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野

隨筆:給文學栽點刺

記得幾年前恩師何希明老師編撰《中國曆代諷喻詩選》時對我說,歷朝歷代歌功頌德的詩文太多太多了,但流傳下來卻多是諷喻性質的,於是就想以“人民性”爲標準編選一部詩選。我當即附和道,批判性是偉大作家的重要標誌,您做了一件功德無量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由於沒有什麼別的嗜好,工作之餘便是讀一些閒書。讀了一些文學名著尤其是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作品之後,我漸漸發現文學其實可以劃分爲對神的歌頌和對現實的批判兩大類的。這種現象在西方文學表現得尤爲突出,基本上可以以文藝復興爲界,之前的文學作品大多是對神的歌頌,比如荷馬史詩,雖然神性中也表現了人的喜怒哀樂以及精神追求,神性中也體現了人的精神面貌,但這種終究還是神性的東西,說到底仍然還是神,是高不可攀無所不能的神,而不是活生生可以觸摸的人。

而到了文藝復興之後,各種禁錮被打破,追求個性解放與人的自由成爲時代的標誌,反映到文學作品中那就是對現實的批判。因爲在這些追求理想追求自我的藝術家看來,現實社會總是不合理的,是需要批判的,只有批判才能促使其逐步完善。過去是各種神主宰着文學藝術,而今變爲現實的人。

隨筆:給文學栽點刺

人們誰也沒有見過神到底長什麼樣子,完全憑各自的臆想,只要能表現無所不能的神性就行了。而今現實的人那就不一樣,畫鬼容易畫人難,於是作品內容就從神的表現轉變爲對現實社會的批判。批判精神也就成了近現代文學藝術的核心。後來還出現了專以此影響深遠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流派。司湯達、巴爾扎克、福拜樓、莫泊桑、狄更斯、薩克雷、夏洛蒂·勃朗特、果戈理、契科夫、歐·亨利、列夫·托爾斯泰等那些如雷貫耳的名字和那些偉大的作品。雖然後來還出現過別的其他流派,但我覺得不管怎麼樣,各種流派變來變去,變的是表現形式,不變的是對現實的批判。因爲在作家藝術家看來,現實生活中總是不完美的。

正如我的老師所言,流傳下來的精品佳作大多是諷喻諷刺性的。從詩歌的起源《詩經》一直到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等概莫如此。對現實的批判與揭露也就成爲詩歌中的主流,影響深遠的也都是這些帶有批判性質的作品。

隨筆:給文學栽點刺

相反那些爲帝王歌功頌德的應景御製唱和之作早已湮滅在歷史的長河裏,無論帝王多麼偉大,功績多麼卓著。比如歌頌始皇帝嬴政的詩作不少,但是到現在人們似乎只記得“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秦始皇時民歌》)之類的歌謠。所以我要說,批判應當是一個偉大作家的重要標誌,也是檢驗一個文學作品的重要尺度。

過去對神的歌頌,怎麼說都可以,因爲誰也沒有見過。而現實社會不合理不完美的地方多着呢,對現實生活的批判也就顯得很正常。但如果對現實社會不是批判而是歌頌我倒覺得值得懷疑了。究其原因還是現實生活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還有就是社會環境所致,不敢或者不能批判,亦或只有正面的歌頌才能得到許可生存。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文明進步。如果一個社會連不同意見都不能寬容包容,那麼這個社會還好嗎?

隨筆:給文學栽點刺

最美麗的花往往都是長刺的,比如玫瑰被譽爲愛情的象徵,女性最喜歡得到男性朋友贈送的玫瑰,每到西方舶來的情人節到來的時候,玫瑰花嬌豔無比,當然價格也貴得驚人。而楚楚動人嬌豔美麗的玫瑰花卻是帶刺的,“小心前面帶刺的玫瑰”,告誡人們美麗也是要付出代價的。我想正因爲玫瑰帶刺吧,玫瑰花才如此嬌豔美麗漂亮吸引人。

薔薇也是一樣,盛開的薔薇花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惹得過往行人停步觀望,同樣也被視爲人類美好——愛情的象徵。德國狂飆運動偉大詩人、思想家歌德就曾以《野薔薇》爲題表達一個青春少女的悲催命運,讓人扼腕嘆息,並被舒伯特等作曲家譜寫爲樂曲而廣爲傳頌。有趣的薔薇也是帶刺的。此外還有月季等。

隨筆:給文學栽點刺

在這裏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世上沒有十全十美完美無瑕的東西,任何再好的東西也都有它不好的一面,比如玫瑰花薔薇花雖好但都帶有刺。那麼好的文學藝術作品不正如豔麗的玫瑰花、薔薇花嗎?由此而論,花中帶的刺莫不就是文學藝術作品中的批判精神?

當然給文學帶點刺,文學會更加燦爛,更加繁榮昌盛。但爲文者,也就是文學作品的著作者首先得自己給自己增加點鈣質,補充點鈣,這鈣就是鐵,就是鋼,就是膽識,就是勇敢,就是錚錚鐵骨,就是獨立特行,就是獨立思考,任何時候都挺直腰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考,不媚俗,不畏權,不向市場低頭,心中有正氣正義,保持樂觀向上的昂揚鬥志,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劍,精挑細選,認真打磨,還何愁沒有精品佳作呢?

隨筆:給文學栽點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