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花果山文化名片:《大明殘照-吳承恩》-補職荊府紀善

圖片:荊州古城(來自網上)

第 八 章

上訪京都 竹兒伸冤血濺皇駕

隆慶定案 昭雪補職荊府紀善

吳承恩因貪污受賄、 侵吞稅款被州衙逮捕入獄的消息一傳開,整個長興縣像炸了鍋,百姓紛紛爲其打抱不平。

這個說:吳縣丞來長興任職二年,沒喝百姓一口酒,沒喫百姓一碗飯,沒要百姓一兩銀,沒拿百姓一根線,受的是哪門子賄?貪的是哪門子稅?這背後十有八九是遭人暗算。那個說:吳縣丞來長興二年,住的是官家屋,穿的是粗布衣,喫的是粗茶飯,上無老下無小,一夫二妻,貪金賄銀留給誰,不可信。個別百姓乾脆找上縣衙爲吳承恩鳴屈喊冤。

李鬼做賊心虛,每遇上訪百姓都是吞吞吐吐,推說系州衙所爲。

吳承恩身陷囹圄, 度日如年。他想不通,作爲一名八品縣丞,朝廷命官,在職二年,勤勤懇懇爲民,清清白白做官,一夜之間怎麼從天上掉下來一個貪污受賄,侵吞稅款的罪名?朗朗乾坤,黑白顛倒,公理何在!他在獄中大聲疾呼,欲哭無淚,倍受煎熬。

竹兒與吳承恩邂逅餘生,一路相伴來到長興。二年來,夫妻二人靠吳承恩每月薪水維持生活,同時還要節儉下來一部分銀兩寄給淮安的葉氏(吳承恩原配妻子)。月月年年,年年月月,銀子都是算計着花,丈夫貪否,佔否,竹兒一清二楚。丈夫突然落難,竹兒猜測系遭人暗算,不由火冒三丈,連夜趕寫訴狀,於次日一早到縣衙擊鼓爲丈夫鳴冤。

堂升起,縣令見是竹兒,不冷不熱,陰陽怪氣地說:“縣丞夫人,此案系州衙直管,本官無權過問。要說嗎,吳縣丞作爲朝廷命官,理應報效皇恩,勤政爲民。身爲縣丞,兩年稅收下降不說,豈能利用手中權力貪污受賄,侵吞稅款,實爲罪有應得,自作自受。退堂。”

竹兒氣不憤,手持訴狀找到州衙,州衙答覆:此案正在審理之中,尚無定案,無可奉告。竹兒不死心,又帶訴狀到省衙,省衙答覆派人前去督辦,讓其回鄉等候消息。竹兒無奈,回到長興,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的等待着,無窮無盡。久而久之,竹兒仍不見丈夫冤屈被昭雪,索性又寫了一封訴狀,離開長興,一人前往京都而去。

竹兒與吳承恩邂逅餘生,一路相伴來到長興。二年來,夫妻二人靠吳承恩每月薪水維持生活,同時還要節儉下來一部分銀兩寄給淮安的葉氏(吳承恩原配妻子)。月月年年,年年月月,銀子都是算計着花,丈夫貪否,佔否,竹兒一清二楚。丈夫突然落難,竹兒猜測系遭人暗算,不由火冒三丈,連夜趕寫訴狀,於次日一早到縣衙擊鼓爲丈夫鳴冤。

堂升起,縣令見是竹兒,不冷不熱,陰陽怪氣地說:“縣丞夫人,此案系州衙直管,本官無權過問。要說嗎,吳縣丞作爲朝廷命官,理應報效皇恩,勤政爲民。身爲縣丞,兩年稅收下降不說,豈能利用手中權力貪污受賄,侵吞稅款,實爲罪有應得,自作自受。退堂。”

竹兒氣不憤,手持訴狀找到州衙,州衙答覆:此案正在審理之中,尚無定案,無可奉告。竹兒不死心,又帶訴狀到省衙,省衙答覆派人前去督辦,讓其回鄉等候消息。竹兒無奈,回到長興,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的等待着,無窮無盡。久而久之,竹兒仍不見丈夫冤屈被昭雪,索性又寫了一封訴狀,離開長興,一人前往京都而去。

