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曾飈 英國時政評論人,旅居英國多年

五位首相候選人,四位畢業於牛津。

昨天(2019年6月18日),英國保守黨領袖第二輪投票出爐,前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獲得126票,繼續領跑英國首相之爭,並以80票的差距,將排第二位的競選人、現任外交大臣亨特(獲46票)遠遠拋在身後。

各方猜測,伊頓公學、牛津大學畢業的約翰遜入主唐寧街不過是程序問題,基本已經板上釘釘。

牛津大出風頭的一天,還有另外一條新聞佔據了英國各大媒體的版面。

今天(2019年6月19日),美國億萬富豪、黑石集團創始人史蒂芬·施瓦茨曼宣佈向牛津大學捐贈1.5億英鎊,用於成立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人文中心,其中包括一個專注於人工智能研究的新學院。

牛津大學稱,這是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該校接受的最大單筆捐款。

黑石老闆表示,他之所以向牛津捐款,是因爲人工智能已經成爲當下最主要的問題之一,但“目前大部分政府都沒有準備好應對這一問題。”

“我們需要依賴於牛津這類偉大的學校應對這一問題。 ”

可以看出,無論是在學術,還是在政治上,牛津都是英國當之無愧的王者。

英國首相牛津產

一本英國經典政治教課書曾總結過首相特徵:白人,男性(撒切爾夫人和特雷莎·梅打破過慣例),四十歲以上,伊頓公學加牛津大學。這個刻板印象至今沒有完全被打破,這也暗合不列顛從來沒有鼓吹過“英國夢”的孤島情調,這裏只有很現實的階層與背景

很有意思,最開始的十名英國首相候選人中,七名畢業於牛津,且都是男性,另有一位男性是巴基斯坦裔的賈維德,他沒進過牛津,另外兩位是女性,也沒有進過牛津。

到漢考克退選、拉布出局後,剩下的5名候選人,變成了4位牛津畢業生,外加非牛津的賈維德,全部是男性。

那麼,英國政壇有沒有劍橋幫?

有。劍橋幫在哪裏?在英國上議院裏養老。

劍橋幫曾活躍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撒切爾夫人和梅傑時代曾經發揮巨大作用。目前在保守黨內部還在任職且活躍的是克拉克,他是熱情的留歐派,與眼下如火如荼的黨內脫歐潮流不符。

保守黨議員克拉克是熱情的留歐派,2018年1月25日,克拉克在論述歐盟的優點

在保守黨內部,最後的劍橋幫黨魁是霍華德。

2003年霍華德當選黨魁,在他任內,保守黨終於從新工黨的壓制出拼出一片天地,2005年大選,當時英國議會總席位是646席,霍華德領導保守黨將總議員人數從165個席位擴大到198席,將新工黨在議會內的優勢從238席壓縮到157席,這無疑是對於布萊爾的新工黨是一個重創。

當年筆者剛來英國,對於2005年的選舉記憶猶新,BBC在不停強調保守黨取得突破,當時對英國瞭解不深,不解這政治鬥爭的寸土之爭激烈,更無法體會這氣氛。唯一感受就是英國選舉相當硬氣,霍華德雖然領導保守黨取得重大突破,但是沒有勝選,也就走人了。

保守黨最後的“劍橋幫”黨魁霍華德

當初還有一人令人印象深刻,就是自民黨黨魁肯尼迪,領導自民黨拿下62個席位,多出了11個席位。可惜他是一代英豪,因爲酗酒,被黨內異己奪了權,從此一蹶不振,2015年英年早逝,年僅55歲,令人唏噓不已。

筆者印象當中自民黨對這位曾經領袖並沒有多少祭奠,相反工黨和保守黨多有讚譽,讓人不勝感慨。筆者對於自民黨的政治胸懷和視野大打折扣。今日自民黨在西敏寺僅剩12個席位,黨內代際青黃不接,老人政治瀰漫,實在是咎由自取。

2015年自民黨前黨魁肯尼迪突然去世,震驚英國政壇

今年地方選舉,雖然憑藉民衆對脫歐進程不滿,靠對兩大黨抗議性投票,自民黨拿下了諸多地方議員席位,但是到了大選階段,應該還是後勁不足,畢竟選一名西敏寺的國會議員,比選一個街道幹部一樣的地方議員,選民的思量會謹慎和周全很多。

霍華德對於今日英國政治議題影響還有一點:對移民問題的關注。移民議題在2010年大爆發,霍華德當年鼓吹之力功不可沒。有趣的是,他其實是移民第二代,父母來自羅馬尼亞。霍華德對卡梅倫有知遇之恩,他把卡梅倫和奧斯本引入到影子內閣,在黨魁選舉之後,也是親手把黨魁大權移交給卡梅倫。

另外一位與霍華德有淵源的就是今天的鮑里斯。2004年,鮑里斯時任影子文化大臣,身陷婚外戀緋聞,卻公開否認,對霍華德信誓旦旦,沒這回事兒,最後被媒體曝光之後,霍華德建議鮑里斯辭職,結果鮑里斯不買賬,最後霍華德一怒之下,將他開除出影子內閣,這是鮑里斯政治生涯中第一個大挫敗。

曾經滄海難爲水,一個劍橋和三個牛津淵源不淺

過去這十年,英國首相位置基本上被牛津人所壟斷,從工黨布萊爾(牛津大學,1975年就讀本科),中間布朗(愛丁堡大學)短暫在位,之後卡梅倫(1985年就讀本科),梅(1974年就讀本科),到目前的黨魁熱門候選人都是牛津大學本科。

牛津幫再入唐寧街?

