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後, 德國法西斯橫掃歐洲, 軸心勢力一時甚囂塵上, 日本決定利用國際局勢的變化, 向中國施加軍事壓力以迫使重慶國民政府投降, 遂於1941年5月向中條山地區發動進攻, 中條山戰役遂爆發。此戰國民黨軍不畏強敵, 敢於向裝備精良的倭寇衝鋒, 體現了中國軍人的勇敢精神和愛國情懷。但由於準備不足, 缺乏統一指揮, 加上戰鬥力水平低下, 國民黨軍付出了7.7萬人的慘重傷亡, 僅斃傷日軍不足萬人, 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讓人極爲痛心的慘烈一幕。

慘烈的中條山戰役


中條山戰役背景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 在日本政府的政治誘降下, 重慶國民政府不斷製造反共摩擦, 國共兩黨關係漸趨緊張。“皖南事變”後日本內閣做出誤判, 錯以爲國共合作業已破裂, 決定“迅速解決對華問題”。這一時期, 據守中條山的第一戰區衛立煌部進退有度, 指揮得當, 牢牢地牽制着日軍3個師團, 日軍認爲應首先消滅衛立煌部, 以此取得軍事行動上的自由權。於是, 在1941年初, 調集重兵對中國東南沿海進行封鎖。在長江以南接連發動了上高戰役和長沙會戰, 企圖牽制國民黨軍主力, 使之無法西援中條山之部隊。準備停當後, 日軍兵鋒直指中條山。

中條山位於山西南部、黃河北岸, 呈東北西南走向, 橫廣170公里, 縱深50公里, 與太行、呂梁、太嶽三山互爲犄角, 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全面抗戰爆發後, 隨着山西各主要關隘的相繼失守, 中條山顯得愈發重要。對中方來說, 佔之, 即可以此爲根據地, 瞰制豫北、晉南, 屏障洛陽、潼關。進可擾亂敵後, 牽制日軍兵力;退可憑險據守, 積極防禦, 配合整個抗日戰場。就日方而言, 得之, 即佔據了南進北侵的重要“橋頭堡”, 既可渡河南下, 問津隴海, 侵奪中原;又可北上與其在山西的主要佔領地相連接, 解除心腹之患, 改善華北佔領區的治安狀況。所以, 中條山的得失對中日雙方均至關重要。日軍對中條山擺出一副勢在必得的架勢, 從1938年開始, 曾13次進攻中條山, 但在衛立煌的穩固防守下, 均被化解。

慘烈的中條山戰役


中條山戰役戰前部署

爲迅速達成控制中條山的戰略目的, 日軍糾集豫北晉南之第35、36、37、41師團, 及第3、4、9獨立旅團。從1941年4月中旬開始, 又先後從華北、華中抽調第21、33師團, 騎兵第4旅團, 野戰重炮第2旅團及山野重炮兵5個聯隊, 再加上僞軍第24師和漢奸張嵐鋒、劉彥峯等部, 飛機300餘架, 化學部隊、空軍陸戰隊各若干, 兵力達10多萬人。日軍在中條山地區兵力佈置爲:第36、37、41師團及第3、9獨立旅團, 僞24師, 沿中條山西面之絳縣、橫嶺關、聞喜、夏縣、安邑、運城、解州、永濟、風陵渡、河津及聞喜、夏縣以北一線佈防。第33師團及第4獨立旅團向陽城、芹池、沁水一帶推進。第35、21師團及僞軍張嵐鋒、劉彥峯分佈於溫縣、沁陽、博愛、董封、新鄉、焦作、高平、長子、陵川等地區, 指揮官爲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畑駿中將 (7月晉升爲大將) 。

日軍稱此次作戰爲“中原會戰”, 其作戰方針爲:徹底消滅張馬、垣曲之線以西中國軍隊, 並予該線以東中國軍以重大殺傷。以第1軍主力在中條山西北側, 由左向右並列第41師團, 第9獨立旅團, 第36、37師團, 第16獨立旅團, 分由桑池至張店間多處突破, 直趨垣曲, 分斷中國軍, 然後掃蕩擊滅。另以第35、21師團, 分由沁陽、溫縣向邵源方向攻擊;以第33師團由陽城向南方向攻擊;第3飛行團支援此次會戰。爲達此目的, 日軍從4月底到5月初, 頻繁調動, 晝南夜北, 忽東忽西, 揚言渡河西犯, 進取西安, 又佯裝撤退, 並散佈謠言, 藉此迷惑中國軍隊, 掩蓋其戰略目的。

