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0年來,甘肅省和天水市高度重視這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堅持秉承以“保護傳承”爲主題、以發展創新爲生命力,使公祭伏羲大典的規格和影響力不斷提升,而民衆自發的祭祀伏羲活動也更加興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路是漫長的,我們要深刻領會並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的重要思想,堅持以“提升文化認同與社會和諧、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爲宗旨,以“弘揚伏羲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爲主題,以“同根同祖 中華共祭”爲基本形式,在傳承發展中實現文化進步,讓以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爲承載的中華優秀文化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力量。

傳承發展 守正創新——寫在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舉辦30年之際傳承發展 守正創新——寫在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舉辦30年之際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在中國數千年曆史長河中,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伏羲畫卦、神農嘗草、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古代神話,積澱着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而“伏羲畫卦”是指以伏羲爲代表的遠古先民在與自然界進行長期鬥爭的過程中,發現人與自然界接觸最多的是“天、地、水、火、山、澤、風、雷”八種“物”,而他們之間普遍存在着對應關係亦即“陰”“陽”兩種辯證關係。伏羲氏把這八種“物”用不同的圖像符號表示,組成圖形,後稱八卦圖,是中華先民認知自然的開始,也是人類社會由矇昧時代逐漸進入文明時代的開始。與此同時,伏羲氏族在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中,通過不斷融合,統一天下,創立“龍”圖騰,構建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伏羲的這一創世發明具有開天立極之功,被贊之爲“一畫開天,肇啓文明”。伏羲也被尊稱爲人文始祖,位列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其開創的創新、創造、吸納、和合精神以及其他一些物質精神方面的發明成果,共同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和本源——伏羲文化,傳頌中華大地幾千年而生生不息,更是海內外華人普遍認同的民族精神象徵、文化標誌和情感紐帶。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伏羲生於古成紀,即今之天水,天水因此也稱“羲皇故里”,在歷代典籍中多有記載。追遠懷祖、建祠奉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據史料記載,至遲在秦漢時期就開始祭祀伏羲。西漢司馬遷《史記·封禪書》載:秦文公十年(前756年)設鄜畤,即爲祭祀伏羲而專設之祠,祭祀時用騮駒、黃牛、羝羊三牢之儀。秦宣公四年(前672年)“設密畤於渭南,祭青帝”。唐玄宗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朝廷確定每年春季三月三日和秋季九月九日祭祀三皇。金、元兩代天水卦台山伏羲廟依此祭祀。明初承襲元制,春季三月三日、秋季九月九日爲祭日。隨着國家對祭祀伏羲的不斷重視,爲了擴大祭祀規模,經奏請朝廷批准,於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在天水秦州城建立伏羲廟,歷經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修建,至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已初具規模,秦州祭祀伏羲的中心逐漸轉到秦州城伏羲廟,祭祀更趨規範化、制度化,禮部特作標準祭文,命地方官員代朝廷祭祀。自此,秦州伏羲廟成爲全國性祭祀伏羲中心。入清以後,清廷對祭祀先祖非常重視,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形式又恢復到明嘉靖年規格。清中後期,祭禮漸次簡略,祭祀活動由官方主辦轉爲由民間士紳爲主組成的秦州“上元會”主辦。民國時期沿襲清代習俗,祭祀活動依舊進行,禮儀略同晚清,每年正月十六日爲主要祭祀日。1949年天水解放後,羣衆祭祀伏羲習俗仍未間斷。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發展,在應時處變中昇華。1988年,天水市委、市政府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順應民意,決定恢復公祭伏羲活動。時爲龍年,6月26日(農曆五月十三日)公祭伏羲典禮在天水伏羲廟舉行,由市政府主辦,隨後有組織的民間祭祀伏羲活動也隨之恢復。1989年,天水市委、市政府決定在舉辦公祭伏羲大典的同時,舉辦伏羲文化旅遊節。此後伏羲文化旅遊節名稱和內容多有變化,但旅遊節一直堅持舉辦,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1992年8月13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視察天水時親筆題詞“羲皇故里”,爲弘揚伏羲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3年以後,隨着天水各項事業的發展、伏羲廟環境的變化,公祭大典活動進一步走向規範化,規格和規模逐年提高。2005年7月3日,經天水市人民政府申請,甘肅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將公祭伏羲大典升格爲省級祭祀,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甘肅省文化廳和天水市人民政府承辦。2006年5月20日,經天水市博物館申報,“太昊伏羲祭典”被國務院公佈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4月,爲進一步規範公祭伏羲大典活動,經天水市人民政府申請,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文批覆同意天水市人民政府《關於確定公祭伏羲大典時間的請示》,決定從2007年開始,公祭伏羲大典舉辦時間確定爲每年公曆6月22日(時年夏至日),至此,公祭伏羲大典時間形成定製。2007年5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公祭伏羲大典新聞發佈會,這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首次爲全國祭祖活動舉辦的新聞發佈會。在當年祭祀活動前,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專門爲公祭大典撰寫了祭文。2013年,甘肅省申報“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工程獲國務院批准,公祭伏羲大典祭祀規格進一步提高,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僑聯和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形成省部共辦規格,並首次實現央視4臺全程直播。2014年,經海峽兩岸共商,在6月22日同一時間,大陸在天水伏羲廟、臺灣在嘉義市大天宮以“同祖同脈、中華共祭”爲主題,開展海峽兩岸共祭伏羲活動。現已連續舉辦了5年,今年將舉辦第六次,在臺灣各個層面產生了較大影響。

