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退市黄了。

还记得马斯克“推特退市”那天,市场的反应之强烈,当天股价大涨11%,空头们抱头鼠窜。

具有典型工科思维的钢铁侠,跟华尔街那群八面玲珑,追求短期业绩的精英们一向对不上眼。

“瞎BB什么,一群钻到钱眼里的老狐狸。”

他是个聪明人,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在他的“Master Plan”里,他拿着大喇叭告诉全世界,特斯拉在干啥。

Model 3,是一款划时代的电动汽车,他拥有极致的驾驶体验和超长的续航里程,以及低廉的售价。

它的对手,全是入门级豪车,而根据特斯拉的统计,Model 3的购买者原来的座驾前五名是:丰田普锐斯、宝马3系、本田雅阁、思域、尼桑Leaf

2018年Q2,Model 3交付了18449辆,而光是7月,就销售了16000辆,比宝马2345系加起来都还要多。

作为世界上单款销量最高的电动车,随着产能爬坡,由于规模效应和工业生产的学习曲线,他将进入质量更可靠、成本更低的正反馈循环,而这个循环会将他的对手,越甩越远。

传统汽车工业界的“诺基亚时刻”,开始了。

一个月前,特斯拉正式宣布在上海建厂,建成后预计年产量可达50万辆,其资金,将来自中国本地银行的贷款。

“狼”终于来了,对于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来说,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今天要研究的目标,自然和特斯拉有关,去年5月,他正式成为特斯拉的批量供应商。

除特斯拉外,今年以来还先后获得上汽、沃尔沃、蔚来汽车、宁德时代、捷豹路虎、车和家、吉利、比亚迪、东风日产、CATL等十一家新能源厂商的订单。

中鼎股份(000887),起立,接受股民的检阅吧。

1

中鼎股份创建于1980年,前身为宁国县密封件厂,从一家资产不足2万元的乡镇小厂开始起步。

主营产品为密封件、特种橡胶制品。

2006年,通过借壳ST飞彩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密封件行业第一股。

2017年,位居全球汽车行业非轮胎橡胶件50强排行榜第18位。

等等,橡胶怎么会与汽车精密零件制造挂上钩呢?

你有所不知,橡胶具有良好的弹性、隔水隔气、以及可塑性强等特点,除了轮胎之外,橡胶还可以用于汽车的转向系统、动力系统、底盘系统、驱动系统、车身系统等系统的连接、密封、减震等方面(见下图)。

据统计,每辆汽车需要的橡胶配件约100~200种,数量200~500个左右。

橡胶制品约占汽车总成本的6%,全球每年消耗橡胶量的70%以上都用于汽车行业,其中60%用于轮胎,40%用于非轮胎橡胶制品。

但橡胶密封件制品这个赛道,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方面,密封件品种众多,不同车型间都有差异,另外,从原材料配方到模具再到加工成型的生产过程中人工工序较多,无法全部实现自动化。

多年以来,国内企业存在“小、零、散、乱”的局面, 只能在中低端的市场中恶性竞争。

高端的产品主要依靠进口,产业的核心技术一向被国外厂商所垄断。

中鼎股份,本是一家地处安徽深山的公司,从国内一众厂商中快速崛起,成为行业龙头。

近年来,更是频频获得多家高端汽车厂商的核心供应商资格,从一家区域性的公司,跃升为全球排名前列的领先企业。

问题就来了,能够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中鼎成功的秘诀何在?

秘诀当然和发展战略密不可分,如果非要用两个字简单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并购”

并购?!没搞错吧!

并购,不就是买买买吗?这可是我大A股很多企业最善长玩弄的资本把戏了。

难道中鼎也是其俱乐部中的一员?