從2010年開始,牛津幫已經壟斷了近10年的英國首相之位,從PPE(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專業)專業的大衛·卡梅倫,到地理系的特蕾莎·梅,再到近來呼聲最高的古典學畢業生鮑里斯·約翰遜。

唐寧街颳起牛津風

按照目前態勢,鮑里斯出任首相的概率很穩。黨魁選舉要經過兩個階段,首先是保守黨議員投票,目前有313名議員,之後進入第二階段,保守黨黨員投票,目前註冊的保守黨黨員約有16萬人。

第一階段投票是最終確定最後兩名得票最多的候選人,然後交給黨員投票決定。這就意味着,正常情況下最後一輪議員投票,很可能在三名候選人中確定兩名,那麼在概率上也就是說313張選票,超過了104張票,就可以確保是至少是第二名。

那麼,鮑里斯第一輪投票就拿到了114張票,只要在以後投票中,不出現跳票情況,他肯定是最後兩名候選人之一。

根據筆者瞭解,鮑里斯在基層黨員中頗受歡迎,如果交給黨員投票二選一的話,他應該可以大比例勝出。這個受歡迎的跡象在去年保守黨年會時候已經有所顯露,當時給他鼓掌喝彩充滿了年輕人的聲音。


有什麼會成爲阻擋鮑里斯當選的障礙呢?這次鮑里斯基本上進退有據,懂得藏拙。

此次黨魁選舉,毒品成爲一個熱門話題。政治是一個特殊行業,有道德潔癖的人應該主動讓避,否則害人害己。

在英國,如果深究毒品議題的政治殺傷力的話,除了被抓現行,一般問題都不大。

首先怎麼定義毒品?如果把香菸、酒精,甚至糖這些上癮的東西,都定義爲毒品,那麼全世界沒幾個好人。

其次,是使用程度。戈夫吸食可卡因是比較嚴重的問題。但大麻在英國,包括在幾個主要西方國家,是不是毒品還存在爭議,要不要開禁也是重大問題。

要知道,很多英國私校都出現過學生吸食甚至買賣大麻的事件,前首相卡梅倫在伊頓時候,曾經涉嫌參與大麻吸食,差點被開除。

其他人湊熱鬧錶態的,無非是政治虛僞。對於毒品表態,本質上同硬着頭皮參選是一樣的。

選舉最終目的是確定黨魁。但是對於參選者來說,意義和目的各有不同。可以通過參選,來提高知名度,敗後可以自詡參選過黨魁選舉。也有是提高身價,讓履歷更絢麗,這個有助於在下屆政府中謀到一個好位置,提前和民衆見面,第一輪投票後宣佈退選並支持鮑里斯的漢考克就是典型。

英國衛生大臣漢考克在近期宣佈退選並改爲支持鮑里斯

想當英國首相,最終還是要比一下候選人的政綱。如今脫歐已經成爲共識。候選人還糾結於說不脫,甚至說脫不了,那就是“自殺”,腦子清楚的,應該定位於未來大選的政策辯論

目前看來,戈夫的商業稅改革和鮑里斯主張的收入稅改政策,是非常明智的舉措。

簡單地說,鮑里斯主張將徵收40%的稅基從目前的5萬英鎊升到8萬英鎊。這個提議將是直擊保守黨核心支持者,他們就是這個收入上下浮動的人人羣,從5萬到8萬鎊,一年至少可以幫每個人省兩千鎊,這夠三口之家一次舒舒服服的歐洲假日。這個好處也在未來大選中將會讓大量中間選民心動。

鮑里斯稅改政策受歡迎,誰會跟錢過不去呢?

在英國,5萬鎊年收入以上選民是過了溫飽又溫和的良民,對留或脫猶豫不決,傾向於留,世界、國際化、歐洲旅遊、情懷啊,但是一減稅,就轉舵了。其實他們知道脫不脫都一樣,就是抹不下臉,現在減稅就好了。

這就是毛主席說的,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吧。

本文作者:曾飈,本文首發於微信公衆號“直新聞”,更多分析請下載直新聞APP。

*原創不易,歡迎打賞作者。

歡迎關注英倫投資客

服務於對英國有興趣且能獨立思考的讀者

只推有價值的訊息和乾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