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玫瑰古城

約旦南部沙漠古城佩特拉,因其山岩的絕美多彩而被稱爲玫瑰紅古城,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兼具的經典。

汽車駛入佩特拉,行進在古城南側山上,右車窗外的山巒峽谷怪異奇特。

我們下榻的佩特拉全景酒店,爲遊客呈現一派世上絕無僅有。大巴車停泊在酒店樓頂層門前,進大堂,領門卡,乘電梯,從3層下行到1層;走過寬闊的走廊,拐彎,再乘電梯從11層下行到3層,右拐,進房間。這家酒店爲兩棟相連的建築,依山而建,從客房陽臺可觀望整個玫瑰紅古城峽谷,所以名爲全景酒店。從樓頂進入,下行進房間的酒店,世上還有第二個嗎?

喫過晚飯,觀佩特拉夕陽。那火紅的太陽似乎比別處的更多了些熱情,是她炙烤着玫瑰紅山崗和熾烈的沙漠,還是這裏的大地使她更爲滾燙。隨着夕陽西下,山崗和峽谷的色彩逐漸加深,將滿天地紅彤彤存盤在心底。

迫不及待,去感受“佩特拉之夜”。

這是個自費項目,自願參加。我們25人旅行團,多數人歇息下了,導遊和領隊帶着6個年輕人以及我這個老頭夜行。沒有電燈,沿路插着蠟燭在腳邊照明。一些人打開手機的手電光亮照路。

進入石壁地縫。天哪!

只能喊天。驚歎得什麼都說不出來。這天造地縫西克峽谷小道,寬處七八米,窄處一米多,兩邊百米高的絕壁,將夜空擠成一條窄縫,擠出一些星星光點。一線天,一條蛇形天空溜溜行。

這裏是東非大裂谷的末梢,岩石地塊裂開一道將近兩公里長的地縫。哪個年代的大地震使地塊岩層這樣裂開!許多處的彎彎弧形可以對接合縫。走在地殼皮下,一路都是燃點着的蠟燭相伴。我俯下身摸了摸,是紙做的燈罩,蠟燭光苗在紙圍內忽閃忽閃的。腳下先爲沙石路,後來是水泥路,不多遠就見到一段石板路。古老的石板路被踩踏得溜圓光滑,是羅馬時代用石塊鋪設的。裏壁離地面一米多高處有引水渠遺痕,大多遺存,多處殘破。

黑燈瞎火,彎彎前行,到一處開闊的所在。前面聳立着宏偉的卡茲尼殿堂,殿堂依石壁墾鑿,高40米,寬30米。對着殿堂打着柔弱的橘黃色電光,加上幽隱燭光的映襯,顯出殿堂的宏偉壯觀。殿堂大約建於公元前1世紀,上下兩層,各墾鑿出6根10米高的羅馬式圓柱。柱頂雕刻精美的花葉圖案,門柱上方橫樑和門檐雕塑工藝絕妙。上層中間兩柱上方爲皇冠式環檐,石柱爲依在石壁上鑿出的半圓造型。上下六柱之間的殿門臺案或鼓凸或凹進,雕刻有天使、聖母、戰士雕像,風化嚴重。下部六柱上方石壁上露出房頂斜面,與梁枋呈大等腰三角形。六根圓柱後面地基上是走廊,上臺階可到大門口,謝絕遊人入內。使人想到早年觀看的電影《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那個要說“芝麻開門”才能進入的寶庫。大門洞開,大門內神祕莫測,不知有多深廣,不知多少房間或庫房。傳說裏面曾收藏曆代佩特拉國王的金銀財寶。

殿堂前一個小廣場,燃點着千百條蠟燭,燭光閃閃,幽隱,靈動,裝點得殿堂更加高大而神祕。一千多遊客席地而坐。我們幾個坐在一處後來砌就的簡易石臺階上,比盤腿而坐舒服。幽暗中,工作人員爲每人奉送一杯熱茶。幽咽的笛聲在峽谷地縫縈繞,人們的思緒像青煙縷縷隨着笛聲繚繞在一線天。吹奏一陣之後,一曲阿拉伯風格的輕曲幽咽低吟,吟唱千年的古老。