1941年4月19日, 日蘇簽訂了《中立協定》, 日本北方得到穩固。重慶國民政府據此判斷:日軍將向中國戰場增兵, 實施局部優勢攻擊, 以期摧毀中國局部軍力, 然後伺機南進。爲粉碎敵人的戰略攻勢, 國民黨軍確立了“加強中條山及洛潼工事, 積極訓練, 確保現有遊擊根據地, 整飭敵後游擊隊, 牽制消耗敵人”的作戰方針。4月20日, 參謀總長何應欽到達第一戰區長官部駐地洛陽, 召集軍事會議, 決心集中兵力, 擊破日軍的攻擊企圖。軍事統帥部於5月2日令第一戰區以一軍向高平、博愛, 另以一軍向聞喜、侯馬、夏縣採取攻勢, 以擊破敵之攻勢。同時令第二戰區晉西部隊對同蒲路, 第五戰區汜東部隊對隴海路當面之敵進行牽制。

具體分工如下:

甲、第27軍範漢傑部, 應以一部向新鄉、博愛一帶遊擊, 主力向陵川以南移動, 並向晉城方面積極遊擊。

乙、第24集團軍龐炳勳部, 以有力一部向安陽、淇縣及壺關一帶遊擊。

丙、第9軍裴昌會部之冀察戰區第1縱隊丁樹本部, 應以有力部隊出溫縣東之敵後, 進行遊擊, 第47師郭貽珩部應移控王屋、封門口間, 修整封門口工事。

丁、第14集團軍劉茂恩部, 應以有力一部對高平及翼城、沁水方面實施遊擊。戊、第80軍孔令恂部及河北民軍喬明禮部, 應以主力進出同蒲路以西, 積極實施遊擊。己、第36集團軍李家鈺部, 以一部加強中條山西段, 積極遊擊。庚、其餘各部, 應確保現態勢, 加強現陣地。守衛中條山的國軍共20多個師, 約20餘萬人。

慘烈的中條山戰役

慘烈的中條山戰役

慘烈的中條山戰役

中條山戰役作戰經過

中條山會戰從1941年5月7日開始到27日基本結束, 日軍首先採用“中間穿透突破”和“四面包圍”戰術, 向中國守軍發起猛攻, 完成了內外側的雙重包圍, 強佔了主要黃河渡口。5月7日下午, 日軍在其航空部隊的掩護下, 分四路向中條山發動全面攻勢。

慘烈的中條山戰役


北路日軍以第41師團及第9獨立旅團向橫 (嶺關) 皋 (落) 公路兩側之木耳河、天盤山之國軍陣地攻擊, 國民黨第43軍與第17軍奮力抵抗, 激戰至8日拂曉, 日軍首先佔領了垣曲以東43軍之十八坪陣地。第14集團軍軍長劉茂恩命令第15軍與第43軍合力反攻, 一度將十八坪陣地重新奪回。終因日軍兵力佔絕對優勢, 又施放毒氣, 不得不放棄陣地, 向東轉移。日軍遂向垣曲進攻, 在傘兵部隊的協同下, 日軍在黃昏時分攻陷垣曲。中國守軍被分成兩段, 9日, 日軍由垣曲向東西兩個方向同時實施進攻, 至12日佔領了邵源。

慘烈的中條山戰役


東路日軍第35、21師團及騎兵4旅之一部, 在飛機、大炮、裝甲車的配合下, 8日凌晨向沁河南岸至黃河北岸發動進攻。遭中國守軍痛擊, 斃敵200餘人。拂曉, 日軍在3架飛機的掩護下, 向孟縣進攻, 孟縣旋即陷落。日軍糾集沁河西岸之敵繼續西犯, 企圖於濟源以東地區包圍中國第9軍, 午後, 濟源縣城遭到轟炸, 第9軍軍長裴昌會命令主力西移, 濟源陷落。

8日20時, 衛立煌電令各部:“晉南豫北之敵向我全面進犯, 有先封鎖我鐵謝、垣曲渡口, 侵蝕我中條山根據地, 而後渡河南犯, 切斷我隴海交通之企圖”, 爲打破敵之企圖, “第9軍應以主力於封門口南北既設陣地, 拒止沁、濟之敵西犯, 以一小部對敵側擊”。按照衛立煌的部署, 裴昌會命新編24師主力、54師1團守封門口一線, 47師和54師兩部駐王屋附近, 獨立4旅及第8、第17、26遊擊支隊在孤山一帶與敵遊擊。

