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若出現以下“均線賣出信號”,操盤手從不輕易透露,學會方可少走十年彎路!

均線賣出的幾種信號:

一、均線空頭排列的賣點

賣點解析:

1、當均線按短期、中期和長期向上依次排列向上運行,稱爲空頭排列,表示市場處於下跌趨勢中。股價在均線下方運行。

2、在均線空頭排列中,所有的賣出信號都可以認爲是可靠的。

3、股價靠近中長期均線可視爲賣出信號,一旦出現金叉則考慮買進。

4、當短期或長期均線靠近更長期的均線折回向下是賣出信號。

實例:黃山旅遊(600054)2007.12.19-2008.09.16,股價下破單根移動平均線示意圖,顯示的是股價上漲中的一次大幅度調整和上漲趨勢到下跌趨勢的轉換過程。股價回試均線的過程中,點5、6處股價都沒能夠有效突破均線,證明均線的壓力有效,點5、6處構成了平頭頂部形態,增強了看跌預期。點7處股價同時遭受了均線和平頭頂部形態的壓力,點8處是最後的試探,也是最後的逃命機會。

二、遠離移動平均線賣出

股價突破移動平均線或者是站在移動平均線上方,出現突然連續大漲的行情,股價開始遠離移動平均線,此時乖離過大,追漲的投資者開始慢慢減少,這時股價會形成一個高點,有可能短期見頂信號,後期可能會回調下行,此時就是一個賣出信號。

三、60日均線向下趨勢賣出

60日生命線向下趨勢,每次股價回調60日生命線就是賣出的機會,每次上攻生命線的點位都在降低,只會越套越深。股價經過一波拉昇後,前提一旦60日生命線橫盤或者有向下的趨勢,一旦5日線下穿60日線,反彈果斷賣出。

四、跌破30日均線賣出

①若放出巨量後股價一次跌破5日、10日、30日均線,形成空頭排列應及時減倉、退出。

②如果放出巨量後K線跌破30日均線後短期不能恢復,預示下跌將加速,應退出操作。

五、遇壓無法突破均線賣出

股價跌破移動平均線之下,隨後開始向移動平均線靠近,試圖突破移動平均線,但是遇壓無法突破,出現這樣的形態時,股價有可能會二次回落,此時也是一個賣出信號。

筆者投資感悟:

指望每天或每星期都投機的人,不會獲得成功;你允許你自己進入交易的次數,一年只能有幾次,可能只有四五次。在交易之前,要等待,要耐心地等待,直到儘可能多的因素都對你有利的時候,再進行交易。耐心可以使你賺到錢。在市場呈現膠着狀態的時候,股票的價格實際上就停滯的,不要預測或估計市場將在什麼時候朝找什麼方向發展,這是很危險的。你必須等待市場或股票出現突破。不要估計!等着市場來證實!不要跟報價單爭論。現金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永遠是國王。(現金爲王,持有現金者爲主動。)“往往是那些持幣觀望,等到恰當時機進行交易的人才能賺到大錢。耐心,耐心,再耐心——不是速度——纔是成功的關鍵。如果一個精明的投機者把握好這一點的話,時間就是他最好的朋友。掌握恰當的時機進入市場,時間不是金錢,因爲有時候,儘管你早早進入了市場,卻不能賺到錢——時間就是時間,而資金就是資金,更經常的請開始,資金再等到恰當的時候進入市場才能賺到錢——耐心,耐心,再耐心,是成功的關鍵,千萬不要着急。

我們每個人都受到一個共同弱點的誘惑:每次出牌都想贏,我們當然願意每一手牌都贏。這正是我們大家都有的人類的弱點,在某種程度上,他是投資者和投機者最大的敵人,如果不加防範,它將最終導致投機的潰敗!有的時候,人們應該投機;同樣肯定的是,有的時候,人們不應該投機。優秀的投機家們總是在等待,總是有耐心,等待着市場證實他們的判斷。沒有市場的證實,不要預測,也不要採取行動。有很多次,我和其他許多投機者一樣,沒有耐心等待肯定要發生的事情。我想每時每刻都能賺到利潤。我是人,也屈從於人的弱點。和所有的投機者一樣,我也沒有了耐心,失去了正確的判斷。顛倒了它們的位置--在該感到害怕的時候卻充滿希望,在該充滿希望的時候卻感到恐懼。

讓我重複一遍,在一個趨勢真的出現時,肯定會同期出現一些時機,而且我堅信,任何具有投機天賦且具有耐性的人,都能夠設計出一種特殊的方法當作自己的原則,這種原則可以讓他在最初入市時做出正確的判斷。真正的趨勢不會在它們開始那天就結束,完成一次真正的趨勢是需要時間的。請記住,股票永遠不會太高,高到讓你不能開始買進,也不會低到不能開始賣出。但是在第一筆交易後,除非第一筆出現利潤,否則別做第二筆。要等待和觀察。這就是你解盤能力發揮作用的時候,讓你能夠判定開始的正確時機。很多事情成功與否,要看是否在完全正確的時機開始。我花了很多年才瞭解這一點的重要性。這一點也花了我好幾十萬美元。

總之,股市不僅是靠技術賺錢,靠心態和股市的規律,股市要學習的東西超過了大學,但是什麼都不懂的人,都靠簡單的規律就可以制勝,所以炒股也不需要什麼文化,炒股要有自己的方法,不管什麼方法,必須要有方法。沒有風險控制能力、盲目進入股市很可能就踏上了淘金者的不歸路。激進者被埋在山腳、跟風缺乏逆向思維者甩下山腰、貪婪瘋狂者死在山頂。從虧損中得出的經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