30年來,甘肅省和天水市高度重視這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堅持秉承以“保護傳承”爲主題、以發展創新爲生命力,使公祭伏羲大典的規格和影響力不斷提升,而民衆自發的祭祀伏羲活動也更加興盛。目前,在天水已形成了公祭伏羲大典和民祭伏羲廟春節文化廟會、秋祭伏羲典禮兩種規格三種形式,其所蘊含的民族情結和人文情懷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別具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伏羲文化是中華文明之源、中華傳統文化之根,弘揚伏羲文化,對於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覺”意義重大。每年舉辦公祭伏羲大典期間,都有大量的華人華僑和國際友人前來天水參加公祭伏羲大典,開展經濟文化交流活動,而臺灣和港澳同胞更是心嚮往之。臺灣從國民黨政要到社會大衆每年都要組織各種形式的祭拜團前來參祭,共話民族團結。2011年公祭伏羲大典期間,來自美國、德國、英國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27個華人華僑社團代表參與祭典活動,與天水建立了廣泛的經濟文化聯繫。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駐華使節代表,美國、英國、意大利、日本、加拿大和西班牙等15國華人華僑代表參加祭典活動,影響廣泛。通過30年來舉辦公祭伏羲大典,對於弘揚中華文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凝聚民族情結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交流是文明互鑑的重要形式。伴隨着公祭伏羲大典活動,國家和省市在大典期間和大典後相繼舉辦系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壇等。1992年10月,第一次全國伏羲文化研討會在天水召開後,伏羲文化研究隨之掀起熱潮。2002年12月,經天水市申請,國家民政部批准,全國性伏羲文化研究社團組織——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在北京正式成立,此後每年在公祭伏羲大典時聯合高校、科研單位在天水舉辦以伏羲文化爲主的學術研討會,影響深遠。2008年,海峽兩岸在天水舉辦“易學文化研討會”,進一步促進了天水可持續發展。2015年,天水市與國內相關科研院校聯合,吸納“兩院”院士和其他一些專家學者,共同建設綠色催化專家智庫,並把天水作爲永久論壇主辦地,迄今已舉辦了三屆。同時,在公祭大典期間,還舉辦以海峽兩岸書畫名家爲主的各類書畫展覽和高規格的李杜詩歌節,體育賽事與旅遊也相得益彰,“李廣杯”國際傳統射箭錦標賽、全國山地自行車錦標賽、中國龍舟公開賽暨“伏羲杯”龍舟大賽、全國垂釣大賽、“問道伏羲”——伏羲太極拳展演等國際國內體育賽事,加強了甘肅、天水與國際國內的文化體育交流,有效提高了天水知名度和開放水平。