第二天上午,再次進入西克峽谷小道。陽光強烈照射,巖壁耀眼,巖壁身影重重地打在對面石壁上。

佩特拉古城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被評選爲世界新七大奇蹟。

佩特拉很早就是阿拉伯遊牧民族納巴泰人的定居處,公元前4至公元2世紀初爲納巴泰王國首都,公元前1世紀時已經很繁榮。它處於從阿拉伯半島通往地中海以及希臘的貿易之路上,又是連接古代兩河流域與埃及的主要貿易路線的重要站點,是那些穿越沙漠的行旅商賈的歇腳點,控制着重要的商路。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們押運着滿載貨物的駱駝隊經過佩特拉,運往大馬士革以及加沙等地的市場。當地人靠收取過往貨物的過路費、稅收,以及提供食宿等服務獲利。期間也曾發生海盜行爲。公元106年,佩特拉被羅馬帝國軍隊攻陷,淪爲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羅馬人在這裏經營多年,砌城建樓,鋪築街道,現在沿路可見到斷斷續續的羅馬時期古街,看到很多羅馬建築遺蹟。佩特拉曾作爲商路要道盛極一時。3世紀起,紅海貿易興起,替代陸上商路,佩特拉財富和經濟實力大大減弱,衰落下來。公元363年,一場大地震摧毀了這個城市的大部分建築。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攻陷時,已經是一座空城。大地震破壞嚴重,加上貿易路線的變化,佩特拉古城沒落、廢棄。1812年,佩特拉被一位瑞士探險家發現。之後,經過多次發掘考古。天造地設的自然景觀壯觀美麗,幾個世紀不同文化的建築遺蹟人文景觀神祕絕妙,令人十分震撼。

沿着西克峽谷小道走,可見巖壁上許多人工開鑿的洞穴,有廟堂,有神龕,有居室,更多的是墓葬洞穴,根據被埋葬者身份的不同而規格不一,雕刻的圖案各異。

卡茲尼殿堂鑲嵌在巖壁上,在朝陽的照耀下,呈現富麗堂皇的金黃色,高大雄偉,閃閃耀眼,依石壁而鑿的奇妙佈局和建築技藝,使人驚歎。

卡茲尼殿堂小廣場之外,山崖低下去,地勢逐漸開闊。幹河邊的古羅馬劇場遺蹟顯示出那個時代的繁華。劇場看臺是在山岩上墾鑿而成的,中間彎彎,兩端突出,呈扇形階梯,座位沿山而上,層層遞進,可容納五六千觀衆。劇場中央或高或低的圓柱斷裂殘存,外牆以及大廈不復存在,宏大氣勢震盪山谷。

劇場遺址的兩邊山坡上,密集的建築依山而建,有廣場、神殿、教堂、住宅、商鋪、倉庫、公共浴室等,都是在山岩上開鑿出來,依石而建,半石洞半砌築,有的聳立如山,有的峻峭似壁,有的凹進石山內,有的突出岩石外。石山中間很多石室,很多殘存的圓柱,多數建築以人工開鑿搬運的石料與開鑿石室混建而成,大而厚的垛石砌就堅實的城牆。有的殿堂、石室尚在,有單間,有套間,還有幾進的;有的如同自然洞窟,呈圓形、橢圓或者不規則洞口;有些是在石壁上墾鑿出圓柱、牆壁、門框、窗框、神龕的造型,有形無實,如同立體的佈景;有些處將一座小石山打造成一座方正的有宮殿輪廓而無殿的宮殿城樓狀,高大雄偉;更多的是,內有洞窟石室,上方和四周鏤刻裝飾周正門框、半圓門楣、渾圓石柱、平直橫樑、傾斜屋檐、隱現的屋脊造型,宮殿隱沒幽幽臺,大廈才露尖尖角,自然與人工打造相結合,天造地設,渾然天成。

劇場遺址對面山岩上,一處密集的建築。下面兩層是成排的密集居室,圓拱門窗。樓上是從巖山鑿出的一個大平臺,形成一個籃球場大的場院,兩側從石壁鑿出長廊,各有一排圓石柱。正面石壁高聳,從石壁上鑿出四根十來米高的半圓石柱造型,氣勢雄偉,石壁內兩層,樓上樓下,鑿出的門框、門楣上有精美裝飾,爲羅馬宮殿建築風格;柱頂上方有梁枋和屋檐造型,已經風化,雖然模糊,壯觀輪廓可見。這建築大約建於公元70年,原來是歷代國王陵墓,公元446年改造成拜占庭教堂。石山內開鑿出兩百多平方米的廳堂,另外還有幾個套間。我站在大廳,仰望樓頂,環視四周,空空蕩蕩的。我想,這麼大的廳堂,歷經一千多年不同民族多少代人的經營,先後都承載了些什麼內容?

順着幾個“之”字拐石梯走下坡,順着幹河道往前,幾公里長的街道。兩邊以及近旁山坡上,多處建築散佈山上山下。一處半圓形公共噴泉,正面裝飾六根納巴泰式柱,是水神殿遺蹟。前面柱廊街,是納巴泰人時期的購物街。大神殿氣勢恢弘,臺上臺下,殘垣斷壁,廊柱高高低低,地面或損毀或堅實地遺存着古老。水神殿北邊山岩上是一座教堂遺址,走廊兩側鋪設的鑲嵌地板殘存。

外山一座古廟建築本特宮。據說當時城市缺水,國王下令,如有人引水入城,願以女兒相許。一建築師劈山築渠,引水入城,國王便將公主嫁給他,此宮遂改稱“女兒宮”。宮城爲半環形,圓柱、方柱高高矗立,傲指藍天。

