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南水北調工程,成敗在水質。中線工程通水4年來,中線工程的水質究竟如何?中線工程採取了哪些措施保護水質?5月28日至6月5日,大河網記者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採訪團深入中線工程一線,探尋渠首、河南、河北等地通水4年來,南水北調人爲護好這一渠清水背後的故事。

大河網訊(記者 祝傳鵬)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爲了保證進京南水安全進入千家萬戶,讓北京市民喝上純淨甘甜、安全放心的南水,北京市是如何檢測水質的呢?6月4日,大河網記者在北京市南水北調幹線管理處大寧管理所,見到了一位特殊的水質檢測衛士——青鱂魚。

“這套設備叫做水質安全生物預警系統,水中小魚學名叫做青鱂魚。當水質發生變化時,小魚受到刺激會發生自然躲閃,產生異常遊態,通過計算機分析這些反應就可以得出水質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彌補了儀器監測不能一次覆蓋全部污染物的短板。” 北京市南水北調水質監測中心王曉雨說,青鱂魚需要在淨水中繁殖三代纔可以上崗。進入到設備前,他們都沒有接觸過自然水態。這樣做是爲了使其具有極強的敏感性,以便它們及時感應水質異常。爲了保證青鱂魚工作質量,它們每半個月就會換崗一次。

王曉雨說,南水北調水質監測生物預警一般採取:菌、藻、蚤、魚四種生物。在南水北調進入北京段的第一關,使用的則是發光菌類測定水質毒性。如果水質異常,那麼這些菌類的發光顏色就會發生變化,因此通過觀察其發光亮度和發光強度就可以掌握目前的用水質量。一般菌類用來監測重金屬,魚類則對有機物污染更爲敏感。

除了小魚站崗,北京市用水安全自然也離不開一整套完整的保障體系。北京市南水北調辦水質監測工作可以概括爲 “12345”,即一部預案,兩重保險,三道防線,四種手段、五家聯動。對突發性污染事件專門制定的水質監測應急預案,能夠有效保證快速、高效、有序的開展工作,更加有效地監測水質。並在關鍵節點設立了自動監測站,監測站採取常規理化指標預警監測和生物毒性預警兩種監測方法,起到兩重保險作用。逐步形成了“京外、城外、水廠外”三道水質監測保障防線,在響應斷面設置水質監測點及自動監測站,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監測。能快速預警水質問題,在調水部門的配合下,能及時切斷水源,啓用備用水源。保證問題水不進京、不進城、不進廠。

在北京段幹線及北京市內配套工程還形成了一套“1個實驗室,15個人工監測斷面,21個水質自動監測站”的水質監測體系。水質監測實驗室經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認證,具備111個項目的檢測能力。

水質自動監測站則分佈在北京段幹線及市內配套工程重要節點,站內配備常規五參數、氨氮、總氮、總磷、高錳酸鹽指數、綜合毒性、生物預警等項目的在線監測儀器,可實現對北京段內南水水質的全天候實時監測監控,起到全時覆蓋的預警作用。

同時,在入京、入城、入廠三個關鍵斷面的水質自動監測站上還設置了預警員,並配備現場監測設備,當自動監測數據有任何異常,可第一時間進行人工複測,“人機互補”“人機比對”,從而保證水質監控預警工作的可靠性、及時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