文化與經貿旅遊活動有機結合,推動了經濟同步發展。1988年恢復公祭伏羲大典以來,天水連續舉辦商品展示展銷、招商引資、旅遊推介等活動。經濟活動始終是舉辦大典中重要的內容之一。簽約引進的一大批經濟旅遊項目,如國內知名的萬達、保利、綠地、華僑城、碧桂園等企業已在天水投資建設,爲天水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旅遊設施和環境不斷得到改善,使旅遊人數連續多年實現快速增長,僅2018年全市接待旅遊人數4219萬人次,綜合收入253.3億元,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以每年舉辦大典和節會爲契機,聚集財力物力,集中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使天水城市面積增大了數倍,道路交通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以綠化美化和管理爲主的人居環境顯著提升,羲皇大道、成紀大道拓寬改造和藉河、渭河綜合整治,古城區保護修繕、8大新城建設等大的城市建設項目帶動了全市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城市品質和文明程度顯著提高。

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得到全面發展。通過舉辦公祭伏羲大典,全面促進了天水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僅以每年舉辦公祭伏羲大典和民祭伏羲以及羣衆日常祭拜始祖的場所伏羲廟爲例,1988年恢復公祭伏羲活動時,廟內面積不足6000平方米,絕大部分房屋和土地被佔用,文物建築年久失修,廟外環境嚴重失調。在國家和省市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2004年啓動了伏羲廟歷史上第12次保護性修繕工程,也是歷史上規模最大、修繕內容最徹底的一次。通過10多年的修建,伏羲廟佔地面積由原來的6000平方米擴大到現在的3.5萬平方米,文物建築和其他展示保護類建築由原來的1000多平方米擴大到1萬餘平方米,其管理機構——天水市博物館也由當初的20多人發展到現在近300人,形成了集文物收藏展示和研究考古以及非遺傳承保護爲一體的綜合性文化遺產機構——國家一級博物館,也使伏羲廟發展成爲名副其實的世界華人尋根祭祖聖地和研究、展示伏羲文化的中心。與此同時,以公祭伏羲大典和民祭伏羲活動爲平臺,也促進了全市傳統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

祭祀傳承歷史,文化滋養文明。在籌備公祭伏羲大典和伏羲文化旅遊節過程中,省市都按照中央提出的以人民爲主體,讓廣大人民羣衆成爲節會活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的要求,盡最大可能吸引廣大羣衆參與節會活動。天水市提出了“爭當文明人”“城市是我家,愛護靠大家”的精神文明教育活動,組織大量的志願者服務於節會活動,機關單位和廣大市民紛紛走向街道義務植樹、清掃衛生,爲時一週的廣場演出和劇院演出向廣大市民開放,其他文化活動形式多樣,宣傳中華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景區景點全部向廣大遊客免費,讓廣大市民有充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通過幾十年的堅持不懈,天水市民文化道德素養明顯提高,文明程度不斷得到提升。2018年,天水市被中央文明辦列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候選城市。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在堅守與傳承中,天水已成功舉辦了29屆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遊節,即將迎來第30屆盛會。“三十而立。”作爲改革開放後舉辦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地方慶典節會之一,她已成爲全國獨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被列爲最具發展潛力的十大節慶活動之一,顯現出的影響力和生命力是巨大的、長遠的。“路漫漫其修遠兮。”慎終追遠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品質,薪火相傳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路是漫長的,我們要深刻領會並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的重要思想,堅持以“提升文化認同與社會和諧、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爲宗旨,以“弘揚伏羲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爲主題,以“同根同祖 中華共祭”爲基本形式,在傳承發展中實現文化進步,讓以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爲承載的中華優秀文化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力量!

作者:李寧民

傳承發展 守正創新——寫在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舉辦30年之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