5月9日18時, 日軍分三路向封門口南北之線猛攻。新編24師與54師與敵展開激戰, 敵死傷500餘人, 中國軍也損失慘重。衛立煌電令:“垣曲已失, 該軍應以一部在封門口大谷鎮一帶遲滯敵人西犯, 並向敵人遊擊, 主力晝夜由官陽南渡, 以策應河防。”24時, 第9軍向邵源鎮以北黃連村轉移, 日軍將濟源大道打通。

西路日軍第36、37師團及第16獨立旅團, 由夏縣方面攻擊國軍第80軍和第3軍。敵以優勢兵力, 在步炮兵和空軍的協同及日僞軍的配合下, 向中國軍隊發起猛攻。7日晚, 敵突破第80軍與第3軍之間陣地, 中國守軍進行了英勇抵抗。新編27師師長王峻, 副師長梁希賢, 參謀長陳文祀均戰死。8日, 日軍突襲第3軍司令部, 因衆寡懸殊, 軍長唐淮源命令部隊突圍, 爭取轉入外線作戰。突圍途中, 部隊傷亡慘重, 彈盡援絕, 唐淮源拔槍自殺, 第12師師長寸性奇身中數彈, 壯烈殉國。

東北路日軍第33師團及第4獨立旅團一部, 5月7日向國軍第14集團軍第98軍陣地發動進攻。軍長武士敏沉着指揮, 與敵展開激戰, 斃敵700餘人, 擊斃濱田大佐, 獲輕重機槍12挺, 步槍200支, 防毒用具120副, 其他戰利品甚多。13日, 日軍增援, 董封陣地被突破。因垣曲、邵源均已失陷, 後方供給被截斷, 又遭由濟源突入之日軍第21師團向北夾擊, 致使第98軍腹背受敵, 不得不於14日向北突圍。

至此, 中國守軍防禦陣地全被突破。日軍先後佔領了垣曲、濟源、孟縣、平陸等縣城及若干山隘據點, 並封鎖了黃河北岸各主要渡口, 完成了對中國軍隊內外側的雙重包圍。

5月13日前後, 日軍數路貫穿中國軍隊陣地, 反覆掃蕩。守軍除留一小部在中條山繼續抵抗外, 主力開始突圍。至5月27日, 中國軍隊大部退出中條山區, 日軍佔領了黃河以北的整個晉南地區, 中條山戰役結束。這場戰役, 中國軍傷亡嚴重。據日方統計材料, 國民黨軍隊“被俘約3.5萬人, 棄屍4.2萬具, 日軍損失, 戰死672人, 負傷2292人”, 國民黨方面統計的日軍傷亡數爲9900人。爲挽救國民黨軍在中條山的失敗, 5月16日, 中國共產黨和豫陝人民強烈要求將包圍陝甘寧邊區的胡宗南部隊移防至陝縣、澠池、洛陽一線, 渡河東援。然而, 蔣介石沒有接受。在此次會戰中, 中國共產黨以大局爲重, 捐棄前嫌, 主動地配合守衛中條山的國軍實施作戰, 戰役期間, 八路軍向日軍發起攻擊200餘次, 有效地牽制了日軍。如5月7日夜, 八路軍攻入白晉路牛寺, 將敵地堡鐵道全部摧毀。9日, 攻克同蒲路趙城以北敵10個據點。10日, 129師命令所屬部隊對同蒲路平遙以南, 白晉路長治以南, 平漢路石家莊以南各線鐵路進行破襲。13日晨, 在子洪口以東伏擊滿載敵兵及軍用物資的15輛汽車, 夜襲日軍倉庫, 焚燬糧食3萬餘斤。國民黨軍陷入重圍後, 蔣介石要求八路軍配合作戰, 5月14日, 毛澤東致電彭德懷:“國民黨目前十分恐慌, 望我配合甚切, 我之基本方針是團結對敵、配合作戰。”彭德懷發佈了配合友軍作戰的命令, 並具體部署了各部隊破擊交通的任務。由於八路軍在敵後給日軍以重大打擊, 迫使進至封門口、風陵渡之敵有了後顧之憂, 不敢冒險南進, 爲西線國民黨軍渡河西撤贏得了時間。

