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陋的小陶盆,专家却为图案争论,试图揭示6000多年前的故事

1953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的半坡文化遗址被发现,这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距今6000-6700年前。它对研究当时的文化习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半坡遗址出土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其中引发争议最多、最广的还是一个简陋的小陶盆。

这个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小陶盆,高约为16.5厘米,口径约39.8厘米,看起来十分普通,其实它是作为葬具出现的。当时的人均寿命很低,尤其是未成年的儿童死亡率相当高。儿童夭折后,就放置于陶缸之中,而上面的所扣的缸盖,就是这种小盆。先民们对抗不了天灾人祸,就以这种方式,送走亲人,寄托哀思。

一个简陋的小陶盆,专家却为图案争论,试图揭示6000多年前的故事

这个小陶盆是细泥红陶制成,做工十分精致,表现出当时的制陶技术已经到了非常高超的地步。但最引人争议的,是在内底部的图案。它是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是圆形,头顶上好像是梳着发髻一般。人面的前额右半部是黑色,左半部则是一个黑色的半弧形。它的鼻子呈倒“T”型,眼睛半眯半闭,嘴巴似乎含着一条鱼,而两侧本该是耳朵的部位,也是抽象为两条鱼。

这就是著名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自从出土之后,就被珍藏在国家博物馆,1995年时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2001年更是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关于图案的含义,却引来了众多专家的争议,观点竟然多达30余种。

一个简陋的小陶盆,专家却为图案争论,试图揭示6000多年前的故事

最开始的说法是“图腾说”,这也很好理解,当时的先民虽然已经进入了农耕文明,但采集和渔猎仍然占据了生产生活的重要部分。这种鱼纹,就是他们生活的写照。在仰韶文化之中,鱼的图案非常多,半坡人居住在靠水的地方,鱼对于他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不光如此,鱼的繁殖能力强,对于古人来说,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对于鱼儿的崇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对于繁衍子孙的巨大希望,以鱼作图腾也寄托了对本族人兴旺的愿景。

一个简陋的小陶盆,专家却为图案争论,试图揭示6000多年前的故事

这种“图腾说”出现后不久,就遭到了很多专家的猛烈批评。在半坡遗址之中,出土了大量的鱼叉、鱼钩等捕鱼工具,甚至连不少陶罐上还有捕鱼的场景。反对者认为,鱼只是作为一种食物,是绝对不会被人当做图腾的,更不会拿它来当作族徽。

因为人面鱼纹彩陶盆又是作为儿童的葬具,所以有人提出“巫师说”。他们认为,这就是当时巫师的形象,尤其是人面具有“阴阳脸”的神秘色彩,更说明这是当时巫师在进行祈祷活动。鱼就是巫师所用的祭品,用来对夭折儿童的祝福。

一个简陋的小陶盆,专家却为图案争论,试图揭示6000多年前的故事

另外,还有观点认为,这个图像就是去世儿童的抽象画。在那个年代,夭折率非常高,父母亲为了寄托对于孩子的思念,便将他的画像制成图案,作为永久的纪念。

各种说法之中,竟然还有“历法说”。因为在当时,各种天文历法还没有诞生,人们都是根据动植物的变化来判断季节。除了植物的枯荣之外,鱼儿的周期性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持这个观念的人,以先秦时期的文献,比如《诗经•豳风七月》和《礼记•月令》为例,说明即使到了春秋时期,民间依然有用鱼鸟花木以记时节的方法。

一个简陋的小陶盆,专家却为图案争论,试图揭示6000多年前的故事

由于缺乏文字以及更多的实物考据,各种说法层出不穷。甚至有人提出,这种图案并不是每一个儿童葬具都有,因此是代表贵族权力的象征,又有人说这其实就是古代的摸鱼图,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生活,还有人说这映正了颛顼死后复苏化身为鱼的神话传说。

总之,这样一副神秘的图案,引发过长时间的争议,而且看起来,争议还会不断继续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