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殷瑞鈺回想:“在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工作學習的歲月中,我逐步從工程技術專家成爲研究工程科學的學者,經歷了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不斷深入認識的過程。身爲中國工程院籌備小組副組長的師昌緒就如何建立工程院、工程院院士應該滿足怎樣的條件等問題,向殷瑞鈺作了介紹,並希望得到有關產業部委的支持。

作者 | 辛雨

殷瑞鈺:相伴25年的感念與收穫

殷瑞鈺

身爲原冶金工業部總工程師、副部長和鋼鐵研究總院院長,殷瑞鈺長期從事並主持冶金科技進步和發展戰略研究工作,職業生涯兼涉學術界和產業界。

作爲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之一,25年來,他和廣大院士共同努力,推動工程技術、工程科學、工程管理、工程哲學不斷融合發展。

從嚴要求 樹立院士形象

“我有幸參加了中國工程院籌建階段中的一些工作。”說起中國工程院成立的這25年,殷瑞鈺感慨,“它的成立本身就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1993年深秋,時任冶金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的殷瑞鈺負責接待了來訪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師昌緒。

身爲中國工程院籌備小組副組長的師昌緒就如何建立工程院、工程院院士應該滿足怎樣的條件等問題,向殷瑞鈺作了介紹,並希望得到有關產業部委的支持。

師昌緒認爲,科學發現與工程技術各有分工,現代化建設要靠科學,但也必須有工程的力量。爲促進解決科技、經濟“兩張皮”的問題,中國有必要成立工程院。

接着,他又詳細問了殷瑞鈺的個人經歷和具體工作,還同殷瑞鈺一起討論了鋼鐵工業的現狀和科技進步的思路。

聽完後,師昌緒說:“你不就是搞工程的嘛,很好嘛!”

工作訪問從下午3點一直持續到傍晚6點半,殷瑞鈺回想當天的交流內容。“這是我與師先生第一次直接交談,讓我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路。”

1994年初,殷瑞鈺作爲籌備領導小組成員之一,參加了中國工程院的籌建工作。

當時,籌備領導小組成員共45人,主要任務是討論並起草中國工程院章程、確定性質和體制、遴選首批院士以及如何劃分學部等。

“在遴選過程中,小組成員特別是6位發起人,乃至國家領導層,都有一個共同的意願——中國工程院院士尤其是首批院士,一定要從嚴要求,給國內外樹立一個良好形象。”殷瑞鈺說。

“兄弟”同心 促進產業發展

中國工程院劃分學部的原則是突出工程特徵和產業(專業)系統,並不是按照學科劃分。

在師昌緒、侯祥麟的帶領支持下,殷瑞鈺和閔恩澤、王澱佐共同組建了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當時學部只有16名首批院士。

第一次學部會議選舉產生了第一屆學部常委會,殷瑞鈺擔任學部主任。

他百感交集,既興奮又不安:“因爲首批院士中有學界泰斗,也有成就突出、貢獻巨大的專家,還有不太熟悉、初次謀面的年輕才俊。”

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學部內不同專業院士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多,思想共識也基本達成。

“大家都是元素週期表的‘成員’,彼此之間是‘堂兄弟’‘表兄弟’,鋼鐵、有色金屬都是金字旁的‘堂兄弟’,化工、建築材料大多是石字旁、氣字頭的‘表兄弟’。”殷瑞鈺笑着說,“大家都是‘兄弟’。”

1994年秋,學部會議後的一個晚上,師昌緒找到殷瑞鈺。

詢問了他在鋼鐵冶金科技工作方面的想法後,師昌緒說:“瑞鈺啊,你的一套想法現在大家都覺得是管用的。你應該把以連鑄爲中心、在全國建立全連鑄鋼廠的模式推行下去。不僅要推下去,還要把理論寫出來。單篇論文要寫,學術專著也要寫,一年寫不出來兩年,兩年寫不完三年……反正應該下功夫寫,這有用啊!”

在師昌緒的提示和鼓勵下,殷瑞鈺用了10年時間,完成專著《冶金流程工程學》。

完稿時,師昌緒高興地說:“快拿來,我給你寫序。”他親自動手,寫了一篇長序。

殷瑞鈺回想:“在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工作學習的歲月中,我逐步從工程技術專家成爲研究工程科學的學者,經歷了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不斷深入認識的過程。”

走在前列 開創工程哲學

2000年,中國工程院成立工程管理學部。經醞釀、自願報名等共有32名跨學部院士進入工程管理學部,殷瑞鈺被推選爲學部主任。

院士們對工程是什麼、工程與科學的關係、工程與技術的聯繫和區別、工程是否需要管理、工程管理與管理工程是不是一回事等問題十分關注。

爲此,工程管理學部決定集中開展對工程哲學和工程管理論的開拓性研究,殷瑞鈺牽頭研究工程哲學。

2002年,殷瑞鈺發表了《關於技術創新的若干認識》一文,討論了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的本質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並指出“這對認清其哲學範疇、經濟意義、社會價值也許是有幫助的”。

幾乎同時,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李伯聰出版了《工程哲學引論》,提出了科學、技術、工程“三元論”。

“我們的觀點十分相近,而且我們分別向時任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和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朱訓作了彙報,得到了支持和幫助。”殷瑞鈺說。

2004年6月,中國工程院召開關於開展工程哲學研究的高層研討會。

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的院士和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工程哲學專業委員會的哲學家,組成了工程師—哲學家聯盟,共同開展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工程哲學研究。

此後,中國工程院持續15年連續立項研究工程哲學,分別進行了科學、技術、工程“三元論”、工程演化論、工程本體論、工程方法論、工程知識論研究,並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國風格的工程哲學理論體系。

“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都是西方學者開創的,但在研究工程哲學的進程中,中國工程師和哲學家走在了世界同行的最前列。”殷瑞鈺臉上滿是自豪,“身爲中國工程院的一員,25年來,我有學習、有積累、有提高。今後,我還要持續爲國家添磚加瓦,爲國奮鬥、爲國奉獻。”

《中國科學報》 (2019-06-20 第1版 要聞)

殷瑞鈺:相伴25年的感念與收穫殷瑞鈺:相伴25年的感念與收穫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