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鄒舟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從昭化出來,微雨沒有停的意思,我們依然選擇了包車直達廣元,司機大哥很熱情,推薦在天曌酒店落腳。司機大哥推薦的這個酒店在火車站和景點之間,遊玩乘車都十分便捷,可他卻不知道“曌”字是武則天給自己發明的專用字,寓意自己如日月當空。稍事休息,我們便直奔四川境內規模最大的石窟羣--千佛崖。

千佛崖傍嘉陵江而建,以前的川陝路從其下方通過,形成了江、路、山、佛的奇特景點。在家就聽叔叔說過,以前當採購跑銷售,經過川陝公路,把車子停路邊就可以上去參觀,現在川陝路已經改道,想要參觀,必須得買票後才能進入景區。

進入景區,首先要經過大雲寺。大雲寺創建於北魏晚期,現存佛殿爲清代修建。過大雲寺是明代石雕羅漢窖遺址,2010年在這裏出土了20多尊羅漢。

再前行是古蜀道--金牛道遺址,在外行眼裏,被保護起來的就是幾塊破舊的石頭。但金牛道在劍門關也有涉及,又叫石牛道、五丁道、劍閣道,源自“石牛糞金、五丁開道”的傳說。三國時期金牛道就從千佛崖前經過,是溝通古代秦蜀之間的主要道路。

過了金牛道遺址,便是千佛崖了。千佛崖在高45米,長約417米的崖面峭壁上造像,峭壁上佈滿了造像龕窟,多爲平頂窟。龕窟重重疊疊13層,密如蜂房,有密集恐懼症的慎入。

對於我們這些外行就只有看看熱鬧,覺得每一窟都差不多,只是被那久遠的年代和精湛的工藝震撼到不停的發出讚歎之聲。然後爲了假充內行臨時做了些功課,方知千佛崖造像始於北魏時期,興盛於唐代,五代和清代有少量開鑿,歷經近1500年。拿着網絡上的資料,沿鐵梯攀壁,按圖索驥,零距離參觀了幾處精華龕窟。

大佛洞,開鑿於北魏晚期,是千佛崖開鑿時間最早的洞窟,距今1500餘年。

牟尼閣,牟尼閣系以鏤空透雕技法而成的佛殿,裝飾華麗,但造像頭部全毀。

睡佛龕,毀壞得也挺嚴重,右壁和後壁有涅盤浮雕。

蓮花洞,因正中有一朵蓮花而得名。蓮花洞開鑿於公元690-697年之間,正是武則天當皇帝時期。窟內造阿彌陀佛、釋迦佛、彌勒佛。三龕的空隙處有佛、羅漢、觀音等。

大雲洞,是千佛崖規模最大的洞窟,共計造像234尊。窟正中爲彌勒佛。據說該尊彌勒佛是武則天的化身像。武則天登基時,白馬寺和尚爲迎合武則天當皇帝的需要,撰寫《大雲經》呈武則天。 《大雲經》中稱武則天是彌勒佛降生,應代替李唐做皇帝。武則天看後大喜,親筆作序,頒佈於天下,且令各州要營造大雲寺,以珍藏《大雲經》。

三聖龕。窟中有南朝梁天成元年(555年)的文字題記,窟中的三龕造像,面相古樸,衣飾典雅,與大佛洞的造像相似,同屬於千佛崖最早的造像。

北大佛窟。開鑿於唐初,窟內造彌勒大佛和二弟子,是嘉陵江江流域開鑿最早的彌勒大佛。

千佛崖現存許多代表性洞窟多爲來自兩京(長安、洛陽)地區的官員出資開鑿,其雕刻代表了兩京地區佛教石刻藝術的流行風尚和藝術水平,中心壇背屏式雕刻更是獨步國內石窟。衆多佛龕雖然是不同時期造就,但依山傍勢,錯落有致。在砂岩絕壁上刻畫造影,色彩莊嚴,細節傳神,不得不佩服當時大師的藝術水平,應該是心懷對佛的虔誠才能刻畫得如此精緻吧。

很多窟佛像的邊角或側面都有一個雙手合掌跪於佛前的小人物,在大佛足下,顯得卑微而又渺小。這個小人就是信仰宗教出資開鑿石窟的人,被稱作供養人。其實供養人是非常聰明的,他不爲自己樹碑立傳,只刻一個跪於佛前的小人物,貌似爲了表示虔誠,實際世人來參拜朝奉佛像時也一樣的在參拜這個供養人。

千佛崖基本上是露天,日曬雨淋,許多佛像侵蝕得很厲害,造像已褪色,許多隻剩下造型柱子,模樣和色彩全無。但也還比較清晰,人物栩栩如生,着實令人感懷。我們只是走馬觀花,其實到千佛崖遊覽,要細細品味,看它的歷史,看它的雕刻技術、人物形態,大佛中有小佛,大窟中有小窟,一個小窟中可能就有幾百個小佛在牆上。

站在千佛崖的頂部,整個景區就在腳下,而嘉陵江對面現代化的高鐵匆匆略過,那上面的遊客也許不經意間抬起頭就會看見對面繼續風化和損毀的千佛崖一閃而過,但不知道後世兒孫還有多少機會看到如此瑰寶。

攝影作品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因武則天生於利州,當地百姓就在千佛崖造大雲洞,並且刻了這尊彌勒佛立像和後壁龕中二聖--高宗李治、武則天。按中國傳統應男左女右,而該二聖的排列是女左男右,可見當時武則天的地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