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19日上午9点,泰州市高港区口岸街道引江社区的生活垃圾兑换超市刚一开门,居民黄润兰就拿着这几天分类收集的塑料瓶等废弃物,来兑换生活用品了。记者了解到,从2017年起,该区以永安洲镇省级试点和锦江花园、百年豪景等4个示范小区为切入点先行先试,目前全区7个镇街、3个园区、91个村(社区)均已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能主动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已达80%以上。

交汇点讯 10个塑料瓶换一包盐、15个易拉罐换一块肥皂、18块旧电池换1瓶洗洁精……6月19日上午9点,泰州市高港区口岸街道引江社区的生活垃圾兑换超市刚一开门,居民黄润兰就拿着这几天分类收集的塑料瓶等废弃物,来兑换生活用品了。她欣喜地告诉记者,这是泰州首家农村垃圾分类兑换超市,每天都上演着可回收垃圾兑换商品的场景。以前大家生活垃圾随便丢,村里环境脏乱差,夏天蚊蝇也多,现在人人自觉了,垃圾分类放、不乱扔,有些还能兑换生活用品,真的是没有想到。

“二次四分”,这里的居民把垃圾当成了“宝”

曾经,每天出门时拎起混装的垃圾随手扔进就近的垃圾桶,是大家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场景。如今,这样的场景在高港发生了改变:农村地区,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村民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城镇地区,小区里楼道口的垃圾桶不见了,居民拎着分好的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 “这一系列嬗变,源于2017年高港被选为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区。”高港区城管局局长张小平说。破解生活垃圾处理难题,关键在于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而实现生活垃圾循环利用的前提,是源头分类。该区推出了“户初分、组保洁、村收集、镇分拣、区镇处理”垃圾分类工作“高港模式”,推行“二次四分法”,指导村民将有机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分袋投放,对有机易腐垃圾就地生态处置,对其他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区分有害(有毒)垃圾和可回收物,实现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 高港区胡庄镇宗林村63岁的居民宗如林告诉记者,刚开始,每天要把垃圾扔两个桶里,确实有点不适应,但时间长了就习惯了。以前垃圾往往是随手往河滩上扔,时间一长,河滩就成了垃圾堆,到了夏天异味扑鼻,还影响了水质,得不偿失。现在垃圾分类只是举手之劳,却能让生活环境有明显的改善,百姓都乐意。

“二次四分”,这里的居民把垃圾当成了“宝”

记者了解到,从2017年起,该区以永安洲镇省级试点和锦江花园、百年豪景等4个示范小区为切入点先行先试,目前全区7个镇街、3个园区、91个村(社区)均已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能主动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已达80%以上。“垃圾分类是实现减量、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等的重要举措。”在张小平看来,垃圾分类能否做好,直接反映一个人,乃至一座城市的生态素养和文明程度。这就需要设计出贴合乡村实际的制度措施,激发出每个人的分类热情,变“要我分”为“我要分”,养成随手分类的好习惯。 刚开始垃圾分类处理时,不少老百姓并不理解,还是随便一打包就扔进垃圾池。社区干部挨家挨户宣传,有的还带领大家到城里甚至到浙江等地学习垃圾分类,党员干部带头做、展开评比,效果越来越好。记者参观永兴花园社区可再生垃圾智能分类箱体,刷卡并点击箱体上垃圾类别对应的按纽,箱体打开,垃圾放入相应空间,自动称重计算积分并存入卡内,达到5000积分就可以兑换50元消费卡,在指定超市、面包坊、加油站消费。箱体内的垃圾由垃圾车定期运送处理,易腐垃圾送到处置站处理后,可“变身”为肥料。 今年,高港区投入资金1.1亿元,新购置环卫作业机动车65辆、电动保洁、运输车527辆、有机易腐及餐厨垃圾处置设备8台、垃圾桶约6万只等,通过GPS定位、实时视频传输等,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和垃圾分类服务。目前,该区新建了8座日处理量5吨的有机易腐垃圾处理设备,将易腐垃圾就地转变为有机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口岸街道引江社区居民陈献余说,对于垃圾分类这件事越来越热衷,除了习惯的养成,更在于看到政府部门对垃圾分类这件事越来越“上心”:现在看来,政府是下了决心要把这件事做好,看到干湿垃圾被运往不同地方分别处理,每个参与分类的市民的努力真正有了价值。 交汇点记者 赵晓勇 通讯员 高轩 杨鼎 孟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