中條山戰役失敗原因

造成國民黨軍在中條山戰役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毛澤東主席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在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各方面都顯得不如敵人。”敵人是訓練有素的機械化部隊, 使用的是先進的飛機、重炮、戰車及化學毒氣, 敵強我弱, 這是戰役失利的客觀原因。但根本上是蔣介石集團的“積極反共、消極抗日”政策導致的, 這種政策壓制了官兵的積極性。國民黨軍並不是不能作戰, 他們大部分是國民黨的精銳之師, 廣大愛國將士激於民族義憤也曾奮起抗擊、勇敢作戰。但蔣介石卻不能發揮軍隊的戰鬥力和利用有利態勢去打擊敵人, 而是堅持積極反共和消極抗日的方針, 採取觀戰、避戰和應付作戰的政策, 保存實力, 坐等抗日戰爭的勝利, 戰役慘敗的根本原因即在於此。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蔣介石力圖避戰, 衛立煌遠離戰區。抗戰以來, 中條山軍民共擊退日軍13次進攻, 1941年前後, 中條山守軍與日軍處於對峙狀態, 日軍無力大舉進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 抓住這個有利時機, 準備反攻, 於1941年3月制定了作戰方案, 呈報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但蔣介石內心充滿矛盾, 儘管認爲中條山戰略地位很重要, 但又覺得守衛中條山要消耗國軍大量實力。所以, 從1940年下半年開始, 蔣介石就準備棄守黃河以北地區, 而要求八路軍、新四軍全部開到黃河以北, 蔣介石在中條山地區根本不作積極防守和反攻準備。所以, 儘管衛立煌決心趁日軍疲憊, 兵力分散之時, 欲先發制人, 給日軍以打擊。但這個設想不符合蔣介石的“積極反共、消極抗日”政策, 所以, 蔣介石不僅不同意衛立煌的作戰計劃, 反而密電召衛立煌赴重慶述職, 對衛在第一戰區同情八路軍的行爲, 頗多責備之詞, 並命衛“暫住重慶待命”。在此期間, 蔣介石趁機“改變原來部署, 並調走了部分主力部隊和中央炮兵團”。至戰事爆發, 衛立煌還遠離戰區, 長官部羣龍無首, 人心惶惶。當衛立煌在由峨嵋返重慶途中得知中條山前線情況緊急後, 日夜兼程, 趕回洛陽。但敵情複雜, 國軍混亂, 倉促之中, 衛立煌難以實施有效指揮, 這爲中條山戰役的失利埋下隱患。

二是防禦消極, 指揮保守。中條山戰役日軍進攻, 國軍防禦。但中條山地區無隘可守, 且背靠黃河無路可退, 這決定了國軍應採取積極防禦戰略, 主動出擊, 實施“乘敵分散, 先機制敵。攻其左翼, 調敵東向, 各個擊破, 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的正確方針。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4月上旬也曾制定了比較正確的方針, 命令部隊“積極先製出擊, 迂迴繞攻敵後”。但臨戰前, 作戰方針漸趨消極。5月3日, 第一戰區長官部根據最高統帥部的意圖, 以衛立煌司令長官的名義發電, 令各軍以少量部隊開展遊擊作戰, 而以主力實施防禦。衛立煌回洛陽後, 既要面對最高統帥部完成的兵力部署, 又要根據敵情適當調整, 陷入了左右爲難的困境, 倉促之中, 衛立煌寄希望於所謂的“中國馬奇諾防線” (中條山地區防禦鏈) , 沒有實現兵力集中, 更沒有主動出擊, 而是採取了對敵毫無威脅的消極防禦作戰, 甚至把第80軍、3軍、17軍、13軍、98軍等部隊沿前線一字排開, 當敵人實行中間突破, “中國馬奇諾防線”被攔腰斬斷後, 國民黨陷入“前臨強敵, 後背深水, 進被截擊, 退被阻擊”的境地, 註定了敗局。

