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原董事长王军去世,曾建言成立金融控股公司

文/ 陈晓平

据新华社6月19日电,中信集团原董事长王军于2019年6月10日在广州逝世,享年78岁。自1979年参与筹备,直至2006年卸任董事长,其在中信总计整整27年。

王军1941年出生于湖南浏阳,父亲为开国上将王震,1966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专业为潜艇制造,其后在造船厂任工程师,又在军队服役,期间有两年,跟随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国内推广“优选法”(即以数学原理为指导,合理安排试验,以尽可能少的试验次数尽快找到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最优方案的科学方法),走遍全国各地的金融商贸,工矿企业,据称对资料、数字的记忆力非凡。

据庄寿仓在《荣毅仁的传奇人生》一书中披露,王震、荣毅仁两家相熟,时有过从,且一度同住北太平庄彼此相邻,王军年轻时是荣家的常客;1979年,荣毅仁筹备中信时,王军即借调相助,任职公司业务部资源处,自始至终从事一线业务,“从处长到部门副经理、经理,再而在升到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副董事长、董事长,一步不落,是地道的由中信公司培养成长起来的中信第三人领导人。”

中信原董事长王军去世,曾建言成立金融控股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王军在1986年任中信公司副总经理,1993年担任总经理,1995年4月,升任董事长,全面掌舵中信之初,公司挑战巨大。

当时,国内各类消费品告别“短缺经济”,卖方市场成为买方市场,中信在生产、贸易方面的业务逐渐失去优势,且不少资金分散投资在中小企业,经营十分艰难;更为严峻的是,中信日常运作资金大量来自债券发行,正恰逢多笔境外发行的债券还本付息的高峰期。

据庄寿仓回忆,王军接任不久的一个年底,中信一度现金流紧缺,为安心过年,王军专门嘱托下属筹措300万资金以应急;早年两人同机返京或赴港,王军一上飞机便呼呼入睡,从不在飞机上进餐,后解释原由称,因为任重事艰,常过半夜难以成眠,试服过多种安眠药都无效。

就任董事长后,基于“整合、优化、发展“的六字方针,王军大规模调整中信的业务,实施战略转型,其中的关键决策是确立金融业为中信主要发展方向:1995年,中信证券成立;1999年,中信证券等发起成立长盛基金;2000年,中信与英国保诚集团合作,成立信诚人寿保险公司,加之此前组建的全资子公司中信实业银行(中信银行前身),以及在香港收购的上市银行嘉华银行,中信集齐核心金融牌照,奠定了金融为主的业务版图。

值得一提的是,为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王军曾将金融控股作为摸索重要方向,在1997年派遣副董事长张肖赴日本考察,1998年,他本人致信时任总理朱镕基,提出在中国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设想。

“在信寄出之前,我心里并没有底,甚至非常担心朱镕基总理会把那封信枪毙掉,但是,他不但没有枪毙,反而还让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去研究。听到这个消息,我就放心了。我第一次和人民银行领导就此事进行沟通,是在深圳和肖钢(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谈了一次。回到北京以后,我跟人民银行各个层面上的人去解释我们的设想。”王军公开回忆说。

其后,经过反复协商,按照分业监管要求,中信由之前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改组为“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间去掉“金融”两个字。2002年3月,王军出任中信集团公司董事长。

据庄寿仓在书中透露,2006年,王军卸任时,中信总资产和总利润分别增至9272亿元和65亿元,为接任时的18.3倍和17.1倍。

就王军性格,庄寿仓形容其“有个性,但不是伶牙俐齿巧言善辩的人,他去参加会议或是拜访会晤有关部门领导,总是恂恂有礼,谦虚谨慎,发言陈词不徐不疾,谈问题说理而不强辩,讲原则坚持而不固执”。

庄在书中回忆称,王军“素性耿直,务实率真,不喜欢纸上文章空谈议论”,上世纪80年代,有次陪同王军到深圳一分公司,公司在顶层15楼,进了电梯,刚升到一二层,当时中信旗下一研究机构的负责人进了电梯,王素来不喜其人其事,“王总见他,脸色一沉,严肃地说:‘你拿着中信的钱,都搞了些什么研究。招摇撞骗!‘’”来人立刻在下一楼层按停电梯,张皇而去。

王军本人曾称,中信创办初期,国家实拨的资金只有200万,创始人荣毅仁选择的发展道路为“公司化运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模式”。有人曾问王军,“听说你们中信很有钱?”王回应称:“说中信有钱就有钱,说没钱就没钱,项目好就有钱,项目不好就没钱。”亦显露其市场化的运作理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