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民日報關注!安徽廣德縣這名大學生村官憑的啥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20日 11 版)

本報記者 肖家鑫 程 煥 徐 靖

被人民日報關注!安徽廣德縣這名大學生村官憑的啥


圖①:第三屆“森泰杯”環東亭山地自行車賽在東亭鄉陽岱山村舉辦,丁碩豪以大學生村官的身份負責秩序維護。

汪光榮攝(人民視覺)

圖②:羅興隆(右)在稻田裏準備插秧的禾苗。

本報記者 程 煥攝

圖③:王聰在給苦瓜點花授粉。

付 瑤攝(人民視覺)

隨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鄉發展。他們有的畢業後就紮根鄉村,有的離開大城市在鄉村找到新的舞臺,也有的還處在打拼的路上。在這片沃土上,這些年輕人個體選擇不盡相同,但都在用才智和汗水給鄉村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期待更有力的政策吸引、更健全的制度支撐,爲鄉村人才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編 者

迴歸

從指望種菜養家餬口,到將大棚作爲畢生事業

不記得經歷了多少次思想鬥爭,原本在山東濰坊市工作的王聰,3年前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返鄉,回農村去!

在山東壽光三元朱村的蔬菜大棚裏,記者見到了王聰,皮膚黝黑、眼睛明亮。他是個90後,畢業於青島理工大學。畢業後,他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選擇在城市奮鬥。“在所有親戚朋友看來,留在城市似乎是一個理所當然的選擇。”王聰說。

然而,工作後的生活並不如想象中美好,王聰開始反思:究竟該怎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王聰有回村的底氣。

和大學的同學們相比,他家所在的村子優勢明顯。三元朱村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發源地,蔬菜產業發達,父輩們種植經驗豐富,家裏也有一定積蓄。產業,是吸引人才回到鄉村的基礎。王聰覺得,回老家種棚,收入要遠高於在城市打工。

然而,王聰也缺少回村的勇氣。

“你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左鄰右舍的目光。”王聰說,上了大學又回來種棚,在一些人眼裏好像還是沒出息。

這種偏見,往往是阻礙人才迴流的重要因素。王聰最初的思想鬥爭,正源於此。

“長輩們的人生經歷,決定了他們的想法,但我們年輕人自己要想清楚,哪些更適合我們的發展。”儘管年齡不大,王聰卻很有主見。

種大棚很累,雖然收入不少,但很多年輕人已經不願意喫這份苦。打定主意後,王聰一點點跟着父親學習,插秧、澆水、抹叉子、施肥……年輕人學東西快,沒多久,王聰就和媳婦一起打理兩個蔬菜大棚,一年收入十幾萬元。

真正解開王聰心結的,是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當他得知王聰返鄉後,專門叫他去參加村民代表大會,給他打氣:我們非常歡迎而且需要王聰這樣的大學生回來,他能喫苦,很能幹。自此以後,王聰徹底將思想包袱放下了。

對於三元朱村來說,新鮮血液彌足珍貴,村子特別需要年輕人,帶來新的活力、新的思路、新的技術。作爲目前最年輕的種棚戶,王聰喜歡去育苗場打探蔬菜行情、嘗試新品種、在網絡上尋找農業專家指導,效果都不錯,也潛移默化地影響着鄰里街坊。

王聰笑言,曾是“網癮少年”的自己,回村以後再也沒打過遊戲。剛回村時,他考慮的只是增加收入、養家餬口。如今,擁有4個蔬菜大棚的王聰已將蔬菜種植當成自己畢生的事業,希望通過改造升級,種出更具附加值的高端蔬菜。

期盼

夢想與現實有差距,努力找到奮鬥的方向

5月末,正是一季稻的插秧季,貴州龍里縣冠山街道五新村一派繁忙。

灰色七分褲、紅白相間格子襯衫,搭配一頂反戴的鴨舌帽,田間勞作的身影中,羅興隆顯得格外搶眼。畢竟這個時節,留在村裏的年輕人並不太多。

2015年,高考成績出來後,羅興隆的分數只夠三本線,於是,他選擇了自謀出路。19歲的農村少年隻身來到廣州,找到了一份物業服務工作,每月到手工資4500元,朝九晚五,活動半徑不超過一站路,交際圈子只有幾個工友。僅僅一年多,這樣的生活就讓羅興隆感到孤獨和不安。他暗暗算過一筆賬,按現在的情況,即使一輩子省喫儉用,也很難在城市站穩腳跟。

