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上校從1997年便開始在海洋上搜尋塑料垃圾

【導讀】一個海員用數年的時間在海上航行數萬海里來探測塑料廢物對海洋的影響規模。據他估測,南太平洋地區存在一個“垃圾帶”,面積超過965000平方英里(250萬平方公里)。

查爾斯·摩爾上校剛從復活節島和魯濱遜克魯索島的抽樣考察之旅回來。

他曾和隊友們在1997年一起發現了第一個海洋垃圾帶,又稱“北太平洋環流”。現在他又開始關注南太平洋地區。

衆所周知,塑料垃圾多集中在南半球環流,但很少有科學家去該地區採集樣品。

烏得勒支大學的海洋專家埃裏克·範·塞比耶博士說,查爾斯·摩爾上校及其同事的工作將有助於填補我們對海洋塑料垃圾認識的“巨大的知識空缺”。

他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就目前而言,我們能獲得的任何數據都是有用的。”

查爾斯·摩爾上校解釋道,亞熱帶環流即被循環洋流包圍的海洋區域所佔的面積大致與地球的陸地面積相同,而現在正在被“我們的垃圾”填充。

據BBC報道,研究人員最初只在北太平洋地區發現海洋垃圾帶,但現在南太平洋地區、北冰洋以及地中海區域也發現了垃圾帶的存在。

“讓我喫驚的是,如今幾乎每一塊海域都有塑料垃圾的身影。” 埃裏克·範·塞比耶博士感慨道。

爲了清理世界海洋流域漂浮的塑料垃圾,摩爾上校創建了非營利組織“阿爾吉塔海洋研究所”。在過去的30多年,他已經用自己的調查船隻‘阿爾吉塔號’將很多科學家帶到那些垃圾帶中心進行考察。

通過拖網的辦法,隊員們將塑料垃圾從海洋中打撈起來,進而估測全球微型塑料粒子的規模。

儘管科學家們一致認爲塑料污染是個全球性問題,但他們還不確定海洋垃圾帶的確切分佈位置。

“如果我們不知道塑料垃圾在哪,我們就不會明白它給我們帶來哪些影響,那麼我們也就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範·塞比耶博士說。

入侵食物鏈:魚肚子裏塑料比食物多

摩爾上校和他的同事希望通過一系列的調查研究之行來解決數據匱乏問題。

在最近一次旅途中,他們同時也調查了南太平洋地區塑料垃圾可能如何威脅到海洋魚類的生存。

鯨魚、魷魚和王企鵝以深海燈魚爲食。阿爾吉塔團隊說,如果燈魚誤食了塑料,這可能對接下來的食物鏈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曾和該機構合作過的美國海軍海洋生物學家克里斯蒂安娜·布爾戈向BBC透露,誤食塑料垃圾的問題可以說是“眼不見爲淨”。

▲大多數的垃圾由細小的漂浮在海面的顆粒構成

她解釋稱,爲了讓這個問題引起全世界的關注,科學家需要真正前往這些垃圾聚集帶。

通過‘阿爾吉塔號’,布爾戈已經親眼目睹了海洋垃圾帶來的影響。她說,一些魚胃裏的塑料反而比食物多。

垃圾哪裏來?有垃圾從遠方來

全球範圍來看,海洋中塑料垃圾多來自陸地。這些垃圾一般是洋流不遠萬里運送來的,它們匯聚起來形成了巨大的旋轉水體,即環流。

但查爾斯·摩爾上校說,南太平洋垃圾帶和北半球垃圾帶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的垃圾多來自捕魚業。

但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們開始把注意力從偏遠的海洋中心垃圾帶轉移到靠近內陸地區的垃圾帶。範·塞比耶說,“從塑料危害的角度考慮,它對海洋生物產生了哪些影響?海岸附近區域的生物鏈遭受最嚴重的危害,同時經濟也受到最大打擊。”

範·塞比耶說,未來的研究重心應集中到大陸架附近的生態敏感地區。他說:“垃圾帶覆蓋的地區多爲生態系統中相對次要的地區。”

▲塑料垃圾漂流到那些離人類數千米遠的島嶼

他的團隊曾經研究過塑料給海龜和海鳥等海洋動物帶來的危害,他警告說:“我們經常發現,危害一般發生在垃圾帶外的區域。”

展望未來,範·塞比耶期待進一步瞭解那些塑料垃圾如何抵達海岸線附近,又隨後被洋流運送到海洋中去。中斷這一進程很有可能阻止垃圾帶的進一步堆積。她表示,“沙灘清理或許可以有效地清理海洋垃圾。”(黃琦編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