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原董事長王軍去世,曾建言成立金融控股公司

文/ 陳曉平

據新華社6月19日電,中信集團原董事長王軍於2019年6月10日在廣州逝世,享年78歲。自1979年參與籌備,直至2006年卸任董事長,其在中信總計整整27年。

王軍1941年出生於湖南瀏陽,父親爲開國上將王震,1966年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專業爲潛艇製造,其後在造船廠任工程師,又在軍隊服役,期間有兩年,跟隨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國內推廣“優選法”(即以數學原理爲指導,合理安排試驗,以儘可能少的試驗次數儘快找到生產和科學實驗中最優方案的科學方法),走遍全國各地的金融商貿,工礦企業,據稱對資料、數字的記憶力非凡。

據莊壽倉在《榮毅仁的傳奇人生》一書中披露,王震、榮毅仁兩家相熟,時有過從,且一度同住北太平莊彼此相鄰,王軍年輕時是榮家的常客;1979年,榮毅仁籌備中信時,王軍即借調相助,任職公司業務部資源處,自始至終從事一線業務,“從處長到部門副經理、經理,再而在升到公司副總經理、總經理、副董事長、董事長,一步不落,是地道的由中信公司培養成長起來的中信第三人領導人。”

中信原董事長王軍去世,曾建言成立金融控股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王軍在1986年任中信公司副總經理,1993年擔任總經理,1995年4月,升任董事長,全面掌舵中信之初,公司挑戰巨大。

當時,國內各類消費品告別“短缺經濟”,賣方市場成爲買方市場,中信在生產、貿易方面的業務逐漸失去優勢,且不少資金分散投資在中小企業,經營十分艱難;更爲嚴峻的是,中信日常運作資金大量來自債券發行,正恰逢多筆境外發行的債券還本付息的高峯期。

據莊壽倉回憶,王軍接任不久的一個年底,中信一度現金流緊缺,爲安心過年,王軍專門囑託下屬籌措300萬資金以應急;早年兩人同機返京或赴港,王軍一上飛機便呼呼入睡,從不在飛機上進餐,後解釋原由稱,因爲任重事艱,常過半夜難以成眠,試服過多種安眠藥都無效。

就任董事長後,基於“整合、優化、發展“的六字方針,王軍大規模調整中信的業務,實施戰略轉型,其中的關鍵決策是確立金融業爲中信主要發展方向:1995年,中信證券成立;1999年,中信證券等發起成立長盛基金;2000年,中信與英國保誠集團合作,成立信誠人壽保險公司,加之此前組建的全資子公司中信實業銀行(中信銀行前身),以及在香港收購的上市銀行嘉華銀行,中信集齊核心金融牌照,奠定了金融爲主的業務版圖。

值得一提的是,爲構建差異化競爭力,王軍曾將金融控股作爲摸索重要方向,在1997年派遣副董事長張肖赴日本考察,1998年,他本人致信時任總理朱鎔基,提出在中國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設想。

“在信寄出之前,我心裏並沒有底,甚至非常擔心朱鎔基總理會把那封信槍斃掉,但是,他不但沒有槍斃,反而還讓人民銀行和財政部去研究。聽到這個消息,我就放心了。我第一次和人民銀行領導就此事進行溝通,是在深圳和肖鋼(時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談了一次。回到北京以後,我跟人民銀行各個層面上的人去解釋我們的設想。”王軍公開回憶說。

其後,經過反覆協商,按照分業監管要求,中信由之前的“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改組爲“中信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中間去掉“金融”兩個字。2002年3月,王軍出任中信集團公司董事長。

據莊壽倉在書中透露,2006年,王軍卸任時,中信總資產和總利潤分別增至9272億元和65億元,爲接任時的18.3倍和17.1倍。

就王軍性格,莊壽倉形容其“有個性,但不是伶牙俐齒巧言善辯的人,他去參加會議或是拜訪會晤有關部門領導,總是恂恂有禮,謙虛謹慎,發言陳詞不徐不疾,談問題說理而不強辯,講原則堅持而不固執”。

莊在書中回憶稱,王軍“素性耿直,務實率真,不喜歡紙上文章空談議論”,上世紀80年代,有次陪同王軍到深圳一分公司,公司在頂層15樓,進了電梯,剛升到一二層,當時中信旗下一研究機構的負責人進了電梯,王素來不喜其人其事,“王總見他,臉色一沉,嚴肅地說:‘你拿着中信的錢,都搞了些什麼研究。招搖撞騙!‘’”來人立刻在下一樓層按停電梯,張皇而去。

王軍本人曾稱,中信創辦初期,國家實撥的資金只有200萬,創始人榮毅仁選擇的發展道路爲“公司化運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經濟模式”。有人曾問王軍,“聽說你們中信很有錢?”王回應稱:“說中信有錢就有錢,說沒錢就沒錢,項目好就有錢,項目不好就沒錢。”亦顯露其市場化的運作理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