2017年春節回家後,看着縣裏正在發生的變化,越來越熱鬧,羅興隆不想再出去了。“想先開個超市,有不少想法。”羅興隆認真研究了一段時間,但因爲沒找到籌錢的門路,就擱下了。

此後,他又試着換了一些其他工作。五新村距縣城只有5公里,他騎着電動車,在村裏和縣城間穿梭,每月工資2000多。

雖然創業還不夠順利,但家鄉對於羅興隆來講,意味着安定,也不缺乏機會。羅興隆說:“收入是少了,可家裏就有房子住,沒有了在大城市買房的壓力。壓力小了,能好好想想往哪個方向發展。”羅興隆家鄉附近,各種產業逐漸發展起來,在他看來,“工作機會、發展機會將越來越多。”

今年,家裏改建房子,父親堅決不肯花錢僱人,羅興隆拗不過,辭工回來當起了幫工。“平時搬磚,農忙種地,”這些日子,羅興隆一直在想,這份兒踏實也不錯。在這塊土地上,才能找到方向。

前不久,物業公司經理發來信息,邀請羅興隆繼續回廣州上班。在稻田忙碌時,偶爾有高鐵從眼前飛馳而過,羅興隆望着南下的列車,“捨不得村裏熟悉的環境,總想做點事兒。”他說,還是得繼續努力,尋找機會,相信只要肯奮鬥、能喫苦,家鄉的舞臺會越來越大。

紮根

不後悔當初的選擇,從工作中收穫滿足與價值

下午5點鐘,丁碩豪下班了,載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行駛在鄉路上,一家人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丁碩豪,安徽宣城廣德縣桃州鎮人,現在是廣德縣盧村鄉組織辦副主任。1991年出生的他,2013年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成爲一名大學生村官,現在已經6年了。

“我是在農村長大的,讀書那會兒也想過去上海、杭州闖一闖,到辦公樓裏做個小白領。”丁碩豪說。

但最終,作爲獨生子女,對父母、故鄉的牽掛超越了都市的繁華。就這樣,丁碩豪踏上了回家的車。

“剛開始的時候對大學生村官沒有概念,擔心幹不好。”丁碩豪說,“雖然我在農村長大,但真正幹工作,如何和農民打交道,還很稚嫩。”

很快,他迎來了“大考”。村裏開展經濟普查工作,丁碩豪成了一名經濟普查員,負責統計本村企業、個體戶、農民的相關經濟數據。他回憶,“剛開始工作還是大學生味道,偶爾喜歡‘轉文’,當地村民不願配合,有的也聽不懂,工作進展很不順利。”

漸漸地,丁碩豪總結出了自己的經驗,他幫村裏的老人乾乾活,和村裏人聊聊家長裏短。“用羣衆的語言和羣衆交流,就能拉近距離。”丁碩豪說。

在同學中,上海和杭州依然還是大家畢業後的首選,像丁碩豪一樣回到家鄉、回到農村的,少之又少。

幾年過去,丁碩豪對自己當初的選擇始終沒有後悔過,除了生活的舒適,更多的是人生收穫。

“讀書的時候,我對國家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沒有什麼切身體會。回鄉工作之後,看到了太多農村的變化和農民的喜怒哀樂,現在對社會的認識深刻多了,也成熟多了。”2013年市級美麗鄉村申請,2014年省級美麗鄉村申請,都是丁碩豪一手處理,“在整理材料過程中,大量的前後對比照片,顛覆了我以前的刻板印象,作爲材料的整理者,我也感到自豪。”

隨着年齡的增長,父母的醫療保障、孩子的教育問題漸漸浮出水面。要不要到城裏去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務?丁碩豪搖搖頭,“現在交通方便了,上學和就醫都不算大問題,農村自身也在發生着變化,生活越來越方便。越來越好的居住環境,舒適的生活氛圍,淳樸的民風民俗,鄉親鄰里之間的熱情,這些才最吸引我。”丁碩豪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