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又名:三叶半夏、半月莲、三步跳、地八豆、药狗丹(河北)、守田、水玉、羊眼、白阳(安徽河南交界一带)、麻芋果、燕子尾、地文。

有一年炎热的六月,唐太宗带着太子到玉花宫避暑。这父子俩在皇宫里吃腻了山珍海味,一人吃了一只烤竹鸡。当晚太宗突然大喊口渴,发病昏迷。随行御医整整查了一个时辰,也弄不清楚皇上害的啥病。当下开了一付解热药,服药之后,病情反而加重,性命危在旦夕。

县令举荐五台山上的孙思邈,李治连忙派人去请。等孙思邈来时,只听见里面一片哭声——太宗刚刚断气。孙思邈近前察看了太宗的面色,又翻开眼皮瞧瞧。

太子询问,孙当即答道:“食物中毒。”县令听后,吓得灵魂出窍,连忙趴下,哆哆嗦嗦地说:“食物里……没有毒,绝对没有。”太子对此诊断也表示怀疑说:“不会吧,父王和我各吃了一只竹鸡,我并没有中毒呀。”

孙思邈说:“竹鸡本身没毒,可是生半夏有毒呀。”御医听后,如五雷轰顶,一下瘫倒在地,结结巴巴地说:“老天爷作证,我给皇上服的药中用的半夏炮制过,是熟半夏。”

孙思邈没有吭声,用三个指头在太宗腕部切了一阵子说:“还有救,赶快端一碗姜汁来。”太子听了又惊又喜,连忙亲自端来一大碗姜汁。姜汁灌下去之后,接着又扎了几针,片刻过后,太宗渐渐恢复了呼吸,终于清醒了。

这时孙思邈才转过身来对众人说:“竹鸡无毒,熟半夏也无毒,但生半夏对人有剧毒,对竹鸡却无碍。眼下正是野生半夏成熟的季节,人万一食用了吃过生半夏的竹鸡,就会中毒,皇上是因此而得病的。这自然不能怪县令,也和御医用药无关,至于殿下吃的那一只,因未吃半夏所以无毒。姜汁能解半夏毒,皇上才得救。”太子和众人听了,恍然大悟,都敬佩孙思邈医术高明,县令和御医听后才擦去冷汗,消除了恐惧。

中药半夏,“生品有毒、熟品无毒”。凡内服必以炮制品入方。因而,在历代医药文献典籍中,半夏的炮制工艺及不同炮制品的功效均作为规范中药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被记载下来。

半夏入药用炮制品,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的“治半夏”,但没有“治半夏”的详细炮制方法。明确记载半夏的炮制方法,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玉函经》。汤洗的方法,从汉代起至今,一直沿用。(注:汤洗——古代生半夏须用沸水洗七次才能保障安全服用。现代临床中使用的半夏都已炮制过,故不须自己操作。)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对半夏的炮制方法、炮制目的阐述得更为详尽和明确:“半夏毒,用生姜汁、煮干姜汁并解之。”故事中,孙思邈“姜汤解半夏毒”便是“相畏相杀、姜制半夏”的实践应用。因此,“姜制半夏”是除“汤洗”之外的一大突破,它使得半夏的炮制由简单的浸泡、汤洗去毒发展到依据中医的相畏相杀理论,加入其他的炮制辅料来制约其毒性。

唐代以后,炮制半夏的辅料也从单一的生姜扩展到其他的辅料,例如白矾、皂角、甘草、头醋(初制未掺水的醋)、白芥子等等,以满足临床治疗的不同需求。可见,半夏的炮制工艺,在“加入辅料、去其毒性”的基础上,发展到利用不同辅料炮制半夏,达到赋予其新的药性、药效的目的。

另外,不同辅料加工炮制的半夏炮制品功效、主治均有差异,例如法半夏所用辅料为甘草、生石灰,功效为燥湿化痰,多用于痰多咳喘等;姜半夏所用辅料为生姜、白矾,功效为温中化痰,多用于痰饮呕吐等。因此,在临床具体使用中,一定要区别对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2元

邮发代号:82-654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邹慧琴 闫永红 梁永宣

本文编辑:桔梗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