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牛戶張林聰用自家沼氣池處理沉澱後的牛尿進行還田施肥。新華社記者陶冶 攝

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記者陸華東 趙宇飛 方列)重慶市豐都縣養牛大戶張林聰最近成了當地政府表揚的對象,不只是表揚他的牛養得好,還表揚他的牛糞賣得好。

而在幾年前,他常常因爲牛糞污染被當地畜牧局、環保局批評並要求整改。

豐都縣是中國的肉牛養殖大縣,肉牛存欄量超過40萬頭。張林聰的養殖場肉牛存欄量200多頭,是豐都縣的養牛大戶。

張林聰說,以前環保意識薄弱,大部分牛糞牛尿都是直接排入村邊的河中。這條河是長江的一條支流,每逢雨季,雨水與牛糞尿混合湧入長江。

豐都縣所在的三峽庫區地處長江上游,是因三峽工程興建而形成的世界最大水庫庫區,被稱爲長江流域的生態屏障。牛糞污染嚴重損害了當地生態環境與長江水質。

生於斯、長於斯的張林聰決定行動起來。他按照“雨污分流、乾溼分離、沼氣發酵、污水處理、還田種植”的處理流程,對養牛場實施工業化治污。

重慶豐澤園肥業有限公司工人在操作有機肥預混裝置。新華社記者陶冶 攝

這套完整的流程是當地政府提出的,政府還引進了成套設備,在肉牛養殖基地旁建立起國內領先的自動化有機肥生產線,利用糞便養殖蚯蚓、作燃料發電。

豐都縣治污的有力舉措,源於中國對於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的強大決心。早在兩年前,中國政府就提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中國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環境日主題是“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

“這個主題很好契合了環保從全民共識正在積極轉向全民行動的發展趨勢。”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宋豫秦說。

在中國誓言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背景下,從官方到民間,從企業到個人,人人爭當“環保衛士”正在成爲熱潮。

環境保護督察、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環境保護主體責任……一連串的制度設計讓各級官員切實扛起了環保責任。

即使中國最基層的“村官”們也能明顯感受到環保的責任與壓力。

位於浙江麗水市縉雲縣的筧川村,綿延500多畝的“花海”絢麗燦爛。沒有人能想到,今日美麗山村幾年前是另外一幅樣貌:污水橫流、垃圾滿地,進村要捂着鼻子。

筧川村花海。(受訪者供圖)

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於河長制的建立。3年前,筧川村黨支部書記施頌勤被任命爲“河長”,改善村莊水質成爲他的頭等大事。

投入治水資金120多萬元,拆除散養豬圈、破舊菇棚等50多處,建好地下污水管道3萬米。3年時間,施頌勤帶領着村民一步步地改善着村莊環境。

施頌勤不是一個人在與水污染奮戰。據悉,中國已有32萬名“河長”,今年6月底之前將全面建立河長制。湖長制也將於今年年底推廣到全國。去年,浙江、秦皇島、青島、連雲港、海口等地還試點了灣長制,以加強對海洋和灘塗的保護。

“河長”“湖長”“灣長”均由各級地方黨政“一把手”擔任,他們也是水污染防治的第一責任人。

與此同時,巨大的環保壓力和社會責任,也讓越來越多的如張林聰這樣過去的“污染戶”積極進行環保改造,主動推進綠色清潔生產,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效益雙贏。

如今,張林聰僅憑賣牛糞給蚯蚓養殖戶,一年就可多賺一兩萬元,賣給有機肥廠的價格更高。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陸續出臺一系列環保法規與政策文件,初步建立起了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生態環保制度框架。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生態文明正式寫入國家根本法。

在宋豫秦看來,雖然現階段中國環保的參與者很多,但實現從“人人看到環境問題”到“人人蔘與解決環境問題”還有一個較長過程,需要政府、公衆、企業“同向發力”,尤其需要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環保的“種子”。

環保志願者鞠鑫在檢測水質。(受訪者供圖)

35歲的鞠鑫就是這樣一位“播種者”。

作爲一名歷史老師,鞠鑫從事環保公益事業已經長達17年,現在是當地一家名爲“赤子之心”環保社團的負責人。

給學生們講授歷史知識之外,監督環境污染問題、引導更多人蔘與保護環境,是他最大的樂趣。

“以前我們到農村、社區播放環保電影時,很多人都誤解我們是來做小廣告推銷的,避而遠之。現在,大家見到我們都會熱情打招呼,還有人主動提供環境污染線索。”鞠鑫說,“這就是變化。”

一些學校還開設了與環保有關的主題課程。這個學期,南京市拉薩路小學請大學生志願者帶孩子們用儀器一起測量水質,還設立了“工業4.0”課程,讓孩子瞭解未來工業發展帶來的污染問題。

除了學校教育,中國的家長們也越來越注重培養孩子綠色環保的生活習慣。江蘇省常州市手拉手志願者協會會員黃豔關注到協會做環保活動時,很多父母都會帶着孩子一起參加。

“環保意識要從娃娃抓起,如果我們每個孩子、每個家庭、每個人都能行動起來,美麗中國就能早日實現。”拉薩路小學副校長劉寧說。(參與採寫:陶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