩種膠囊內鏡系統。

針對上述問題,界面新聞記者致函求證,但截至發稿前尚未得到任何回覆。

而法國的Med Optics則是一家眼科光學中心,與安翰科技的膠囊胃鏡不存在交集。

考慮到安翰科技膠囊產品屬於醫療器械,尚未獲得海外相關認證,這些海外銷售的真實性無疑存在較大問號。

聲明:本文轉自界面新聞,僅供參考,版權及相關問題請聯繫界面新聞,本號不承擔任何法律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