三是戰術僵化, 指揮不當。中條山戰役中, 指揮官戰術思想呆板, 指揮方式陳舊機械。首先, 沒有以優勢兵力攻敵弱點, 僅以一部外出遊擊, 絕大多數兵力留在揹負黃河、沒有出路的山區消極防禦, 致使外出兵力克敵不勝, 防守兵力完全被動。7個軍的兵力並列於200裏的正面, 處處被動。其次, 主要陣地兩翼沒有配備精銳部隊, 或準備預備隊, 致使日軍小分隊快速突擊或迂迴, 遂造成局部失利, 全局被動。如溫縣之敵以14個小時的時間, 深入國軍後方100餘里, 造成了全局上的不利。第三, 缺乏堅固的戰場工事。據守中條山之各部與敵對峙3年, 但沒有修築強固的陣地工事和後方堡壘, 也沒有破壞日軍深入中條山地區的通道, 以致敵軍得以迅速突進, 國軍又不能遲滯敵人於正面, 從容轉進, 變爲外線。第四, 兵力配備不合理。4月28日, 司令部已判斷敵有由橫皋公路進攻垣曲之企圖, 卻讓“43軍最弱部隊當皋垣大道之要務”, 而不再重新配備兵力。將寸性奇12師調至易守難攻、可以節約兵力之韓家嶺唐王山正面, 置第80軍與第3軍接合部於不顧, 致使空隙爲敵所乘。第五, 撤退混亂, 缺乏組織。撤退渡河時, 事先沒有嚴密偵察計劃, 並無統籌控置之策。部隊衆多, 隸屬不同, 未設預定區域, 船隻不夠分配, 導致搶渡發生混亂。如第5軍在5月11日南渡時, “適臨河岸後, 互相爭先, 秩序紊亂, 致一次可渡2000人之船隻, 反而只能渡數百人”。加上敵機轟炸, 而國軍只顧渡河逃命, 不防空襲, 造成重大傷亡。

總之, 戰術呆板, 指揮欠妥, 是造成中條山戰役失利和慘重傷亡的重要原因。

四是上級指導缺乏信心, 下級官兵缺乏訓練。綜觀戰役全局, 第一戰區長官部一開始就對據守中條山缺乏信心。戰事第二天, 垣曲失守後, 衛立煌唯恐部隊被殲, 慌忙撤退, 命令第9軍主力“星夜南渡”, 同時命令各部“避免與敵決戰”, 於是, 第9軍主力放棄了豫北作戰, 匆忙從官陽渡過黃河。5月10日, 第5集團軍西部防線被突破後, 主力受命從官陽南渡。這樣, 中條山西面第14集團軍處於三面夾擊之中, 衛立煌急令第14集團軍“暫避決戰”, “分區疏散遊擊”, 並對請求放棄陣地照準。這樣, 第14集團軍各自突圍, 秩序極亂。各軍放棄中條山開始撤退後, 因派系複雜, 各有所謀, 爲了保存實力, 都不願與敵對戰。且“初級幹部缺乏獨立作戰能力, 如遇特殊情況, 即驚慌失措, 無以應付, 不能確實掌握部下, 以致部隊潰散”。

五是片面抗戰, 缺少民援。由於國民黨堅持片面抗戰的路線, 不但不組織民衆、武裝民衆, 反而禍及民衆, 造成軍民關係緊張。因爲缺少人民支援, 有的部隊不得不拿出三分之一的兵力用於後方補給, 大大降低了野戰部隊的實戰能力。

中條山戰役的意義及影響

國軍在中條山戰役中雖遭重大失利, 傷亡慘重, 中條山地區也陷於敵手, 但中國守軍爲捍衛國土而進行的奮勇抵抗, 仍具有積極意義, 對戰局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首先, 在中條山作戰的廣大愛國官兵, 以血肉之軀和性能低劣的武器裝備, 敢於同機械化裝備程度高, 且經常動用毒氣實行化學戰的日軍較量, 體現了中國將士不畏強敵、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作戰中, 有的部隊被敵圍困, 官兵數日不得一飽, 但仍堅守陣地。有的部隊在彈盡援絕的情況下, 勇敢地同敵人進行巷戰、肉搏, 直到戰死。如武士敏軍長率第98軍一部在博坪以南與敵激戰中, 官兵冒雨空腹進行艱苦抵抗, 使陣地失而復得數次。尤其是第3軍軍長唐淮源、新編27師師長王峻、副師長梁希賢、參謀長陳文祀等愛國將領與陣地共存亡的悲壯行動, 更是對中華民族不怕犧牲, 勇於反對外來侵略光榮傳統的繼承和發揚。中條山戰役, 數萬名愛國將士的鮮血灑在保衛神聖國土的疆場上, 他們的獻身壯舉, 永載史冊。