這座古城建築順着一條峽谷幾彎幾拐,蜿蜒幾條山嶺上下,方圓20平方公里。19世紀英國詩人威廉·伯根讚美道:“令我震驚的唯有東方大地,玫瑰紅見證了整個歷史。”我們的遊覽時間有限,許多遺蹟來不及細看。從殘存的廊柱、街道、洞窟石室和損毀的遺蹟,整體來看,這座古城一半鑲嵌在岩石裏,一半突出於地面山岩外。

佩特拉建築融入了納巴泰、埃及、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希臘以及羅馬建築風格,承載着古老的歷史,展現出一個多國文化交流中心城市的風貌。

一峯峯駱駝在古老的殿堂前悠悠走過,拉拽起浩瀚大漠古老的商賈幽情。佩特拉萬千石窟,無數建築遺蹟,既有阿拉伯人藏寶遺事,又有羅馬帝國、伊斯蘭帝國的爭戰硝煙,蘊藏着無數故事,暗藏着神祕瑰奇的歷史遺蹟。

佩特拉是希伯來語“岩石”之意,這裏岩石地貌十分特殊,呈現以珊瑚寶石般微紅色爲主色調,多種顏色雜然的絕美顏色玫瑰紅,有橘紅、粉紅、火紅、赭紅,還顯示出淡紅、杏紅、絳紅、紫紅、慄紅、硃砂紅、高粱紅、肉紅色。在玫瑰紅主色調中,還有土黃、金黃、銀白、米白色,間以淡藍、淺綠、灰褐、寶藍、絳紫、黝黑等多種顏色。峽谷古城的玫瑰紅主色調,每天早晨、中午、傍晚時顏色或深或淺,晴天、陰雨天顏色各不相同,晴天中朝陽、中午烈日、夕陽不同的陽光照耀,角度轉換,光亮度不同,岩石的顏色各異,顯示出五彩繽紛的紅玫瑰、黃玫瑰、白玫瑰以及各色玫瑰。

在人工開鑿的洞窟中,往圓柱、門框、洞壁上看,漩渦紋飾的多彩岩石,一層層橘紅、銀白、赭紅、灰褐、淡藍、絳紫等多種顏色多層次相間,多層級累積,像水彩畫,風光無限。往上看洞頂,不同顏色的扭曲岩層形成螺旋形、波浪形的顏色曲線,好像天空中的白雲、黃雲、紅霞、藍天,紅白相間,多彩穿鑿,夕陽打出的五彩雲霞沒有這樣錯落有致。左右看洞壁,如同高超雅緻的山水畫,雲霧瀰漫,波浪激湧,後浪追前浪,青藍海水,波峯浪花白亮,水珠銀白耀眼,浪谷黝黑深藍,米黃沙灘,幽黛遠山,人工編織的錦緞怎麼也搭配不出這效果。

有一處石窟,裏面鑿開兩個小套間,自然形成的洞穴口保留着,形如蚌殼,彎彎長長的穴口,兩片肥厚的脣邊,鼓凸凹陷,欲合還開,看上去,粉紅的肉質,滑膩鮮嫩,褶皺底端的米白色石呈流動狀,如一股白色液體流下。

旁邊山岩下,粉紅的山岩呈彎月形,石質粉紅、雞血紅、橘黃、米白色多色調合,一頭小毛驢露出大半個身子,平靜地站立着。我按下快門,拍攝下這景緻,慨嘆:多彩的佩特拉啊,連小毛驢也住得這麼“玫瑰”。

在強烈陽光的照射下,耀眼的多彩玫瑰色讓人彷彿置身於一片壯闊的大玫瑰園,瑰麗得辨不清方向。將玫瑰古城的多彩山石拍攝下來,通過微信傳送給國內的朋友,配以簡要文字:這滿山谷彩石像不像巴林雞血石。朋友評論:真像!好看呀!撿一小塊回來吧。我回到大巴車上,回覆道:只顧往上望,看巖壁上的殿堂、圓柱、門框、雕塑,欣賞壁頂上五彩雲霞似的岩層花紋圖案,哪裏顧得上看腳下!

望着山上山下石壁巖面上萬千石窟,那些圓柱、門框、洞壁、洞頂上層層疊疊的岩層漩渦紋式花紋,像光碟波紋裏隱藏着數不清的歷史故事、悠悠傳說。開鑿古城的錘聲噹噹,穿過沙漠的駝鈴叮呤,商賈忙碌卸裝與囤積貨物,月黑風高光影中隱現忙着隱藏寶藏的身影,攻城奪地的馬蹄聲篤篤,刀槍鏗鏘,廝殺陣陣,掠奪寶物的馬車輪碾過聲聲,多彩的故事都已經遠去,唯有滿山谷的紅黃藍綠多彩山石建築遺蹟玫瑰色展示在世間。

作者簡介

楊盛龍,湘西人,土家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發表文學作品千多篇,出版散文集《西湘記憶》《二酉散簡》等十多種,《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史論》等多種文學史論著專節專題評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