隆慶四年(1570),隆慶皇帝依舊不問國事,整日沉醉於歌舞和色慾。首輔高拱與次輔徐階依舊明爭暗鬥。文武百官自成兩派,一個個整日忙於勾心鬥角,不思國事,朝野一片混亂。多少憂國憂民之士長嘆不已。

初秋的一個早朝,名將之後一吏科給事中石星因看不慣當朝風氣,冒死出班啓奏道:“皇上,天下之治,不日進則日退;人君之心,不日強則日偷。臣窺見陛下幾年以來爲山之樂,縱長夜之飲,極聲色之娛,朝講久廢,章奏遏抑。一二內臣,威福自恣,肆無忌憚,眼望大明皇朝,天怒人怨,江河日下,再此以往,天下將不可救也。”隆慶聽後大怒,抬手起身,一指石星道:“大膽狂臣,當着滿朝文武竟敢以惡言訕上,一派亂語。來人哪,先給朕廷杖六十,然後趕出朝廷,取消世襲封號,貶爲庶民。”

爲山之樂,縱長夜之飲,極聲色之娛,朝講久廢,章奏遏抑。一二內臣,威福自恣,肆無忌憚,眼望大明皇朝,天怒人怨,江河日下,再此以往,天下將不可救也。”隆慶聽後大怒,抬手起身,一指石星道:“大膽狂臣,當着滿朝文武竟敢以惡言訕上,一派亂語。來人哪,先給朕廷杖六十,然後趕出朝廷,取消世襲封號,貶爲庶民。”

朝散,隆慶回到寢宮,冷靜思考,感覺老臣石星所言並非憑空捏造犯上,那首輔高拱與次輔徐階多年同朝爲臣,本應相互協調共事,報效朝廷。然而,兩人卻勾心鬥角,各立山頭,相互拆臺,以致引起朝野內外,議論紛紛,朕何不借助老臣石星這次朝堂風波,擬就一道聖旨,革去二臣官職,以此來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於是連夜擬就了一道聖旨,次日當朝宣旨,衆臣皆驚。月餘,身爲尚書,態度溫和的李春芳被隆慶冊封爲首輔,朝野派系爭鬥趨於平和。

李春芳祖籍江蘇淮安,系吳承恩兒時好友。消息傳來,淮安百姓將其視爲美談。

冬初的一天,李春芳早早起來,乘轎前往皇宮太極殿參加早朝,人沒出府,忽有家奴程大前來秉報道:“首輔老爺,奴僕剛纔打開府門,見門外有一老尼姑手握狀紙,凍僵在門外,特來秉報。”李春芳心生疑雲道:“什麼,門外有一老尼。尼姑生活在庵,喫穿無愁,何以手握狀紙找上府來,看來必有文章。還不快快將其扶進府門,取暖救人,待我早朝歸來,再作處置。”“奴僕現在就去救人。”程大回應一聲,轉身而去。

朝堂上,隆慶皇帝因夜裏貪圖女色,徹夜雲雨,精力耗盡,待朝幕剛剛拉開,便打起呵欠來,眼皮一緊一緊,難以支持。文武百官見狀,相互環視,搖頭連連。部分大臣本有些軍國大事需要啓奏,但見皇帝兩眼惺忪,呵欠不止,也只有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地久拖下去。主朝宦官見衆臣無語, 欲張口高喊“有事啓奏, 無事散朝”時,忽見刑部尚書出班啓奏道:“皇上,江蘇海州知府陳文燭多次向刑部發來奏摺,聲稱浙江長興縣丞 吳承恩遭他人誣陷,以貪污受賄,侵吞稅款而郎鐺入獄,現已三年有餘。據講,那 吳承恩自幼才華橫溢,出口成章,是淮安一帶有名的才子。且此人爲人正直,一生勤奮,實爲遭人陷害,望皇上明察。奏摺稱,若發現此人確有劣跡,陳文燭願以自身生命承擔連帶責任。皇上,依臣之見,可派一名監察御史前往長興明察。”