其次, 由於廣大將士的浴血奮戰, 給了日軍一定的殺傷, 削弱了侵華日軍力量。據國民黨方面統計:此次會戰, 計斃傷敵官兵9900餘人, 獲步槍742支, 重機槍40挺, 防毒用具244副, 擊毀汽車19輛。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尤其是太平洋戰爭即將爆發之時, 日軍戰區擴大、戰線延長、甚感兵力不足的情況下, 消滅敵人近萬名兵力, 無疑是對日軍的重大打擊。中國軍隊雖在此會戰中喪師失地, 但日軍的戰略和政略目標均未達到。會戰之後, 中條山區各種游擊隊名目繁多, 不斷襲擾敵人, 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在中條山區發展壯大, 給日軍以很大威脅。連日方也承認:“新佔領區內, 以前不安定勢力即重慶軍, 被中共勢力取而代之, 逐漸滲入各個方面, 治安反而惡化了。”日軍爲維持治安, 不得不留重兵駐守, 造成兵力更加分散。

再次, 中條山會戰吸引了其他戰場上的日軍, 客觀上支援了正面戰場的作戰, 對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鬥爭也起了互相配合和牽制敵人的作用。3月中旬, 日軍爲了組織中條山會戰, 在上高會戰尚未結束、日軍攻取了中國守軍幾個陣地後, 便抽調精銳的第33師團轉用中條山, 而由戰力不強的第34師和第20混成旅攻擊上高, 遂被中國軍隊包圍, 予以殲滅, 中國軍隊取得了上高會戰的勝利。中條山戰役的進行, 爲共產黨領導的太行、太嶽抗日根據地的發展, 創造了條件。1941年5月, 太行太嶽根據地軍民, 乘敵集中兵力用於中條山之際, 一方面進行交通破襲戰, 連續不斷地破壞鐵路、公路, 平毀封鎖溝和封鎖牆, 割斷電線。另一方面, 挖掘了密如蛛網的“道溝”, 這種“道溝”既破壞了敵人的交通, 使敵人的裝甲部隊、重武器和運輸汽車受到困阻, 又能掩護軍民的進攻和轉移, 爲取得後來反“掃蕩”勝利創造了條件。

當然, 中國守軍的戰敗, 中條山的失守, 對整個抗日戰爭又帶來了嚴重後果和不良影響:第一, 如前所述, 由於中條山戰略地位的重要, 中條山的失守, 使國民黨正面戰場在華北失去了最後一塊基地。日軍佔領了中條山及黃河各渡口, 擴大了所謂“治安區”, 構成了對洛陽、西安的威脅, 同時助長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第二, 中條山會戰之後, 日軍不僅集中兵力放手消滅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 而且也加重了日寇對華北和其他地區國民黨軍隊的壓力。中條山戰役一結束, 日軍即抽出第21師團主力向保定地區, 第33師團主力向太原附近集中。8月5日, 日軍動用13萬人, 由華北駐屯軍司令岡村寧次指揮, 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北嶽區和平西區, 採用“鐵壁合圍”等方法進行空前大掃蕩, 企圖將八路軍主力予以消滅。同時對太行、太嶽抗日根據地進行“毀滅掃蕩”, 使根據地遭受很大損失。中條山戰役後奉命留守在沁河以東的武士敏第98軍, 由於失去了中條山依託, 9月間, 在沁河反“掃蕩”中, 雖對日軍進行了頑強抵抗, 但敵我懸殊, 最終全軍覆沒, 武士敏軍長也壯烈殉國。駐紮在太行太嶽山區的國民黨第26集團軍龐炳勳部, 也遭日軍不斷包圍和打擊, 在強大壓力下叛國投敵。總之, 從1941年6月起到1943年8月, 華北、山東國民黨軍隊因遭日寇打擊和不堪日寇的壓力, 或被殲或投降的現象不斷髮生。第三, 中條山戰役中, 4萬餘將士成了日本槍炮下的犧牲品, 3萬餘守軍成了日寇的俘虜。日寇將大批俘虜運到國內, 送到煤窯或礦下, 無情地驅使他們服各種苦役, 稍有懈怠或反抗表示, 即遭殺害。中條山區的無數同胞淪於日寇的鐵蹄之下, 遭受着無窮的災難和痛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