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李廣的一生南征北戰,"大小七十餘戰",才氣天下無雙,但卻際遇坎坷,一生不得封侯,甚至最後自刎以死,悲劇收場,以致"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爲盡哀",引得無數人的同情和嘆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從此被文人志士用以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和悲傷,"李廣難封"及其個人悲劇的原因也引起諸多學者的興趣。

李廣難封:李廣家族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史記》作爲千古絕唱的史學經典,在《李將軍列傳》中詳盡記敘了李廣坎坷不平的一生,表達他對李廣崇敬和同情。在司馬遷的筆下,李廣是驍勇善戰,天下無雙的名將,但卻因爲"不遇時"和"數奇",最終以悲劇收場,後人則多認爲李廣的悲劇原因是由於衛青的排擠和漢武帝的任人唯親造成的,其實都有失偏頗,李廣包括及家族的悲劇原因,還是其所處的時代環境所造成,然而,他們性格上的缺陷也是悲劇產生的重要原因。

李廣難封:李廣家族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元狩四年(119年),漢朝發動了著名的漠北之戰,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五萬精騎出徵匈奴,經此一役,漢朝軍隊大獲全勝,打垮了匈奴的主力軍隊,使匈奴元氣大傷,從此"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

在漠北之戰中,年屆六旬的李廣多次請戰,想要建功立業,後被漢武帝任命爲前將軍,受大將軍衛青統屬,但在臨行前,漢武帝卻私底下告誡衛青,認爲李廣年老,數奇(命數不好),不要讓他和匈奴正面對戰,於是衛青將李廣的前鋒部隊併入右將軍趙食其軍中,從東道迂迴夾擊匈奴,並在和匈奴正面作戰的機會給了對自己有救命之恩的公孫敖,李廣的軍隊由於繞路東道,路途遙遠,又缺乏嚮導,最後率軍迷途,延誤和大軍會合的時機,因爲不願面對"刀筆之吏",最終自刎而死。

李廣難封:李廣家族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許多人以此認爲李廣是受漢武帝和外戚所陷害而自刎的,然而也有人認爲這種看法不恰當,王夫之認爲:"衛青之令出東道避單于之鋒,非青之私也,因受武帝之戒而慮其敗也。"認爲衛青不是出於私心,而是受了漢武帝的命令,出於全局考慮,擔心此戰會失敗。

楊生民先生也認爲從《史記》、《漢書》中等史籍中也無法看出衛青排擠李廣的結論,理由有三點:第一,衛青雖爲大將軍,在戰爭時總領諸將,但平時並無太多的權利。對於李廣在漠北大戰中任用和使用,武帝直接掌權,衛青只是照章辦事而已。第二,戰爭結束後,衛青派人催李廣到將軍幕府中,是想急於瞭解事情經過,從而及時全面地向武帝彙報,並不是要處置李廣。第三,衛青平時小心謹慎,爲人謙和,凡事講究退讓,說衛青打擊李廣顯然與他平日的性格和身份不相符合。

李廣難封:李廣家族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李廣的家族一門數傑,都是驍勇善戰,軍功卓著之輩,但大都以悲劇收場,李廣的先祖李信爲秦朝統一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卻因伐楚失利,遭到降職,永不重用,最終鬱鬱而終。李廣一生征戰無數,令匈奴聞風喪膽,最後卻被迫引頸自刎。李廣死後的第二年,他的弟弟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園壖地",被漢武帝抓住了小辮子,治罪下獄,自殺身亡。李廣的三個兒子中,李當戶和李椒英年早逝,先李廣而死,李敢因爲得罪大將軍衛青,竟被驃騎將軍霍去病射殺了。後代的李陵因兵敗投降匈奴,被族滅,李禹受到牽連,也被處死。

縱觀李廣家族的悲劇原因,主要是其所處的時代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統治者所需要的是順從於自己的奴僕,而不是個人風格和能力太過突出的將領。李廣家族雖然驍勇善戰,立功無數,但卻不懂得政治學,鋒芒太露,最終爲統治者所忌,不得重用。

相比之下,衛青、霍去病不僅和漢武帝有裙帶關係(衛青是衛皇后的弟弟,霍去病是衛皇后姐姐的兒子),也更懂得爲臣之道,因此更得漢武帝的信任和重用。此外,漢朝時不合理的軍功制度和將領之間的互相推諉、傾軋也是"李廣難封"的原因之一。

從個人性格上看,李廣家族雖然名將輩出,但卻自負其能,目空一切,李廣爲了報私仇斬殺霸陵尉,背信棄義誘殺八百羌族降卒,也可見他心胸狹隘和性格殘忍等性格上的缺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