刑部尚書啓奏完畢,靜耳不見聖上言語,只聽御座上鼾聲驟起,呼呼嚕嚕,一串連着一串,不覺抬頭一瞧,那聖上背靠龍椅,頭低胸前,睡意正酣,再瞧周圍羣臣,一個個無不掩面捂嘴哧哧發笑。

朝散,李春芳回到府上,家奴程大秉告說:“老爺,那被寒風凍僵的老尼姑已經醒來,她聲稱來自老爺故鄉——淮安,幼年曾與老爺相識,今是慕名來府,想向老爺訴說一樁人間奇冤,這是她的訴狀,請老爺過目。”

李春芳接過訴狀,細細一讀,只驚得頭髮梢都豎了起來。早年,蘇小嬌與吳承恩青梅竹馬,相親相愛,衆人皆知。後來小嬌進宮做了皇妃,因謀害皇上被滿門抄斬,小嬌死在京都。幾十年過去,怎麼會突然冒出個蘇小嬌?莫非她能起死回生不成?爲了弄個水落石出,李春芳吩咐程大將那老尼姑帶上前來詢問。

小嬌進屋,急忙施禮道:“阿彌陀佛。首輔大人,老尼本是那50年前淮安城打銅巷的蘇家小姐蘇小嬌,今兒千里迢迢,一路乞討從浙江長興來京爲丈夫伸冤。進入京都,忽聞您升遷朝堂首輔,不勝歡喜,左問右問,一路打探,這才找上府來,望首輔能看在兒時相識的面上,爲汝忠哥昭雪平反,早出冤獄。”

李春芳睜大眼睛,認真細看,小嬌雖身穿尼服,年逾花甲,但透過臉部和眼神仍然還能看出她當年的形貌與神態,甚爲驚喜,連聲道:“蘇小嬌,不必多禮,請將你的經歷及汝忠兄的冤屈從頭細細講來。”蘇小嬌聽後,激動萬分,一串串老淚奪眶而出,哽咽着將自己一生的遭遇及 吳承恩在浙江長興的不白之冤從頭到尾訴說了一遍。李春芳聽後,連聲感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明皇朝從興到衰非一日之過。如今,皇帝每日只顧花天酒地,尋歡作樂,軍國大事堆積如山。仕途風氣不正,朝野上下明爭暗鬥,官場買官賣官屢禁不止,冤假錯案數不勝數,就連我這位首輔都無能爲力。不過,話說過來,我會想方設法說服皇上,讓其儘快派出一位御史前往浙江湖州府,覈查此案,弄個水落石出。”竹兒聽後,千恩萬謝,施禮不止。

隆冬的一日,京都下了一夜大雪,約尺餘厚。一時間,房上,樹上,地上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俗話說,瑞雪兆豐年,京都百姓欣喜若狂。

這一日,隆慶皇帝早早起來,走出殿門,見大雪鋪天蓋地,一派銀裝素裹,甚爲驚喜,早朝後,他突發奇想,令首輔李春芳一起到皇宮御花園賞雪吟詩。李春芳隨隆慶來到御花園。

園內植滿衆多來自南方的觀賞植物,如廣玉蘭、桂花樹、棕樹、南天竹等。大雪覆蓋,白的雪,綠的葉,一層層一簇簇,枝頭彎着,葉兒垂着,令人感嘆不已。隆慶一時興奮,張口賦詩一首:

瑞雪一夜天地間,銀裝素裹兆豐年;

江山萬里逢盛世,君臣同樂御花園。

李春芳聽後連聲稱讚:“皇上,好詩,好詩。”然後隨詩一首:

皇恩浩蕩天地間,萬民同樂御街前;

昨夜驚夢長興地,那有一臣淚漣漣。

隆慶聽後,一喜一憂道:“話當何講?”