别激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让我们接着细细考察。

2

中鼎为什么要并购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先回到中鼎所处的赛道中来。

在外人来看,或许这个行业很low,进入的壁垒并不高,只要掌握一定的工艺配方和模具制作,小作坊都可以起步。

然而,在高端密封件领域,却有着很高的技术含量,这也是国内企业多年来一直无法逾越的坎。

作为一家身处山沟,但却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中鼎当然不甘心只在中低端市场和国内的企业撕杀,他想找到一片属于他的蓝海。

他的这片蓝海,剑指中高端市场。

但要向高端市场转型,技术成为不得不面临的一大难题,短期难以攻克。

中鼎将目光聚焦到了国外。

这个行业的核心技术一直被欧美的企业所垄断,而做得最好的是在德国。

如何能够弥补技术上的短板,实现产品结构由中低端向高端的转型,在最短的时间内缩小与国外巨头的差距呢?

并购,无疑是最快速,也是最方便的选择了。

于是中鼎的并购转型升级之路,在“金元外交”和“市场换技术”的两大法宝下,开启了序幕。

2008年,适逢国际金融危机之时,中鼎迈出了国际并购的第一步。

历经10余年的海外并购,中鼎形成了“降噪减振底盘系统”、“密封系统”、“冷却系统”和“空气悬挂及电机系统” 四大核心业务模块,确立了行业内领先地位。

不仅实现了产品结构的技术升级,公司也由过去的橡胶密封件的单一零件生产商向部件商、乃至集成系统服务商的转型,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方向的拓展。

凭借着并购和整合,中鼎也一步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行业排名,自2011年入选 “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50强排行榜”起,排名逐年上升。

2014 年排名第36位,

2015年排名第29位,

2016 年排名第19位,

2017 年排名第18位。

3

2017年报数据显示:中鼎有四项基本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4.85%,23.05%,18.8%和12.94%,合计占比为79.64%,是主要收入来源。

下面我们就从这四大主营业务入手,简要的回顾下中鼎的“并购”历程。

1、降噪减振底盘系统

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会产生噪声和振动。

车内的噪声和振动主要来自发动机内部,另外,轮胎和地面摩擦也会向车内传递振动和噪声。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车内的舒适度越来越受到国内消费者的重视,而车内的静谧与否,带给用户的舒适感受是最直观的。

因此,减震降噪也越来越受汽车整车厂的重视。

降噪减震底盘系统则主要用于消除和降低车内的噪声与振动,主要由动力总成悬置、底盘衬套、谐振块等产品构成。

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中鼎减震一直深耕于汽车减振系统,在衬套类、发动机悬置类等产品上拥有多项专利。

2015年,并购德国WEGU后,使公司在减振降噪领域走在了全球同行业的前列。

德国 WEGU 是欧洲抗震降噪技术方面的主要领跑者之一,具备全方位的静音降噪系统解决方案。

收购WEGU后,对公司的减震产品进行了升级,由原先的单一部件,升级为提供一整套的悬挂系统,谐振块。

打破了外资品牌对国内高端减震市场的垄断,当然,单车的价值也大幅提高。

2、密封系统

汽车的密封系统分为油封、轴承密封、密封条等产品。

中鼎目前仅涉及前两项。

油封主要用于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电机等部位,作用是防止漏油以及外部灰尘的侵入。

轴承密封则用于保留润滑脂以及阻挡污染物等。

密封系统是公司的传统业务,中鼎深耕中低端密封领域多年,有成熟的供应链和客户。

近年来连续海外并购了美国Copper、Acushnet、德国KACO、法国Solyem等公司。

这一下使得中鼎拥有国际前三的密封技术,一举进入高端密封件领域。

新能源汽车时代,中鼎也早早开始布局研发,高性能新能源电机密封及电池模组密封系统已经开发配套成功。

目前,已形成了传统车+新能源车的布局,在密封系统领域的版图内有新有旧的进行扩张。

3、冷却系统

产品主要包括动力转向管、内部冷却水管、中冷器进气管等。

中鼎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中鼎胶管,是国内自主品牌冷却系统领域领先的企业。

2017年,中鼎收购德国TFH,该公司系全球排名前三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冷却系统龙头,其新能源汽车电池冷却系列产品每年保持约30%的增长。