李春芳見時機成熟,即言道:“皇上,常言說‘瑞雪兆豐年’。昨日一夜瑞雪不正是皇上的聖明感動了上蒼,上蒼降下瑞雪,這豈不是‘皇恩浩蕩天地間’。如今,京都的百姓正在御街前歡慶這場大雪呢。然而,臣昨夜看了一封來自浙江長興縣的訴狀,說是當地一位縣丞遭人誣陷入獄三年有餘,至今尚無定論。聖上,天下皇恩浩蕩,豈容這類冤假錯案發生,依臣之見,聖上可下一道口諭,讓刑部派出一位御使前往長興重新覈實此案,以辨明是非曲直,該懲則懲,該放則放,不知聖上意下如何?”隆慶在興頭上,只顧賞雪,對李春芳什麼冤呀屈呀的話題根本聽不進去,連聲道:“首輔,莫嘮叨,朕正在賞雪呢。”

賞過雪,李春芳回到府上,叫來小嬌說:“眼下,隆慶皇帝只顧每日喫喝玩樂,賞雪吟詩,無心料理朝政,汝忠兄的事,還需以後瞧準機會再奏,望你能在此耐心等待。”

大約過了月餘,眼看着年關將近,玉竹念着獄中的夫君,心急如焚,肝腸欲斷。後來聽說隆慶皇帝要出宮去天壇祭天,即身帶訴狀,悄悄來到前門外,只等皇帝出宮,冒死攔轎喊冤。

一日,隨着一陣奏樂響起,宮門打開,隆慶皇帝端坐轎內,率領一支祭祈隊伍,抬着豬、牛、羊頭等祭品緩緩走出宮門,向南而行。引來衆多百姓住足觀看。

玉竹見祭祈隊伍閃出前門,瞧準隆慶皇帝的八抬琉璃大轎,冷不防,一手舉着狀紙,一手持剪刀躍出人羣,衝向轎旁,聲嘶力竭地高喊道:“皇上,老尼夫君冤枉,請給尼家做主。”御林衛、太監、宮女措手不及,衝上前來,以身護主。御林衛不分青紅皁白舉刀便砍,刀落處,隆慶皇帝手挑轎簾,見是一位老尼姑,深感驚奇,喊了聲:“且慢,身爲出家之人,理應庵內唸佛講經,哪來的夫君,荒唐。將她狀紙拿來,讓朕看後再殺不遲。”御林衛放下腰刀,一太監上前接過狀紙呈給隆慶皇帝,皇上一看,直驚得雙目圓瞪,無言開口。想不到,眼前這位出家老尼姑竟是47年前因謀害父皇而又意外絕路逢生的貴妃娘娘玉竹。喫驚中,只見老尼姑已將剪刀刺向自己的咽喉,鮮血噴濺,倒地而亡。隆慶見之,脫口驚呼:“貴妃娘娘……”衆人聽後,無不感到莫名其妙。

“貴妃娘娘以死闖駕爲夫喊冤”的事件很快傳遍京城,震驚朝野。隆慶皇帝迫於輿論,諭令刑部派出二名御差乘快馬直抵浙江長興,月餘返回。

一日早朝,刑部尚書出班道:“啓奏皇上,關於浙江長興縣丞 吳承恩貪污受賄、侵吞稅款一案,業經我部派專人前往長興覈實,此案系冤假錯案,應予平反昭雪,官復原職。同時,對那些蓄意製造冤假錯案者應予以嚴懲。當否,請皇上酌定。”“傳朕旨意,此案予以平反昭雪。然後將吳承恩上交吏部,另行任職。”“臣遵旨。”

數日後,吏部爲隆慶皇帝草擬了一道敕命,冊封吳承恩爲荊州紀善,掌管荊憲王本人及宗室子弟各種禮義禮節的進修。類似當今的家庭教師。

連雲港花果山文化名片:《大明殘照-吳承恩》-補職荊府紀善

圖片:來自網上

連雲港花果山文化名片:《大明殘照-吳承恩》-補職荊府紀善

上圖;連雲港花果山景區文化名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