主要客户包括奔驰、宝马、沃尔沃、欧宝、福特、通用、标致雪铁龙、奥迪等一线品牌。

这次收购,也让中鼎拿到新能源汽车电池冷却系统领域的重要入场券。

4、空气悬挂及电机系统业务

这是中鼎近年来新涉足的领域。

空气悬挂是一种高端的悬挂系统,能兼具舒适性和稳定性的平衡。

产品主要包括空气压缩机、蓄压器、控制单元、传感器等。

与传统的悬挂系统不同,空气悬挂系统可以通过空气弹簧的充气量来调整悬挂的软硬和高度,实时调整车辆的底盘高度。传统的悬挂系统由于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主要配套高端车型。

随着近年来技术的不断进步,空气悬挂系统成本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中级轿车、SUV把空气悬挂列为选配或标配。

2016年,中鼎并购德国AMK,开始迈入汽车空气悬挂及电机系统领域,这也是进入汽车电子方向的起点。

AMK在空气悬挂及车用电机领域年销售额居全球第二,是空气悬挂系统和电机系统的高端供应商。主要为特斯拉、奔驰、宝马、捷豹、路虎、沃尔沃等世界顶级主机生产商配套。

目前,中鼎在这些业务的国内市场为零,未来,随着AMK公司技术在国内落地,有望成为中鼎的业务新增长点。

4

回顾中鼎的并购史,我们不难发现,过去十年他不仅是单纯通过并购带来体量增长。

实际上,支撑他并购的背后逻辑,是聚焦汽车特种橡胶产业。

他的四大板块:减震、密封、冷却、空气悬挂系统,都是围绕橡胶材料布局汽车相关业务,并且跟随汽车产业趋势,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等。

目标和路径,清晰可见。

在获取先进技术的同时,实现向行业高端市场及新兴领域的转型,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鼎的四大主营板块,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10年7大并购,很明显,中鼎的管理团队对如何迎娶洋媳妇已驾轻就熟。

作为“情场老司机”,整合并购资产更是中鼎最扎实的硬功夫,通过一系列整合操作,中鼎构建了一个连接中欧美的“轴心”,三地协同作战的大平台。

汽车零部件是一个平台化管理的生意,整车厂会考察你是否具备全球配套、全球同步开发的能力。

轴心结构形成之后,拿单子就容易很多。

与一般企业并购不同,中鼎通过收购标的进行“反向投资”,着力达到“1+1>2”的效果。

海外被并购公司在国内开设工厂,中鼎并不管理,而是通过海外控股公司管理,减少层级提升效率。

一方面能有效降低海外并购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消化吸收海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此外,相较于发达国家,国内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带来技术加成本的叠加优势。

自身的国内与国外业务毛利率对比上可以看出,国内的毛利率明显高于国外业务。

资料来源: 公司年报

中鼎的毛利甚至高于行业排名第一的德国大陆。

中鼎的这套“轴心”结构,如果将其特征提炼出来,是典型的:

“德国人出技术、手艺和管理,中国人搞销售。”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这一点在中鼎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在并购的同时,中鼎还拿到了极为优质的客户资源。

中鼎的并购标的,其客户均为大型整车厂和一级供应商,主要覆盖大众、宝马、奔驰、奥迪、路虎等整车制造商的中高端车型,客户资源优势明显。

而在国内市场,伴随着公司近40年的深耕和开拓,客户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整车企业(见下表)。

这家安徽小县城企业,没有性感的概念,也没有花里胡哨的噱头,只有扎实的敲敲打打。

中鼎,虽身处深山,却放眼世界。

读到这里,也许你会想,“这家公司我能投吗”?

这不是一个拍拍脑袋就能轻易做出的决定,因为除了基本面的机会分析,还需要对财务风险、业绩确定性、业务竞争格局等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更多信息可关注“君临”获取。

作者:君临团队.

更多成长股分析、行业解读尽在“中国新一代投资研究服务机构”——君临

@放眼观美股 @今日话题 @沈潜 $中鼎股份(SZ000887)$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